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晶

作品数:35 被引量:234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成像
  • 17篇磁共振
  • 16篇磁共振成像
  • 8篇肿瘤
  • 8篇关节
  • 6篇髋关节
  • 6篇MRI表现
  • 4篇影像
  • 4篇软骨
  • 4篇肌肉
  • 4篇骨肿瘤
  • 3篇髋关节发育
  • 3篇髋关节发育不...
  • 3篇脱位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瘤
  • 3篇巨细胞
  • 3篇巨细胞瘤
  • 3篇骨巨细胞瘤
  • 3篇骨质

机构

  • 33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北京大学
  • 2篇西门子医疗有...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石景山医...

作者

  • 33篇张晶
  • 27篇程晓光
  • 13篇程克斌
  • 12篇梁伟
  • 11篇过哲
  • 10篇于爱红
  • 8篇张薇
  • 4篇李晓松
  • 3篇白荣杰
  • 3篇刘薇
  • 3篇娄路馨
  • 3篇徐黎
  • 3篇屈辉
  • 2篇宫丽华
  • 2篇顾翔
  • 2篇王晨
  • 2篇蒋雯
  • 2篇洪楠
  • 2篇苏永彬
  • 1篇吕明

传媒

  • 6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医正骨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2010第三...
  • 1篇第四届中国放...
  • 1篇The 14...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1
  • 1篇199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延迟增强MRI对髋关节发育不良中退变软骨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应用3D延迟增强MR成像(dGEMRIC)检测软骨内成分改变,探讨dGEMRIC评估成年髋关节发育不良软骨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X线摄片证实的2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成年患者(35个髋关节)进行疼痛问卷调查、3D-dGEMRIC及常规MR序列扫描。在x线片上测量外侧中心一边缘角,结合X线片和MRI对35个髋关节进行骨性关节炎(OA)的TSnnis分级(1-3级)。将Tonnis1级的髋关节归为早期OA组,将无临床疼痛症状且TSnnis0级的髋关节归为形态正常组。用1.5TMR扫描仪完成髋关节3D-dGEMRIC数据采集,行放射状(或日射状)重组,选取髋关节6个位置,分别为前部、前上部、上前部、上部、上后部与后上部,测量软骨的dGEMRIC指数。组间同一位置dGEMRIC指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与Mann-Whitney检验,形态正常组与早期OA组各自不同位置间dGEMRIC指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6个位置的dGEMRIC指数中位数TSnnis0级为579ms,1级为500ms,2级(包括3级1例)为439ms。Tsnnis2级组低于TSnnis1级组(Z=-1.990,P=0.047),Tonnis1级组低于TSnnis0级组(Z=-2.149,P=0.032)。前部、前上部、上前部、上部软骨的dGEMRIC指数在早期OA组低于形态正常组(Z=-2.333--2.041,P值均小于0.05)。形态正常组关节上前部的dGEMRIC指数低于上部区域(Z=一2.201,P=0.028),早期OA组上前部的dGEMRIC指数低于除前上部外的其他区域(Z=-3.041--2.277,P〈0.05)。结论dGEMRIC指数有助于髋关节发育不良退行性变的早期诊断与分期。3D放射状重组技术提示髋关节前部至上部区域的软骨为OA的早期及主要累及部位,其中上前部可能是OA的最早累及部位。
苏永彬程晓光徐黎张晶梁伟过哲蒋学祥
关键词:髋脱位先天性X线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2008年
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指的MRI技术,广义上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血氧饱和水平依赖成像(BOLD)和磁共振波谱分(MRS)。这些技术源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并已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尝试将这些功能成像技术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程晓光张晶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骨骼肌肉系统灌注加权成像功能成像技术MRI技术
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MRI与^1H-MR波谱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MRI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及其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D fast SPGR序列对21例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并采用点分辨波谱序列(PRESS)对其中12例进行单体素MR氢质子波谱扫描,分别经过工作站处理,得到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MR氢质子波谱谱线。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对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1例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中,19例为Ⅰ型曲线,2例为Ⅱ型曲线;12例MR氢质子波谱的谱线中,9例具有诊断价值,其中有2例出现明显的胆碱峰。结论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表现为速升下降型,^1H-MRS谱线缺乏胆碱峰或胆碱峰矮小。
过哲张晶梁伟李晓松张薇刘薇程晓光
关键词:骨肿瘤磁共振成像胆碱
表观扩散系数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良、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ADC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对33例患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患者进行MR常规T1加权,T2加权,压脂T2加权检查,以及3D Fast SPGR动态增强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强化明显的区域作为扩散加权成像图上的感兴趣区,测定肿瘤的ADC值。结果在33例肿瘤中,良性肿瘤为17例,平均ADC值为(1.54±0.35)×10^(-3)mm^2/s,恶性肿瘤共有16例,平均ADC值为(1.45±0.45)×10^(-3)mm^2/s,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3例病例中,共有6例软骨类肿瘤,平均ADC值(1.94±0.51)×10^(-3)mm^2/s;非软骨类肿瘤共有27例,平均ADC值(1.41±0.29)×10^(-3)mm^2/s,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软骨类肿瘤外,所有软骨类肿瘤的ADC值均大于2.0×10^(-3)mm^2/s。结论以MR动态增强图像来选取DWI图像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而测得的ADC值不能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良恶性;但是高ADC值(>2.0×10^(-3)mm^2/s)对诊断软骨类肿瘤有一定价值。
程克斌张晶张薇梁伟李晓松程晓光
关键词:肿瘤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磁共振成像
骨发育中软骨组织MRI与组织学微血管摄影对照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为了解骨发育中MRI能显示哪些软骨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学对照。材料与方法  2~ 14岁儿童膝关节MRI共 30例。采用冠状、矢状T1 WI、T2 WI和FFE序列 ,常规扫描与骨骺软骨、生长板软骨、关节软骨以及关节内脂肪垫、滑膜等组织大切片、微血管摄影对照。结果 MRI能显示股骨髁及胫骨髁的关节软骨、骺软骨两层成软骨细胞带和骨化中心周边的肥大软骨细胞带。亦能显示骺软骨内的主要血管。生长板的先期钙化带呈低信号线 ,初级骨小梁区的毛细血管区在T2 WI FFE序列呈狭窄的高信号带。 6~ 8岁儿童生长板内的骺、干血管交通支 ,因其血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呈纵行线样中等信号强度。MRI还能显示关节内脂肪垫的间质和血管以及滑膜肥厚等。结论 MRI能显示骨发育中软骨组织的细微结构 ,有助于今后研究婴幼儿和儿童的软骨疾患。
张晶王云钊刘薇屈辉
关键词:骨发育软骨组织学微血管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体会。方法通过总结2002年以来29例门诊患者和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骨科检查的特点以及放射学检查的特征性改变。结果29例门诊患者中大部分患者起病隐袭,发展缓慢,髋关节的骨科检查可见特征性撞击试验阳性。X线片发现11例股骨头有"枪柄样畸形",20例CE角大于40°,4例髋臼后倾。核磁共振造影检查能够提供准确的盂唇损伤的诊断依据。其中5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结论FAI能够引起髋关节疼痛并导致髋骨关节炎,早期发现是治疗的关键。
张洪蒋毅吕明张晶
关键词: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骨关节炎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性运动在肌骨系统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评价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性运动(IVIM)参数在肌骨系统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中的38例肌骨系统肿瘤的患者,均采用1.5T MR扫描仪进行检查,在常规扫描后进行IVIM扫描。IVIM使用的9个b值分别为0,20,40,60,80,100,250,500和750s/mm2。分别测量病变区和作为对照组的正常肌肉组织IVIM参数ADC、ADCslow、ADCfast及PF值。根据病理结果,将病变分为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及恶性肿瘤(12例),并对三组肿瘤之间以及肿瘤与对照组之间ADC、ADCslow、ADCfast及PF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交界性肿瘤的ADC及ADCslow值分别为(1.02±0.15)×10-3 mm2/s和(1.02±0.16)×10-3 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20)×10-3 mm2/s和(1.38±0.17)×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肿瘤的ADC及ADCslow值分别为(0.90±0.13)×10-3 mm2/s和(0.88±0.14)×10-3 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1.48±0.12)×10-3 mm2/s和(1.48±0.09)×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良性肿瘤的ADC及ADCslow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0.480)。ADCfast以及PF值在肿瘤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交界性、恶性肿瘤的ADC和ADCslow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但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ADC和ADCslow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ADCfast和PF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VIM参数ADC和ADCslow有助于区分良性肿瘤与交界性、恶性肿瘤,提高肌骨系统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张晶左盼莉程克斌于爱红程晓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骨巨细胞瘤MRI增强扫描方式的选择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巨细胞瘤MRI普通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寻求更好反映巨细胞瘤特性的MRI增强方式。材料和方法:对58名巨细胞瘤患者的MRI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普通增强扫描为SE序列,伴或不伴脂肪抑制。动态增强使用多时相增强快速采集梯度回波序列。结果:仅对38例(普通增强13例,动态增强25例)以实性为主的病变的强化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显示,病灶强化程度与正常肌肉组织的强化程度有相关性。25例动态增强扫描病例,病灶达到强化高峰的时间平均为64s。13例普通增强扫描病例,患者完成扫描所需时间120~353s。结论: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显示,MRI动态增强比普通增强扫描更能反映巨细胞瘤的强化特点。
张晶程晓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图像增强
骨肿瘤的功能MRI研究
本文简要介绍我院采用MRI动态增强,DWI及MRI频谱技术等功能核磁在骨肿瘤的研究工作。 一、单体素1H-MRS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通过单体素1H-MRS检查,对骨肿瘤进行定性诊断,并对其诊断标准...
程晓光张晶程克斌过哲
关键词:骨肿瘤功能MRI功能核磁
四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四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04年收治的22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47个肿瘤)的MRI表现。22例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包括T_1WI、T_2WI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并对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在T_1WI 1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呈等信号,1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呈不均质的低/中等信号。在T_2WI 22例肿瘤均呈高信号,5例神经鞘瘤信号轻度不均,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信号中度不均匀,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10例病灶位于皮下,12例病灶位于肌间。所有病变均呈梭形,其中9例两端出现"鼠尾征"。5例出现"靶征"。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侵犯邻近骨。结论 MRI信号特点可提示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MRI信号明显不均匀及邻近组织的侵犯可提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
过哲刘霞张晶洪楠程晓光
关键词:神经源性肿瘤MRI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