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达 作品数:18 被引量:6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评价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应用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30例经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检查。按恒定速度静脉注射腺苷(0.14mg·kg-1.min-1),在开始注射腺苷后第3分钟末静脉注射201Tl111MBq(3mCi),至开始注射腺苷后第6分钟末停止腺苷注入。10min后采集负荷相,3h后采集再分布影像。所有患者同期(1周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结果 30例经冠脉CTA证实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患者中,CAG证实其中21例存在侧支循环,9例无侧支循环,按照CAG检查确定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分为侧支循环阳性组和侧支循环阴性组,分别对两组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相减得出积分差。结果发现,存在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1.03±0.84,没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0.31±0.5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很好地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差越大,存活心肌越多,且与是否存在侧支循环有关。 王赟赟 黄榕翀 周旭晨 张妍 梁滨 朱皓 郑振国 王少鹏 尹达 王俊杰 张波关键词:冠状动脉闭塞 心肌再灌注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治疗的新进展:环形轨道旋磨系统临床应用的结果评价 2018年 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6%-20%。冠状动脉钙化不仅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的高危因素,也常导致支架置入后发生膨胀不良、贴壁不良等其他并发症。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在PCI治疗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加,故而开发新的高效安全的治疗手段是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 尹达 周旭晨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 旋磨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介入诊治中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的可行性。方法2007年4月至10月共入选10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均为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 王磊 尹达 周旭晨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文献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复杂冠脉病变延迟支架植入治疗策略 被引量:2 2011年 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几乎均以一次性植入支架为手术终点。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复杂冠脉病变,此类患者一次性植入支架常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导致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从临床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此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延迟植入支架治疗的策略及可行性。 尹达 朱皓 周旭晨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复杂冠脉病变 ALP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的斑块形态及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行IVUS检查的A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排除既往PCI病史、癌症和肝脏疾病患者后,2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ALP预测钙化能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高ALP(>80 IU/L)组、中ALP(68~80 IU/L)组和低ALP(<68 IU/L)组,观察不同水平ALP与钙化特征和斑块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OC曲线显示ALP预测钙化的AUC面积是0.65(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ALP与斑块负荷(PB)相关(r_s=0.38,P<0.001);高ALP组点状钙化、最小管腔面积(MLA)≤4.0 mm^2及PB>70%较中、低ALP组明显增高(P<0.05),但薄层纤维帽(TCFA)和钙化长度在不同AL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P>80 IU/L与点状钙化、PB、MLA的相关性较强,提示高ALP可能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任永奎 王帅 吕海辰 李新生 尹达 刘鹏关键词:血管内超声 碱性磷酸酶 血管钙化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诊疗状况及预后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目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路径执行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6月1日~2010年6月1日于发病后24 h内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74例STEMI患者,采用统一问卷记录临床资料,并应用统一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半年后进行随访。[结果]174例STEMI患者平均年龄(64.3±14.1)岁,发病时有38.5%的患者认为是心脏病,中位"症状入门时间"105 min。急诊再灌注治疗率63.2%,中位"入门溶栓时间"130 min,中位"入门球囊扩张时间"145 min。住院期间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99.4%,氯吡格雷98.9%,他汀类97.7%,低分子肝素99.4%,β受体阻滞剂78.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70.1%。住院期间病死率9.8%,其中男性病死率为6.1%,女性为20.9%(P=0.005);≥65岁老年人病死率为18.3%,<65岁青中年为0%(P<0.001)。中位随访时间342.5 d。随访期间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92.9%、氯吡格雷60.3%、他汀类82.1%、β受体阻滞剂67.3%、ACEI/ARB 52.6%。随访病死率为3.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STEMI发病后有较高的院前延迟,急诊再灌注治疗及出院后的循证医学药物治疗与指南仍存在一定差距。 张波 黄榕翀 尹达 张妍 朱皓 刘俊 周旭晨关键词: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心血管事件 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先行血栓抽吸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 I)血栓病变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中,先行血栓抽吸与常规PCI两种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2月~2009年8月连续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 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164例,随机分为先抽吸组(D组)与常规PCI组(P组)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积分、TIM I计帧分级、无复流现象的改善以及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术后随访1年时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累计生存率。[结果]抽吸前后D组较P组血栓负荷明显降低(P=0.011)。D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明显低于P组(9.6%对26.4%,P=0.008),TIM I计帧血流(帧)明显改善[(23.15±7.57)对(27.03±7.81),P=0.002]。支架植入后D组获得更大的管腔直径(mm)[(3.24±0.36)对(3.11±0.30),P=0.01]与更短的支架长度(mm)[(24.26±11.45)对(29.19±13.69),P=0.002]。术后1周射血分数(%)D组高于P组[(51.73±7.55)对(47.75±8.18),P=0.002]。术后随访1年,D组再发心绞痛者明显低于P组,但两组再发心梗及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D组无MACE存活率明显高于P组(90.4%对75.8%,P=0.016)。[结论]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栓病变的直接PCI中,首先进行血栓抽吸与常规PCI相比,不仅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在血栓负荷较重的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尹达 朱皓 周旭晨 黄榕翀 王俊杰 郑振国关键词:血栓抽吸 急性心肌梗死 预后 Woven样改变伴肾动脉狭窄导致高血压1例 2021年 1病例资料患者,69岁,男性,以“活动后胸闷、气短4个月”为主诉于2020年10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我院),就诊前4个月因胸闷气短测血压,发现血压增高,最高达200/100mm Hg(1mm Hg=0.133kPa),自觉胸闷气短症状多与血压升高有关,应用盐酸贝尼地平4mg 3次/d、琥珀酸美托洛尔47.5mg 1次/d及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控制血压。同时出现左侧腰部钝痛;曾因“左侧腰痛1个月”就诊于外院,行肾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左肾动脉狭窄,左肾梗死可能,予药物保守治疗,1个月前发现肾功能不全。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0余年。此次入院后查肾功能:尿素氮10.64(参考值2.90~8.20)mmol/L,肌酐122(参考值46~92)μmol/L,肾小球滤过率[依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公式]为51.80mL/(min·1.73m2),血脂:总胆固醇7.43、三酰甘油1.1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80mmol/L。 陈程 张英 尹达 刘岩 程云鹏 路岩 姜一农 宋玮关键词:继发性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 血管内超声 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A组,78例)和常规PCI及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组(B组,10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回落>70%的比率、大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随访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21.14%比5.67%,P=0.011),心肌染色分级提高(1.12±0.47比2.03±0.32,P=0.021),术后24 h ST回落幅度>70%的比率增加(85%比94%,P=0.003),围术期大出血发生率减少(9%比4%,P=0.03),30 d随访期间的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明显降低。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PCI能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的再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尹达 朱皓 周旭晨 黄榕翀 张波 王少鹏 张佑生 贾玉卿 孙梦涵 崔哈申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靶血管楔压测定法评价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心肌存活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通过测定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靶血管楔压的变化,并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心肌灌注显影进行对照,探讨冠状动脉靶血管楔压测定对心肌存活程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33例接受了急诊PCI的初发STEMI患者,依据Rentrop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0级患者为第一组(23例),Rentrop1~3级患者为第二组(10例).评价梗死相关动脉PCI前及PCI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及心肌灌注分级,应用压力导丝观察冠状动脉楔压(Pcw)/平均主动脉压力(Pa)变化,于PCI后7d,所有患者接受PET-CT检测.结果 将PET-CT上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率与Pcw/Pa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第一组患者中两者呈负相关(r=-0.561,P=0.010),但是在第二组患者中,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262,P=0.46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对应50%的18F-FDG摄取率的Pcw/Pa阈值为0.33(曲线下面积=0.667,敏感度42.1%,特异度92.9%).结论 用Pcw/Pa评价未形成侧支循环的STEMI患者,测定梗死相关心肌的心肌存活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对于已经形成侧支循环的STEMI患者而言则无确切价值. 郑振国 朱皓 王俊杰 张波 尹达 王少鹏 张妍 黄榕翀 周旭晨关键词:侧支循环 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