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建南

作品数:38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础学科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生态批评
  • 5篇英语
  • 4篇石油
  • 3篇地方感
  • 3篇正义
  • 3篇生态
  • 3篇能源
  • 3篇
  • 2篇大学英语
  • 2篇动物
  • 2篇叙事
  • 2篇英语课
  • 2篇英语专业
  • 2篇人类世
  • 2篇人文
  • 2篇身份建构
  • 2篇身体
  • 2篇生态女性
  • 2篇世界主义
  • 2篇视阈

机构

  • 29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利兹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作者

  • 33篇唐建南
  • 4篇郭棲庆
  • 2篇戴卫平
  • 1篇李素杰
  • 1篇齐卫华

传媒

  • 3篇解放军外国语...
  • 2篇外国文学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山东外语教学
  • 2篇海外英语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作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现代语文(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的乌托邦——从生态女性批评视角解读《一只白苍鹭》被引量:11
2010年
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剖析了短篇小说《一只白苍鹭》,不仅指出女主人公西尔维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超越了这种经常被生态批评学家所强调的理想状态,通过分析闯入这个乌托邦的男青年及西尔维亚的外祖母两个人物,追索女主人公摆脱男权主义束缚,重新回到貌似平等和谐的网状世界的历程。文章结尾质疑驱逐男性而达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指出女性要摆脱的不是男性,而是男性压迫,否则与自然建立的平等关系也只是违背生态多样性的,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唐建南
关键词:父权主义人类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生态多样性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毒木圣经》被引量:10
2011年
《毒木圣经》是美国当代女作家金索尔弗的鸿篇巨著。本文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读该小说,认为该书展示了女性、黑人和自然备受压迫的共同命运,呈现了他们反抗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的过程。同时,该小说也成功解构了西方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白人与有色人种的二元对立关系,充分肯定了边缘群体和自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能动性。
唐建南李素杰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二元对立
身体、自我与环境——解读奥德莉·劳德的自传体作品《癌症日记》被引量:2
2012年
奥德莉.劳德是黑人、女同性恋者和女权主义者,作为一名英勇无畏的女战士,她一直将自己的多重身份当作为边缘个体伸张正义、争取平等的战斗旗帜。在其自传体作品《癌症日记》中,她将罹患不治之症的身体视为剖析自我、关注环境的战场,呼吁乳腺癌患者通过呐喊实现自我治愈,号召女性透过身体解读社会压迫。同时,她的《癌症日记》被认为是"物质传记"的前驱代表,在书中作者将癌症起因与生态危机联系起来,为日后人们更好地理解身体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唐建南郭棲庆
“地方感”的失落:重读《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被引量:4
2011年
人和地方的纽带关系在当代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安德森的作品《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在近百年前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无地方感的痛苦,"畸形人"在追寻爱和理解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地方归属感的渴望,他们也是徘徊在田园农村和喧哗都市之间的作者本人的写照。他们地方感的失落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带来的后果,在社会发展更为迅速的今天,《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能提供给我们回归地方的启示,呼唤我们通过交流建立有凝聚力和渗透性的地方,找回失落的地方归属感,抵制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
唐建南郭棲庆
关键词:地方感凝聚力渗透性
《动物之梦》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建构被引量:7
2012年
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动物之梦》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失忆的故事。论文从创伤记忆、文化记忆和生态记忆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科蒂建构自我的独特视角:科蒂丧母失子的创伤记忆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与过去、未来的联系;文化记忆促进了科蒂的自我与群体身份的认同;生态记忆唤醒了科蒂内心的自然归属感,在回忆中科蒂找回曾经热爱自然的自我,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环境正义运动中。
唐建南
关键词:记忆身份
能源人文学视阈下的石油书写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新世纪能源人文学的兴起,能源书写逐渐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前沿话题,它聚焦文学文化作品中人类与能源的关系,探讨能源想象缓解社会生态危机的巨大潜力。在能源人文学视阈下考察石油想象,可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能源在生活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社会生态问题的关联性。在一定意义上,有关石油想象的缺席与在场之争推动了石油书写研究,其梳理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疆界上,广义上的石油书写包括所有探讨石油的文化叙事,而狭义上仅聚焦文学中的石油想象;显性书写凸显了石油冲突,而隐性书写传达了“能源无意识”影响下石油无处不在的隐性存在。研究方法上,石油书写研究从空间维度探讨石油的地方冲击或全球性影响,从时间维度考察石油史、社会发展史和环境演变史的内在联系。研究意义上,石油批评有助于理解石油塑造历史的重要作用,推动人类世环境危机的思考,为后石油时代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鉴于石油书写是审视社会生态危机的重要文本,因此有必要从石油批评的视角重读文学经典,开展世界文学研究,促进能源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以此推动能源文化的重构,探讨后石油时代再栖居的可能。
唐建南
关键词:人类世环境危机
三重空间:生态批评视角解析《洪疫之年》
2019年
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显示了三重空间的不同特点:民不聊生的废市是反乌托邦的罪恶之城,理性至上的大院是掌控社会话语的监狱,旨在重建美好世界的伊甸崖是生态乌托邦。三重空间在洪疫降临时都崩溃瓦解,从生态批评的地方研究角度审视其毁灭原因可以看出:废市是物欲横流的"非地方",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人们无法与空间实现认同,难以呵护所居之地;大院将自己封闭的家园视为"唯一真实的地方",以牺牲其他空间的利益而获得发展,对地方正义的践踏使大院也危在旦夕;伊甸崖是单一封闭的地方乌托邦,抹杀多元性、固步自封的理念使其无法抗拒外界强大的邪恶势力,最终走向瓦解。因此,人们有必要辩证思考生态批评研究中的地方意识,只有建构一个使人们产生依恋、宣扬地方正义、多元开放的地方,才能促使人们真正呵护地方家园,从而缓解当前的生态社会危机。
唐建南韦君霞
关键词:生态批评
The Cliff:A Deconstructive Analysi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012年
Just as the cliff serves as a demarc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worlds, there seems to the protagonist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dichotomies between innocence and corruption, children and adults. While these dualisms are projected in the story, they are also deconstructed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olden clearly shows the instability of those dualisms.
唐建南
关键词:CLIFFDECONSTRUCTIONDUALISMINNOCENCECORRUPTION
罅隙生存的主体:文化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罅隙》
2016年
从文化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当代美国女作家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罅隙》,将主体置于历史来审视男主人公罅隙生存的困境,从而展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与制约性的政治文化结构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揭示主体挣扎于错位现实与扎根理想罅隙间的痛苦,分析他在伟大与平凡的罅隙间见证并参与历史创造的过程,考察他在艺术与政治的罅隙间实现主体建构的努力。
唐建南
关键词:文化唯物主义能动性
物质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被引量:50
2016年
作为生态批评的第四波浪潮,物质生态批评主要从新物质主义与生态后现代主义中汲取营养建构理论,从而构成了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其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与意义、物质与叙事。肯定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质的施事能力有利于颠覆西方思想中人类优越于自然的传统理念;建构物质与意义的桥梁展示了语言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反驳了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中社会话语主导一切的观点;认同物质的叙事能力肯定了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质通过内在互动生成故事的能力,从而否定了传统思想中叙事能力为人类专利的论断。
唐建南
关键词:叙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