肖士英
- 作品数:40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历史前提视域中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及其中国化创新形态
- 2024年
- 马克思判定“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得以可能的根本前提,判定该历史前提得以可能的内在要求显现为五方面具体内容。从马克思揭示的历史前提视域看,没有人的生命存在,就没有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历史的一切。生产及生产力的主体是有生命存在的人,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质量,决定生产及生产力存在的可能性与质量。因此,生产力的根本内涵,必然是作为生产人生命存在能力的生产力,其外延必然是由五种分支生产力构成,这五种分支生产力分别生产满足历史前提得以可能的五方面内在要求的产品生产力。生产人生命存在的生产力作为总体生产力,既统摄五种分支生产力,又通过五种分支生产力来存在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人民的存在发展”置于新时代历史前提地位,以“五位一体”建设为该历史前提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历史前提的如此规定性,决定了其必然把生产力的根本内涵判定为生产人民存在发展的能力,把分别生产五种文明建设产品的生产力,判定为生产人民存在发展的总体生产力的五种分支生产力,以这五种分支生产力为生产人民的存在发展的生产力的外延,从而形成了历史前提视域中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中国化创新形态。
- 肖士英
- 关键词:历史前提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基本向度的当代诠释被引量:4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发展实践的感性认识,与关于该实践的理性认识,构成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双重解释":前一重解释孕生、支撑后一重解释,后一重解释批判地塑造、提升前一重解释,共同为大众解放发展实践提供支援系统。这双重解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整内涵是由"大众塑造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塑造"这样的双维取向前后衔接、循环互动所构成的整体。
- 肖士英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马克思现实观完整规定性及其意义解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现实观基于实在观。马克思判定实在即历史递进性存续。马克思现实观以历史递进性存续要求对历史样态强制规约为取向;把现实理解为满足历史递进性存续要求的历史样态;把现实的实现机理理解为客观强制与自觉强制的实践性统一;把历史是否满足历史递进性存续的要求,判定为区分正现实、负现实的尺度。现实观的特征是:具有纵、横融通的结构;以历史递进性存续为其历史与逻辑起点;可验证;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追求人递进性解放属性;以历史内在尺度为其生成的根据;以历史递进性存续要求对历史样态强制规约为其理论框架;以现实概念为其哲学总体性范畴。现实观的意义是:优化实践观、彰显消解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孕育科学的社会危机理论等。
- 肖士英
- 关键词:现实观递进性
- 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基于马克思文本中三重视角的人民性证成被引量:1
- 2023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作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根源有其深层内涵和哲学前提。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就是概念分析与前提论证,使论题得到充分的证实与鲜活的阐发。从马克思文本的诠释角度看,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观视角,始于实践与人的外延视角,系于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的间性视角显现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使得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的文本中通过多样性的描述得到“同一性”的呈现。同时,在差异性视角的内在构境中存在着演绎、归纳与辩证的三个逻辑特征。在不同视角面所呈现的人民性与其中子论题内含逻辑性状的融贯中,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内涵的丰富和前提的证成,从而进一步夯实其真理性。
- 闫扬肖士英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多样性
- 基于当代创新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解析被引量:3
- 2021年
- 哲学形态的区别实即其概念框架的区别。"实践性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历史首要前提,以关于该前提的判定为逻辑起点,以满足该前提要求的"物质生活的生产"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终极根据,来建构组织和框定其具体内容的概念框架。当代中国追求人全面发展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普善实践性唯物史观"作为凝聚该新时代内在精神底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以人民普遍享有充分均衡普善生活为该新时代得以可能的前提,以关于该前提的判定为逻辑起点,以该前提内在要求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终极根据,来建构组织和框定其具体内容的概念框架,初创性地建构起了双重普善取向的实践方式、解放主体实践性普善在场机理、实践能动性内在矛盾、基于民族命运间性均衡协调治理的普善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回应了时代亟待解答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新时代坐标中的继承性创新。
- 肖士英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逻辑起点
- 由非前提性批判走向前提性批判——从默顿规范既有批判局限性看科学规范批判的合法形态
- 2014年
- 默顿规范合法性的既有批判,本质上是一种非前提批判取向的批判形态。然而默顿规范合法性状况,却在根本上取决于其所依赖前提的合法性状况。故默顿规范、进而一般科学规范合法性批判,须置于对其前提合法性批判的前提之下,即须呈现为前提批判取向的批判。这既决定了默顿规范既有非前提批判不具有充分合法性和根本有效性,故须向前提性批判形态转换,也决定了科学规范批判的合法形态,必然呈现为多层级批判构成的整体。
- 肖士英
- 关键词:默顿规范合法性前提性批判
- 经济信用观合理性的追寻与经济信用建设任务、措施的反思
- 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实质,是现实经济信用观合理性危机的表现.消除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思想前提,在于摆脱种种片面的经济信用观,建构起以人生存的完整自由为根本取向的人文本位的经济信用观.而提高经济信用水平的关键,则在于依托于合理...
- 肖士英
- 关键词:人文本位
- 文献传递
- 文化:倾斜的诺亚方舟——浪漫主义文化功能观批判及矫正
- 1997年
- 离开文化功能内在机制和外在制约因素,抽象地、独断地期待、承诺和支付文化功能的主张和态度,即浪漫主义文化功能观,尽管充盈着发达的文化资源开发意识并渲泄着畅酣的文化资源开发冲动,但从文化功能系统六个内在环节的角度加以审视,却无法摆脱被归谬的命运,故亟需在一种完善的认知框架中加以全面矫正,最终升华为一种作为其扬弃形态的、优越于它的所谓“社会辩证批判的文化动能观”
- 肖士英
- 关键词:文化功能
- 是单向塑造还是双向规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诠释合法形态探究
- 2010年
- 大众关于人类解放实践的感性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该实践的理性认识,构成了关于该实践内在关联的"双重解释":前者孕生、支撑后者,后者基于向前者学习而生成,又通过教化等途径向前者渗透,批判地塑造、提升前者,从而共同为大众解放实践提供精神支援系统。这双重解释间如此相向规约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整内涵,是由"大众塑造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塑造"这样的双维取向前后衔接、循环互动所构成的整体。
- 肖士英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走出韦伯价值“祛魅”说幻境——现代性“价值之魅”在场可能性及其现实化前提解蔽被引量:5
- 2018年
- 韦伯"祛魅"说笼统认为科学理性具有祛魅效能,未看到其所祛之魅呈现为"魔法之魅"和"价值之魅"二态,从而未看到科学理性对"魔法之魅"的祛除尽管有效,但对"价值之魅"的祛除却是无效的。这种无效性,源自价值"祛魅"说违背充足理由律、理论诠释框架片面而狭隘、把特定条件下价值之魅被压抑误作一般价值之魅被祛除、把因果必然性看作知识唯一对象、否定超因果联系的内容构成知识的可能性等缺陷。如此缺陷既决定了价值"祛魅"说是一种伪说,也决定了该论说主张的现代性价值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现代性价值不可知论难以成立。知识呈现为科学理性、价值理性两种形态。不同知识间非替代性不可通约性关系、人的无限性属性、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内禀的价值属性等因素,决定了"价值之魅"不但不能被科学理性祛除,而且在现代性条件下也具有普遍有效在场的可能性。但该可能性转化为普遍在场的现实所需前提条件则是复杂的,该前提条件生成过程也是漫长的,从而现代性"价值之魅"的现实在场,将是一个既不可遏止又颇为艰难的过程。
- 肖士英
- 关键词:祛魅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