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琼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提高新霉素产素率新方法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新霉素(Neomycin)是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口服给药体内难以吸收,在肠道中保持较高浓度,适用于治疗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几十年来国内外沿用一种发酵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周期长,产率低,成本高。一种生产新霉素的新方法问世,即不改变原菌种遗传性状(DNA),除去摇瓶发酵原培养基中玉米浆,花生饼粉,玉米淀粉,添加促进剂甘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蛋氨酸,同时培养基调pH,36℃培养。摇瓶发酵周期由136h缩短到96h,产素率(u.h-1.ml-1=u/h.ml,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产抗生素的量)提高40%以上,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量,同时为扩大到发酵罐实验及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 管玉霞刘志琼
- 关键词:新霉素摇瓶发酵发酵周期
- 庆大霉素产生菌GntB基因的克隆与转化
- 2009年
- 根据小单孢菌产生庆大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利用基因克隆方法从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基因组中扩增出庆大霉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2-脱氧青蟹肌糖合成酶基因(GntB),并将其通过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pIJ699转化原菌株,采用硫链丝菌素抗性基因启动子带动2-脱氧青蟹肌糖合成酶基因在棘孢小单孢茵细胞中实现了转化。
- 管玉霞刘志琼
- 关键词:克隆
- 几株生产用小单孢菌质粒DNA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以庆大霉素生产菌——绛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M.p),小诺霉素、庆大霉素生产菌——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M.e)和西索霉素生产菌——伊尼奥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in-yoensis,M.i)为研究材料,对其遗传性状特别是质粒DNA进行了分离、鉴别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质粒DNA与该菌产生孢子、色素有关,而与产生抗生素无关.说明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产生抗生素的基因在染色体DNA上,从而为研究、改造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染色体DNA遗传性状和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 管玉霞刘志琼
- 关键词:质粒DNA
-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在E.coli中的克隆与表达
- 2007年
- 从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基因组中扩增出参与庆大霉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2-脱氧青蟹肌糖合成酶基因GntB,将其分别克隆到克隆载体pBS-T和表达载体pET-22b(+)上,并将pET-gntB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DE3),用IPTG诱导使GntB基因实现表达.GntB基因大小为1 193 bp,其编码的氨基酸含397个残基,约为42 kD的多肽链.
- 管玉霞刘志琼
- 关键词:庆大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