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翔

作品数:22 被引量:36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传染
  • 13篇传染病
  • 9篇染病
  • 4篇疾病暴发
  • 4篇病毒
  • 3篇预警
  • 3篇菌病
  • 3篇疾病暴发流行
  • 3篇布鲁氏菌
  • 3篇布鲁氏菌病
  • 2篇疫苗
  • 2篇流感
  • 2篇疾病
  • 2篇监测预警
  • 2篇航线
  • 2篇发病率
  • 2篇法定传染
  • 2篇法定传染病
  • 2篇肺炎
  • 2篇埃博拉

机构

  • 22篇中国疾病预防...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北...
  • 2篇潍坊市疾病预...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阜阳市疾病预...
  • 1篇吉林省地方病...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作者

  • 22篇任翔
  • 15篇王丽萍
  • 13篇李中杰
  • 10篇余宏杰
  • 9篇耿梦杰
  • 6篇赖圣杰
  • 5篇张洪龙
  • 5篇曾令佳
  • 4篇高福
  • 4篇杨维中
  • 3篇李昱
  • 3篇兰亚佳
  • 3篇余建兴
  • 3篇姜海
  • 2篇冯子健
  • 2篇刘翟
  • 2篇程颖
  • 2篇彭质斌
  • 2篇李夫
  • 2篇王大燕

传媒

  • 7篇疾病监测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科学通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病毒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0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数据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的主要研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6
2022年
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是有效防控传染病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从2004年建立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2008年正式启用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至今,发现其存在数据来源单一、内容简单、预警时间关口相对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新突发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等的早期预警需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传染病诊疗和监测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与大数据有关的传染病早期预警研究与实践已逐渐成为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系统梳理了传染病相关大数据中各类数据源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的发展、应用实践、优势与局限性,概述了大数据的主要分析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和平台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能力。
邓源任翔黄硕刘才兄张翠红陈伟王丽萍
关键词:大数据传染病监测预警
2005-2017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评价我国2005-2017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网络直报质量,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报告质量的提高,提出措施建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按终审日期导出2005-2017年的全部布病个案卡,对个案卡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南北地区、不同年份与不同省份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全国累计报告布病个案卡499 421张,1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14%。及时报告率为95.97%,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61.90%上升至2017年99.47%,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间中位数为0.08 d(1.92 h);及时审核率为99.41%,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95.25%上升至2017年99.70%;报告卡准确率为99.86%,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2017年准确率均为100.00%。报告病例中,多数病例集中在北方地区(98.22%),但南方地区(1.78%)报告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在病例及时报告方面有一定延迟,病例及时审核率略高。不及时、不准确病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布病高发省份。结论 2005-2017年我国布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提升明显,能够很好地反映全国布病疫情流行趋势情况。但仍存在病例报告不及时,报告信息不准确问题,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可通过持续开展布病疫情报告要求地培训、加强对重点地区报告质量的督导、以及改进监测系统信息报告设置等方面持续改进布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
张翠红董帅兵姜海范蒙光李月喜任翔耿梦杰李中杰王丽萍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网络直报
2011-2013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 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预警效果,为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中国CDC通过预警系统在20个省份的208个试点县(区)同时应用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根据发病水平对16种传染病分两类进行预警分析,结合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16种传染病个案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采用预警信号数、灵敏度、错误预警率和及时性等指标,比较两个模型的暴发探测效果.结果 对于16种传染病整体而言,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23%(153/159)和90.57%(144/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4,P=0.109);时间模型的错误预警率(1.57%,57 068/3643 279)高于时空模型(0.64%,23 341/3643 279)(Z=-3.408,P=0.001);两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d和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4,P=0.182).对于发病水平较低的6种Ⅰ类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均为100%(8/8,8/8),错误预警率均为0.07%(954/1 367437,900/1 367 437),二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和3.0d,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2.29%(23条)预警信号.对于发病水平较高的10种Ⅱ类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风疹、戊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03%(145/151)和90.07%(136/151),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59.36%(56 656条)预警信号,各病种信号数和错误预警率均低于时间模型,时空模型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1.0 d)短于时间模型(3.0 d).结论 总体上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预警效果较好,
赖圣杰廖一兰张洪龙李小洲任翔李夫余建兴王丽萍余宏杰兰亚佳李中杰王劲峰杨维中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
疾病发病水平的差异对暴发预警效果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4年
早期探测传染病暴发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发病和死亡。目前,许多传染病暴发预警模型的研究考虑了疾病传播方式和季节性、模型参数等因素对暴发探测效果的影响。然而,较少有研究根据不同地区传染病的发病水平差异,优选预警方法的阈值来提高方法的预警效果。本研究采用中国山东省2009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和暴发数据,根据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的差异,将山东省所有县(区)分为高、中、低3类发病水平地区,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和暴发探测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分别筛选不同发病水平地区3种预警方法(EARS—C1、C2和C3)的最优预警阈值。
任翔
关键词:传染病暴发报告发病率预警模型疾病手足口病
移动百分位数法分地区设定预警阈值对传染病预警效果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分析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分地区采用不同预警阈值对传染病暴发探测效果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改进预警系统中预警模型的预警阈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对16种传染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和响应处理结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相关个案数据,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相关突发事件作为数据来源.采用灵敏度最高、暴发探测时间最短且预警信号数最少作为最优预警阈值的设定标准,比较分析每种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设定统一预警阈值(全国阈值)与分省份设定不同预警阈值(分省阈值)对传染病暴发探测的预警信号数、灵敏度和及时性的差异.结果 16种进行预警的传染病中,痢疾、登革热、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戊型肝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等10种传染病的最优全国阈值和最优分省阈值相同,均为第90百分位数(P90);其余6种传染病(包括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最优全国阈值均为第80百分位数(P80),而最优分省阈值有所不同.这6种疾病采用最优分省阈值与采用最优全国阈值的预警结果相比,暴发预警灵敏度和探测时间维持不变,信号数分别减少23.71%(45 557条)、15.59%(6 124条)、14.07%(1 870条)、9.44%(13 881条)、8.65%(1 294条)和6.03%(313条).结论 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通过分地区分病种优化预警阈值,可在维持暴发探测灵敏度和及时性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减少预警信号,下一步预警系统可考虑增加各省预警阈值设置灵活性,
张洪龙孙乔赖圣杰任翔周鼎伦叶先飞曾令佳余建兴王丽萍余宏杰李中杰吕炜兰亚佳杨维中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
2008-2020年我国北方15个城市流感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北方城市气象因素对流感的发病影响,探索北方15个城市的气象因素对流感发病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和乌鲁木齐市(西北5市)、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太原市、呼和浩特市、济南市和郑州市(华北7市)、沈阳市、长春市和哈尔滨市(东北3市)共15个省会城市2008-2020年流感的月报告发病率和月度气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流感的发病影响。结果综合单因素和多因素面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口密度及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后,月均气温每下降5℃,东北3市、华北7市以及西北5市流感的发病率变化百分比(MCP)分别为11.35%、34.04%和25.04%,最佳滞后期月数分别为1、0和1个月;月均相对湿度每下降10%,东北3市和华北7市的MCP分别为15.84%和14.80%,最佳滞后期月数分别为2和1个月;月累计降雨量每减少10 mm,西北5市的MCP为4.50%,最佳滞后期月数为1个月;月累计日照时长每减少10 h,东北3市和西北5市的MCP分别为4.19%和5.97%,最佳滞后期月数均为1个月。结论2008-2020年我国北方15个城市的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及日照时长与流感的发病均为负关联,气温和相对湿度是主要的敏感气象因素。气温对华北7市流感的发病有较强的直接影响作用,相对湿度对东北3市流感的发病有较强的滞后作用,西北5市的日照时长对流感的发病影响高于东北3市。
邓源任翔郭玉清耿梦杰张翠红黄硕林帆王丽萍
关键词:流感气象因素面板数据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农牧民布鲁氏菌病知识和危险行为调查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了解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农牧民的布鲁氏菌病(布病)防控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可能的感染危险行为,为针对性开展布病健康宣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左云县抽取农牧民,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农牧民的布病防控知识和高危行为情况开展现况调查。利用χ2检验分析曾患布病农牧民和未患过布病农牧民布病感染常识、高危行为和防护措施使用的差异。结果在491名应答的被调查对象中,70.47%的人知道感染布病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41.96%的人知道布病有发热症状,12.63%的人对布病的常见症状完全不了解。82.06%的农牧民认为给牲畜接生可能感染布病,56.08%认为宰杀牲畜可能感染布病,41.6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吃没煮熟的牛、羊内脏和肉可能感染布病。在接生羊羔时,77.17%的人从不戴口罩,64.84%的人从不戴手套;处理家畜流产物时,81.99%的人从不戴口罩,72.04%的人从不戴手套。虽然左云县2016年开展过布病健康宣教,但仍有41.55%的人回答未接受过布病相关健康教育。不同文化程度农牧民对布病感染常识回答的正确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0,P<0.05);曾患布病人群日常生活中饮生奶比例与未患布病人群饮生奶比例分别为56.25%和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4,P<0.05)。结论左云县农牧民对布病的知识知晓率较低,距离规划目标很远,对布病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具有布病感染危险行为的农牧民比例高,感染布病的风险较高。应加强针对农牧民的健康宣教,提高该人群的布病防护意识。
耿梦杰王丽萍张丽杰曾令佳任翔张翠红李中杰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农牧民
埃博拉病毒病:流行病学、生态学、诊断、治疗及控制被引量:28
2014年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是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的病原体,1976年首次在非洲发现,目前确认该病毒包括5个种,其中苏丹型(Sudan ebolavirus)、扎伊尔型(Zaire ebolavirus)、塔伊森林型(Ta? Forest ebolavirus)和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lavirus)均有感染人发病的记录;莱斯顿型(Reston ebolavirus)可致人隐性感染,并与多起猕猴暴发疫情有关,曾在菲律宾的猪中检出。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的病死率为25%~90%,疫情均发生在非洲,主要集中在10&#176;N-10&#176;S的非洲地区,本次西非疫情是规模最大的暴发流行,截至2014年8月20日已报告2615例病例。该病是动物源性传染病,目前证据支持果蝠可能为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该病在人群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有症状的病人才具有传染性。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庭护理人员及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品,或接触病例尸体的人是高风险感染人群。本病起病急,早期表现为发热、厌食、虚弱无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可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抗原、抗体等方法确诊。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特效药和疫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预防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早期发现病例、及时调查处置、追踪和密切观察接触者,以及有效的医院内和社区的感染控制。
李昱任翔刘翟程颖高福余宏杰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及时发现和治疗管理COVID-19患者并防止病情进展,进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将2020年1月19日至3月9日全国COVID-19流行病学调查网络报告系统中湖北省以外省份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纳入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龄组病例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临床严重程度、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基础性疾病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647例COVID-19确诊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5岁[四分位数间距(IQR):33~56岁],0~5岁组196例(1.5%)、6~17岁组508例(4.0%)、18~44岁组5491例(43.4%)、45~59岁组4004例(31.7%)以及≥60岁组2448例(19.4%),其中102例死亡,病死率为0.8%,≤17岁年龄组无死亡病例。≥60岁组病例出现重症和危重症的比例均为各年龄组最高,分别为18.7%和10.6%,病死率为3.6%;0~17岁组病例以轻型(62.2%)和普通型(37.1%)为主。0~5岁组重症比例(1.0%)高于6~17岁组(0.6%),两个年龄组中均无危重症病例报告。≤17岁病例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比例均显著低于≥18岁病例(χ^(2)=225.037,P<0.001和χ^(2)=479.737,P<0.001);≤17岁病例CT出现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比例为44.7%,显著低于≥18岁人群(76.1%)。0~5岁病例出现流涕和呕吐的比例最高,分别占13.3%和2.6%;白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比例在各年龄组中均为最高,分别为24.3%,51.0%和66.9%。18~44岁组出现关节肌肉酸痛、头痛、腹泻和咽痛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2.4%、12.3%、5.1%和11.9%;45~59岁组出现干咳和胸闷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4.3%和8.1%;≥60岁组出现腹痛、结膜充血、胸痛和鼻塞的比例最高,分别有2.2%、1.5%、7.7%和10.2%。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例主要为≥60岁病例,占41.0%,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病例重症率(19.6%)显著高于无基础性疾病病例(11.1
耿梦杰任翔余建兴蒋荣猛李中杰冯子健王丽萍何广学
关键词:年龄组
中国2013年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特征分析被引量:90
2015年
目的 了解2013年全国报告法定传染病的发病与死亡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全国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 ArcGIS 10.0软件制作图表。结果 201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473.87/10万,较近3年平均值下降3%;总死亡率为1.23/10万,较近3年平均值上升2%。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为38.4%。其中,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乙型肝炎、肺结核和梅毒,报告死亡的病种主要为艾滋病、肺结核和狂犬病。按传播途径分析,肠道传染病占本年度报告发病总数的49%,其次分别是经血与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动物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按病原分析,病毒类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68%,高于细菌类和寄生虫类传染病。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麻疹、登革热、布鲁氏菌病等疫情上升明显,肺结核、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水平呈现下降。海南、广西、广东、新疆和浙江等地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排在全国前5位。结论 2013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仍较低。西部省份和部分东南部省份的传染病发病水平较高,死亡水平较高的为西部省份。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及局部地区的麻疹、登革热、布鲁氏菌病的高发与流行受到社会关注。
王丽萍曾令佳任翔耿梦杰李中杰余宏杰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