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昊苏

作品数:34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小说
  • 7篇红楼
  • 7篇红楼梦
  • 6篇《红楼梦》
  • 5篇脂砚斋
  • 5篇文学
  • 5篇红学
  • 3篇学术意义
  • 3篇游记
  • 3篇乾嘉
  • 3篇乾嘉时期
  • 3篇闲笔
  • 3篇兼及
  • 2篇学术
  • 2篇中国小说
  • 2篇中国小说史
  • 2篇中国小说史略
  • 2篇史记
  • 2篇全真
  • 2篇文学思想

机构

  • 31篇南开大学
  • 1篇斯坦福大学

作者

  • 31篇张昊苏
  • 2篇陈洪

传媒

  • 9篇文学与文化
  • 3篇东岳论丛
  • 2篇文献
  • 2篇文史知识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文史杂志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天津市财贸管...
  • 1篇山东商业职业...
  • 1篇山东行政学院...
  • 1篇中国文化论衡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乾嘉时期藏书家的通俗小说阅读生态——以周春《阅红楼梦随笔》及其交友圈为中心被引量:1
2024年
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体现出乾嘉时期藏书家对通俗小说的阅读生态。围绕在《阅红楼梦随笔》周边的早期读者多系周春同乡亲戚、学友,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通俗小说阅读、品鉴群体。在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下,周春将治经、治史之法折射入小说,形成其独特的索隐范式。而同乡学友间的交流与书籍传播,使浙西成为《红楼梦》阅读、研究的重镇,索隐方法蔚然成“派”。透过考察其索隐方法、观念之来源,辨析其治学理念之得失、文学思想之倾向,可以进一步挖掘本时期藏书家、考据学家对通俗小说的阅读、研究方式,以及通俗小说对本时期学术、文学诸核心问题的影响。
张昊苏
关键词:乾嘉时期索隐阅读史
“作践南华庄子”考——兼及《红楼梦》涉《庄》文本的学术意义
2019年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作践南华庄子因"之语,部分版本作"剿袭南华庄子文"。经过版本校勘与内外证结合研究,当以前者为曹雪芹初稿,句读成"作践《南华》《庄子因》",意指贾宝玉续《胠箧》为林云铭《庄子因》之流,作践《庄子》原书。以此条入手解读脂批"续《庄子因》数句"等条,亦可进一步理解批者的文化修养及其立论依据,并进而对《红楼梦》涉《庄》文本给出新的历史解读。本诗是了解《庄子因》早期流传范围与读者接受的重要文本,其时代早于《四库总目》等评价。这对理解当时庄子学与思想史具有启发意义。
张昊苏
关键词:《红楼梦》
“金庸学”卮言:一种与“红学”的对视被引量:2
2019年
通过参照“红学何以成学”的相关理论反思,一般意义上的“金庸研究”可以上升为具有普适性、整体性的“金庸学”。就历史标准来看,金庸小说及金庸研究的特性使“金庸学”可以成为约定俗成的褒扬之词。就学理标准来看,金庸小说研究中业已产生、及将会展示的特殊性,使之在小说研究中具有“集大成”的特质。参考“红学何以成学”的进程,学理上的“金庸学”甚可期待。金庸小说可以称之为当代文学的典范之作,足以载入文学史。至于“经典”问题,相关讨论在基本定义上还有不少待厘清之处,故可开掘之处尚多。
张昊苏
关键词:红学武侠小说
群以独成:评《缪荃孙年谱长编》的学术旨趣
2024年
102.6万字的《缪荃孙年谱长编》标志着缪荃孙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年谱长编》依托于对“友朋书札”等文献资料的细致考辨,对缪荃孙这位近代学术大师的学术、行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记录。透过关注《缪荃孙年谱长编》著述体例,可以看出该书行文力求简净,不过度堆砌文献资料,其中亦贯注着作者对缪荃孙研究的思想性探索。《年谱长编》既是一部充满了资料新突破的文献考据力著,又是一部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的缪荃孙研究著作。通过对缪荃孙的细致研究,《年谱长编》呈现了近代社会、文化、历史的演进,这是本书最重要的旨趣。
张昊苏
关键词:缪荃孙年谱长编晚清民国
论乾隆时期台阁文人的疏离心态:以沈德潜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21年
乾隆八年(1743年),浙派名公杭世骏因"内满外汉"触怒乾隆帝被贬,得到乾隆帝恩宠的诗坛领袖沈德潜作诗相赠。将沈德潜赠杭世骏二诗与同时期江浙文人赠诗对读,可看出其用典指向与思想观念的内在一致性,即均同情杭世骏而对清朝官方的文化政策有隐微不满。这与沈德潜早年结交遗民、晚年因编纂《国朝诗别裁集》及著《徐述夔传》遭遇乾隆帝清算等事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可见,作为"台阁文人"的典型代表,沈德潜的个性化表述和"变音"倾向仍有甚多可发微之处。研判这一问题有助于从更丰富的角度理解沈德潜的诗学理念和诗学品质,厘清对沈氏的刻板认知。稍晚,沈德潜弟子王昶对此事的引述,和当时文人的类似创作、言论,足以证明乾嘉时期文人普遍存在疏离心态,台阁诗人亦多隐含不满情绪,此为这一时期士人心态和文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张昊苏
关键词:沈德潜乾隆文学思想
定量考察与文学经典——以王兆鹏、郁玉英《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定量统计方法,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研究方法。近年以来,这种研究方法被援引进入文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研究结果和成就。但由于此类研究仍然属于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规律。本文即拟通过把《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作为个案,依照其行文顺序进行梳理,对其中的研究步骤提出完善建议,并进而对其分析提出新的方法和视野,得出定量研究应与定性分析协同配合的观点。
张昊苏
关键词:宋词
从“失空斩”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塑造
2022年
“失空斩”是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段戏的合称,其情节、人物、结构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允为脍炙人口的通俗文艺经典。这段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至九十六回。在原著中,这也堪称小说进入尾声后的名场面。在《三国演义》诸多版本中,“毛评本”影响最大、文学水准最高,且毛氏父子将“评”“改”融为一体,最能看出作家(当然是广义的)加工文学文本的主体意志,成为直接影响后世读者接受、阐释、改编的通行本。故本文讨论《三国演义》相关书写,均以“毛评本”为主要依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浓墨重彩描绘的典型人物,其中投射了小说作者和民间读者的诸多理想。为了塑造“帝王师”的完美形象,小说作者不惜为诸葛亮杜撰了大量的功绩,并且贬低了其他人物(尤其是刘备)的能力与作用。
张昊苏
关键词:小说作者《三国演义》《空城计》通俗文艺通行本
乾嘉时期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乾嘉时期文言叙事文学,就其体制而言主要有两个重要维度.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代表的小说观,是这一时期官方文化学术观念的集大成代表,其对“小说”的定义与分类观念、对相关著录与存目的选择,代表了社会的普遍认知和“小...
张昊苏
关键词:乾嘉时期
从作者研究谈白话小说文献学的基源问题被引量:2
2022年
作者研究在白话小说文献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相关理论反思还有待推进。就"何为作者"来说,应该重点从小说文献视角厘定署名"通例",切分公共领域的作者称引和具体研究中针对某一特定文本的作者/贡献者论证。就考辨作者来说,应重点厘定各类史料的价值并意识其限度,保持谨慎心态,区分"假说"与"定说",避免过度推论。对小说作者的特殊性加以系统反思和理论梳理,有助于推进小说文献研究的精细化,并使之具有"学"的品格。
陈洪张昊苏
关键词:白话小说
论《中国小说史略》的文章观念、文体选择及其文学投射:一种文学思想史的考察被引量:1
2019年
作家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均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思想史的方法解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文章观念、文体选择及其文学投射,可以进一步洞见其文学思想。《中国小说史略》在定义上展示出一种后设的西方小说理念,在评价标准上却近传统文章观念,崇文言而贬白话的态度与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史观关系密切,并深刻影响到《中国小说史略》的文献考据与文言体制。《中国小说史略》的上述内容展现出鲁迅的文学立场在"新""旧"之间存有深刻张力,不仅是鲁迅学术范式价值的集中体现,在鲁迅文学思想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张昊苏
关键词:《中国小说史略》文体选择文学思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