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护理
  • 3篇心血管
  • 3篇血管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房扑动
  • 1篇心肌梗死合并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血管护理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心血管介入
  • 1篇心血管科
  • 1篇心血管内科
  • 1篇心源性
  • 1篇心源性休克

机构

  • 6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6篇张晶
  • 3篇于继英
  • 3篇朱艳华
  • 2篇周彤
  • 2篇邵素云
  • 2篇宣玲
  • 2篇杨茹
  • 1篇张宁汝
  • 1篇徐静
  • 1篇王金婉
  • 1篇王冬梅
  • 1篇胡司淦
  • 1篇张恒
  • 1篇刘进军
  • 1篇唐丽君
  • 1篇张明明
  • 1篇丁翠

传媒

  • 3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11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均行经皮主动脉内球囊植入并行相关参数调整。结果:11例中,8例血流动力学稳定,3例死于泵衰竭。结论:IABP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明显改善,有益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
刘进军张宁汝朱艳华邵素云张恒张晶宣玲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49例青年AMI患者和82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青年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患高血压、糖尿病率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2组患者比较,青年组发病多有明确诱因(P<0.05),临床表现典型(P<0.01),并发症相对较少(P<0.01~P<0.05),病死率低(P<0.05),预后较好。结论:青年AMI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降低AMI的发生。
杨茹邵素云胡司淦于继英张晶朱艳华
关键词:心肌梗死青年护理
微创临床路径用于心血管介入患者护理的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微创临床路径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6月-2006年10月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创临床路径护理,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中采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质量。
杨茹周彤于继英张晶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护理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护理体会
2010年
目的总结静脉应用伊布利特注射液在转复房扑、房颤中所需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扑、房颤且发作时间在90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例,予以静脉推注伊布利特。首剂1mg,如无效30min后再次应用1mg或0.01mg/kg。用药前心理护理、用药期间及用药后心电监测和护理。结果13例患者中8例转复成功,转复期间加强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可能有助于提高复律成功率。结论伊布利特是一个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应用前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时严密心电监护,缓慢匀速推注可减少不良反应,其疗效确切安全。
朱艳华徐静张晶于继英
关键词:伊布利特房扑房颤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12月诊治的6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2组均于患者出院时总结护理情况以及调查患者治疗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合格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规避风险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唐丽君张晶张明明黄传君丁翠王金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风险管理
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心血管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22年
目的 探索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理念(CDIO)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心血管专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1-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79名护理专业实习生根据病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血管2病区38名护理实习生为实验组,采用CDIO临床实践教学法,心血管1病区41名护理实习生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教学法。2组学生在结束科室实习任务后完成理论、操作技能考核,完成对护理程序4个过程、人文关怀能力等8个维度的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对2组带教老师进行临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5.61±1.59)分、(95.12±1.22)分]高于对照组[(76.07±8.91)分、(94.34±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方面,实验组学生在护理程序、人文关怀能力以及整体等8个维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实验组教学质量测评得分[(96.89±1.31)分]高于对照组[(90.46±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CDIO理念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护理专业实习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周彤宣玲王冬梅张晶张娜娜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