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波 作品数:50 被引量:227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建筑科学 电子电信 更多>>
52例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救治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总结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救治经验和救治程序,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2003年1月~2007年7月对52例严重骨盆骨折进行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器固定+下肢骨牵引,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监护和稳定后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当天血压恢复正常,无死亡。优19例,良18例,优良率达71%;可12例,差3例。结论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院内救治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按照特定的救治程序进行,并强调骨盆外固定支器+下肢骨牵引的应用。 罗小波 王子明 王爱民关键词:骨盆骨折 多发伤 外固定 骨牵引 一期可降解支架负载刃厚皮联合VSD治疗创伤后四肢骨或肌腱外露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一期可降解支架负载刃厚皮联合负压创面治技术治疗创伤后四肢骨或肌腱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9月—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收治四肢创伤后肌腱或骨外露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期组(15例)与一期组(15例)。分期组采用分期可降解支架(皮耐克,日本Gunze Limited公司)负载刃厚皮覆盖治疗,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25~72岁,平均67.6岁;道路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击打伤5例。一期组采用可降解支架和刃厚皮联合覆盖创面,并同时进行负压创面治疗,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5~71岁,平均66.7岁;道路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6例,击打伤4例。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移植次数、间隔时间、种植表皮存活情况、温哥华瘢痕(VSS)评分。结果一期组与分期组比较,移植1次概率为80.0%vs.66.7%,移植2次概率为20.0%vs.33.3%,治疗总时间为(19.3±6.7)d vs.(24.5±5.1)d,种植表皮存活情况为(96.2±5.4)%vs.(93.3±5.3)%,VSS评分为(4.0±1.8)分vs.(5.6±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四肢骨或肌腱外露治疗中,一期可降解支架负载刃厚皮联合VSD技术的修复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罗小波 刘道宏 罗展鹏 胡明 隰建成关键词:刃厚皮片 肌腱外露 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Sanders分型Ⅱ型跟骨骨折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跟骨骨9例,男6例,女3例。年龄 29~56 岁。其中合并脊柱骨折2例,合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3例。受伤原因,以高处坠落伤为主,其次为车祸伤。骨折按术前CT,... 罗小波 马远征 罗展鹏 李大伟 李力韬 于龙 王聪关键词:经皮撬拨复位 生物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邻近颈椎间盘的影响 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现象已引起临床重视,半弹性内固定系统可能较目前通用的坚强内固定对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小。目的:通过融合节段邻近颈椎间盘压力监测,在除外撑开强度影响的前提下,比较生物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2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其中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生物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组9只;钢板置入内固定组9只。生物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组及钢板置入内固定组均经前路行C3~4椎间盘摘除,相应置入物置入内固定。术中测量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并计算置入前后C4~5椎间盘压力差作为撑开压力。置入后6个月处死动物,行Pearce分级及组织学观察,评价置入节段上位颈椎间盘(C2~3)退变程度。结果与结论:生物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组与钢板置入内固定组压力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组组内邻近颈椎间盘压力差与置入后6个月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组织学分级均呈正相关(r=3.13,2.78,P<0.05)。生物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组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组织学分级均低于钢板置入内固定组(P<0.05)。提示过高的撑开压力易导致犬置入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相比,应用生物椎间融合器置入内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李宏伟 鲍达 葛彦虎 赵铭 孙继桐 罗小波关键词:颈椎 邻近椎间盘 椎间融合器 内固定 钢板 倒退抗阻力运动对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倒退抗阻力运动对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方法从20M年5月至2016年9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脊柱微创科的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共108例中.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中老年脊村: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40例纳人对照组;从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三〇九保院)脊柱微创科的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共92例中.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术后进行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运动训练基础1:术后第1』天在患者CT检查显示钢板固定良好情况下,协助患者佩戴合适支具后进行倒退抗阻力运动。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3、6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ODD.椎间植骨块融合达II级程度、功能恢复达I级程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结果观察组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术后ODI值:出院1个月为(10. 35±3. 26)分、3个月为(8. 86±2. 94)分和6个月为(6. 78±2. 84)分,低于对照组[出院1个月为(12. 34 ± 3.56)分、3个月为(10. 95±3. 12)分和6个月为(8. 94±2. 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 607,3. 083,3. I19.P值分别为0. 005,0. 001,0. 000)。观察组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椎间植骨块融合达II级程度:出院1个刀有5例(12.5%),3个月仃30例(75. 0%)和6个月有40例(100.0%).优于对照组[出院1个月有0例(0.0%)、3个月有20例(50.0%)和6个月有34例(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 333,5. 333,6.486. P值分别为0. 021.0. 021,0.011)观察组中老年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功能恢复I级程度悄况:出院1个月有5例(12.5%),3个月右15例(37.5%)和6个月有35例(87.5%),优于对照组[岀院1个月有0例(0.0%),3个月有6例(15.0%)和6 艾雅娟 毕娜 余兴艳 张颖 张亚茹 王乐乐 罗小波关键词:手术后医护 疗效比较研究 负压对结核创面免疫相关信号轴及细胞功能的影响 罗小波 马远征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负压封闭引流对兔创面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软组织创面血流灌注的改善情况,并探讨该技术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 8只免制备背部两处深层软组织缺损创面模型,分别给予间断VSD负压吸引和纱布覆盖,2 d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分析两组创面床内血流绝对峰值强度(API)、血流增强时间(TTP)、血流增强相对速度(ES)和以曲线下面积表示(AUC)的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2 d后,VSD组血流绝对峰值增大(P<0.05),而纱布组减小(P<0.05),VSD组的血流绝对峰值强度显著高于无菌纱布组[(13.43±1.53) dB vs (3.55±0.70) dB,P<0.05]。VSD组血流达峰时间(TTP)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635),而纱布组2 d后TTP显著延长(P<0.05),VSD组的TTP显著短于纱布组[(4.20±0.64) s vs (5.34±0.53) s,P<0.05]。2 d后VSD组ES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而纱布组ES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VSD组与纱布组比较,VSD组ES明显大于纱布组[(3.27±0.60) m/s vs (0.67±0.14),P<0.05]。2 d后VSD组血流灌注量(AUC)增加(P<0.05),而纱布组AUC减小(P<0.05),VSD组的AUC明显高于无菌纱布组[(247.56±53.75) dB×s vs (64.18±7.91) dB×s,P<0.05]。[方论]通过超声造影的定量分析,证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创面深层软组织的血液灌注,这可能是该技术修复创面的重要机制之一。 余清文 刘道宏 焦子育 李志锐 罗小波 胡明 李力韬关键词:超声造影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腰椎结核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腰椎结核伴脓肿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B超引导下PCD治疗腰椎结核伴脓肿形成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31例单纯采用PCD治疗,8例采用PCD结合腰椎稳定手术,应用结核临床治愈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例置管部位形成皮肤窦道,经局部换药3周后治愈;1例交叉感染,经引流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治愈。随防其中35例,随访时间1~4年,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PCD是一种引流术,适合较大的未分隔的稀薄脓肿。 李宏伟 罗小波 鲍达关键词:腰椎结核 脓肿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中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2岁。颈椎病31例,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8例;下颈椎不稳症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Klippel-Feil综合征2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融合节段:单节段27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1例;共置入ACIFC 58枚,C3/4 11枚,C4/5 13枚,C5/618枚,C6/7 14枚,C7/T1 2枚。初次行颈椎手术者40例,颈椎术后再手术2例。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判定植骨融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5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于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术后48h内发生轴性症状2例(3.4%),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年,平均4年。5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COA评分30.21±2.6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1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71.2%;术前NDI为40.03±3.9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9.95±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4.5年(平均4年)发现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5例(11.9%),其中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3例,下位椎间盘2例。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轴性症状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 鲍达 马远征 陈兴 李宏伟 高天君 罗小波关键词:颈椎 脊柱融合术 中期随访 膨胀管打入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膨胀管打入器,其包括外壳、顶杆、下固定块、上固定块、卡爪和连杆。本实施例的膨胀管打入器在使用时,首先将所述卡爪插入膨胀管的内孔中,并使膨胀管的一端接触所述外壳的下端,然后向下推动顶杆,使卡爪向外运动,... 罗小波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