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吉洋

作品数:26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蛛网膜
  • 14篇蛛网膜下
  • 14篇蛛网膜下腔
  • 14篇蛛网膜下腔出...
  • 14篇网膜
  • 14篇下腔出血
  • 14篇膜下
  • 14篇出血
  • 9篇细胞
  • 9篇脑损伤
  • 8篇蛋白
  • 7篇早期脑损伤
  • 6篇胶质
  • 5篇轴索
  • 5篇轴索损伤
  • 5篇弥漫
  • 5篇胶质瘤
  • 4篇凋亡
  • 4篇血管
  • 4篇自噬

机构

  • 18篇西安交通大学...
  • 9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市第一医...
  • 1篇西安医学院

作者

  • 26篇安吉洋
  • 16篇宋锦宁
  • 10篇孙鹏
  • 8篇庞宏刚
  • 8篇李丹东
  • 8篇张明
  • 5篇马旭东
  • 5篇赵永林
  • 4篇王军锋
  • 4篇刘献志
  • 4篇张智峰
  • 4篇罗显华
  • 4篇李宇
  • 3篇周丽丽
  • 3篇陈杰
  • 3篇赵培超
  • 3篇姜海涛
  • 3篇张斌飞
  • 2篇程毛峰
  • 2篇翟海程

传媒

  • 13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抑制JAK2/STAT3下调HMGB1表达及核转位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及核转位中的机制。方法 SD大鼠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5只)、SAH组(共45只,6 h、1 d、3 d各15只)、SAH+AG490(JAK2/STAT3抑制剂)组(15只)、SAH+二甲基亚砜(DMSO)组(15只)。后3组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穿破血管,其他操作与造模组相同。(1)采用Wea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假手术组及不同时间点SAH组大鼠HMGB1、磷酸化JAK2/STAT3(p-JAK2/p-STAT3)表达;以及AG490干预后4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改变情况。(2)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检测4组大鼠HMGB1核转位。(3)采用TUNEL染色检测4组大鼠细胞凋亡情况。(4)测定4组大鼠脑含水量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p-JAK2和p-STAT3表达水平在SAH后6 h、1 d、3 d均显著增加,HMGB1总蛋白、胞浆HMGB1、胞核HMGB1亦于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G490干预后,与SAH组及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大鼠p-JAK2/p-STAT3、HMGB1总蛋白及胞浆、胞核HMGB1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AH组胞核外周HMGB1荧光染色阳性,假手术组、SAH+AG490组HMGB1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胞核,无胞浆染色。提示AG490抑制了HMGB1核转位。(3)与SAH组、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SAH组、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K2/STAT3信号通路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MGB1表达及核转位有关,调控JAK2/STA
安吉洋庞宏刚宋锦宁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1
紧密连接蛋白-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对其的调节机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通过阐明紧密连接蛋白-1(ZO-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EBI)中的作用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对其的调节机制,探讨SAH后导致血脑屏障(BBB)结构和功能破坏的分子机制.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枕大池注生理盐水)、SAH组(枕大池注血建立大鼠实验性SAH模型)、SAH+SP600125组(SAH模型建立前枕大池注射JNK抑制剂SP600125)和SAH+DMSO组(SAH模型建立前枕大池注射DMSO).采用干湿重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通过伊文思蓝浓度测定评估各组BBB通透性,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ZO-1和JNK表达.结果 SAH组24 h后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各脑区伊文思蓝明显外渗,尤其是在脑干和小脑,并出现脑组织结构破坏及神经元损伤,JNK表达的吸光度值明显升高,而ZO-1的表达则明显降低,与Sha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600125能明显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伊文思蓝外渗、抑制JNK并恢复ZO-1表达,SAH+SP600125组与SAH组和SAH+DMSO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H激活JNK信号转导通路,并通过负性调节ZO-1的表达,破坏BBB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促使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导致EBI,而SP600125则能逆转上述过程,改善EBI预后.
姜海涛陈杰安吉洋谢江涛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损伤
同侧腮腺及颅内髓系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7年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由原始粒细胞或幼稚粒细胞组成的髓细胞在骨髓外增生和浸润形成的肿瘤占位性病变,也称绿色瘤,该肿瘤最常侵犯的部位为软组织(腮腺)、骨质、皮肤、淋巴结、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颅内)、眼等。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本例颅内、颅外并发髓系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对其诊治要点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对髓系肉瘤的认识。
耿俊杰安吉洋张智峰刘献志
关键词:髓系肉瘤颅内腮腺
PLC及IP_3R拮抗剂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PLC及IP3R抑制剂对DAI引发的脑水肿及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的影响,阐明PLC及IP3R抑制剂对DAI后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头颅冠状面瞬间加速旋转装置,制作大鼠颅脑DAI模型,并使用侧脑室穿刺给药的方法注射PLC抑制剂U73122及IP3R抑制剂光溜海绵素C(Xestospongin,XeC)。采用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ELISA测量脑脊液及动脉血中血清白蛋白(Alb)浓度并计算比值(QAlb),免疫组化法测量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阳性面积及Western blot方法测量PLC的磷酸化程度。结果 DAI后6h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已明显增加,24h到达顶点,之后逐步下降,在5d时恢复到损伤前水平,XeC及U73122干预明显降低了损伤后24h脑组织含水量。ELISA结果显示DAI后6h及24h脑脊液中Alb浓度及QAlb明显升高,之后下降至损伤前水平,XeC及U73122干预对DAI引起的脑脊液中Alb浓度及QAlb升高无明显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AI后24h的β-APP的阳性面积较损伤前明显升高,XeC及U73122干预显著降低了DAI后24h的β-APP阳性面积。结论 DAI后脑水肿的形成是由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源性水肿共同构成的;PLC及IP3R抑制剂降低了DAI后的细胞毒性水肿及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对DA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李宇宋锦宁张明安吉洋孙鹏李丹东马旭东赵雅慧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PLCIP3
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元自噬的调节
2015年
目的研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MPK对DAI后神经自噬的调节机制。方法大鼠头颅瞬间旋转损伤法建立DAI模型,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造模后1、3、7d大脑皮层和海马AMPK、磷酸化AMPK(p-AMPK)、Beclin1、LC3Ⅰ/Ⅱ、p62蛋白的动态表达,并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侧脑室给予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及激活剂AICAR,检测药物干预对大鼠神经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与DAI组和vehicle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DAI 1d后脑内AMPK信号通路激活,3d后脑内自噬水平上调;Compound C可以减少AMPK磷酸化激活同时下调脑内的自噬水平,AICAR可以增高AMPK磷酸化水平上调神经自噬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大鼠DAI后AMPK的激活可以上调神经自噬的水平,对DAI后的神经保护有重要意义。
孙鹏宋锦宁马旭东李丹东赵永林安吉洋张明庞宏刚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自噬颅脑损伤
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通过YAP促进胶质瘤侵袭进展的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PIEZO1通过YAP传导机械力学信号促进胶质瘤侵袭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1)标本检测: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行胶质瘤切除术的94例患者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PIEZO1表达。(2)细胞实验:不同基质硬度条件下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PIEZO1和YAP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IEZO1表达。(3)慢病毒转染后细胞实验:根据有无转染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和sh-PIEZO1组,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增殖、侵袭实验、Western blotting实验等方式研究PIEZO1在胶质瘤增殖、侵袭中的作用;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IEZO1敲低后YAP、FAK、β1-整合素等力学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YAP下游靶基因CTGF、CYR6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IEZO1敲低后YAP的表达。结果(1)PIEZO1表达随胶质瘤级别升高而增高,且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患者中PIEZO1表达高于IDH突变型。(2)随着基质硬度增加,PIEZO1及YAP表达增加。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0.2 kPa组相比,16和64 kPa组基质培养细胞PIEZO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IEZO1敲低后,U87细胞形态变大、触角增多,U251细胞多呈较长梭形。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h-PIEZO1组细胞克隆数明显减少,各时间点增殖率明显降低,侵袭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h-PIEZO1组细胞上皮标志物钙黏附蛋白E(E-cadhein)表达明显增加,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Snail及Slug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Western blotting、RT-PCR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敲低PIEZO1显著增加了磷酸化(p)-YAP表达,降低了YAP胞核表达,下调了YAP下游靶基因Cyr61和CTGF表达,并且显著减低了β1-整合素和p-FAK水平;阴性对�
周丽丽刘振洪旋科赵培超孙红卫安吉洋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及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3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与迟发性脑损伤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关于EBI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SAH后脑组织内微血管改变、离子失衡、血脑屏障损伤、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死亡通路激活等多种病理机制共同导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这些研究进展为SAH后神经功能保护提供了多个可能的干预靶点,其中钙通道拮抗剂、内皮素-1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以及抗氧化应激药物等可能对SAH后EB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阐明SAH后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神经免疫炎症激活、皮层传播抑制、各种细胞信号通路激活等脑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这些诸多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生演变的规律,将对减轻SAH后脑损伤,促进神经修复,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宋锦宁安吉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神经保护
AMPK介导上调Bim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皮层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MPK参与SAH早期脑损伤中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免疫组化检测AMPK与磷酸化AMPK(p-AMPK)的组织细胞定位,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造模后6、24、48、72h额底皮质AMPK mRNA及p-AMPK、Bim、caspase-3蛋白的动态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侧脑室给予AMPK激动剂AICAR及抑制剂Compound C,检测药物干预对大鼠神经行为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与SAH组及vehicle组进行比较。结果 SAH后AMPKα的mRNA表达升高,p-AMPK、Bim、caspase-3蛋白表达均持续升高;AICAR可以增高AMPK磷酸化和Bim、caspase-3表达水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Compound C可以减低AMPK磷酸化和Bim、caspase-3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结论 AMPK信号通路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im的转录活性有关,抑制AMPK信号通路可以减轻SAH后皮层神经元凋亡。
安吉洋周丽丽宋锦宁罗显华程毛锋孙鹏庞宏刚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AMPKBIM
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MMP-9/TIMP-1比值与早期脑损伤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和MMP-9/TIMP-1比值的变化,及其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相关性。方法用大鼠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SAH动物模型,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外周血MMP-9和TIMP-1浓度,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水含量,并行基底动脉HE染色,测量管腔内径变化。结果 SAH后6h脑组织水含量明显升高,24h时达到最高值,白细胞计数、外周血MMP-9含量均在24h时达到最高,基底动脉内径在12h时明显变化,24h时达到最低值,72h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性研究发现,白细胞计数和MMP-9/TIMP-1比值的变化与基底动脉痉挛和脑组织含水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SAH后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MMP-9/TIMP-1比值呈明显的动态变化,此变化趋势与早期脑损伤相关指标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外周血MMP-9/TIMP-1比值可以作为判断SAH后EBI的指标。
李丹东宋锦宁安吉洋张明孙鹏庞宏刚赵永林程毛峰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白细胞MMP-9TIMP-1
坏死性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中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通路的激活,探讨坏死性凋亡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Nec-1干预组、赋形剂组,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干预组术前30min侧脑室注射坏死性凋亡的抑制剂Nec-1或赋形剂。各组于预定时间点评估神经功能,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碘化丙啶(PI)荧光法检测细胞坏死,免疫组化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后RIP3的表达升高,并出现核移位,脑含水量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皮质及海马PI阳性细胞亦显著增加(P<0.01)。给予Nec-1后RIP3表达水平较SAH组降低,同时脑组织内坏死的神经细胞及脑组织含水量减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1)。结论坏死性凋亡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被激活并在神经功能损伤及脑水肿中发挥重要作用,RIP3可能作为坏死性凋亡通路的关键分子参与其中。抑制坏死性凋亡对SAH后早期脑保护及减轻脑水肿有重要意义。
王钢安吉洋宋锦宁孙雷涛李丹东马旭东张斌飞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