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雷

作品数:34 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保定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暴雨
  • 8篇降水
  • 6篇水汽
  • 5篇急流
  • 5篇暴雨过程
  • 4篇散度
  • 4篇水汽通量
  • 4篇水汽通量散度
  • 3篇地形
  • 3篇水汽收支
  • 3篇气候
  • 3篇气象
  • 3篇冷锋
  • 3篇极端降水
  • 3篇降水过程
  • 3篇降雪
  • 3篇降雪过程
  • 2篇低空
  • 2篇低空急流
  • 2篇引导气流

机构

  • 34篇保定市气象局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河北省气象与...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天津市滨海新...

作者

  • 34篇于雷
  • 15篇马鸿青
  • 15篇王志超
  • 8篇黄鹤
  • 6篇郭志强
  • 3篇熊秋芬
  • 3篇王咏青
  • 3篇高万泉
  • 2篇贾桂梅
  • 2篇杨超
  • 2篇徐义国
  • 1篇司丽丽
  • 1篇王占山
  • 1篇张会
  • 1篇王蓉蓉
  • 1篇乐章燕
  • 1篇马翠平
  • 1篇杨超

传媒

  • 4篇干旱气象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3篇农业灾害研究
  • 2篇山西科技
  • 2篇青海气象
  • 2篇第30届中国...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天津科技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城市与减灾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气象灾害防御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十四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北一次冷锋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NCEP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2月12日发生在河北的一次冷锋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锋自太行山东移影响河北前,近地层已经有弱冷空气入侵形成'冷垫',西南低压的北侧倒槽加强北上,暖...
于雷隋晓霞郭志强王志超
关键词:涡度平流温度平流水汽通量散度
文献传递
2011年8月14-16日冀中南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FNL资料,对2011年8月14-16日冀中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由西风槽东移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缓慢南退的共同作用引发;暴雨的增强与850hPa偏南急流的加强和风切变出现有密切关系;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强劲的偏南急流和西南急流将水汽直接输送到降雨区上空。暴雨发生前,中低层大气比湿先降后升,近地层比湿持续增加,相应的水汽压特征为中低层水汽压先降后升,近地面层饱和水汽压下降;降雨结束时,近地面水汽压近似等于饱和水汽压。低层水汽辐合主要来自经向水汽的贡献。
黄鹤于雷马翠平王志超徐明娥王银钢
关键词:暴雨水汽通量散度水汽收支
2017年保定市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
2020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诊断分析等方法,对保定市2017年10月7—10日连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找出此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维持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稳定的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急流耦合,为连阴雨提供了持续的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3)过程中回流降水形势与典型回流天气有所差异;(4)近50a保定秋季连阴雨次数分布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9月是秋季连阴雨多发期,11月连阴雨持续天数较长。
董疆南马鸿青于雷王志超
关键词:连阴雨西南急流
2022年“2.13”冀中大雪过程多源气象资料分析
2024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地基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等,对2022年2月13日冀中大雪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①降雪发生之前的36 h内PWV呈增长态势,0~12 h上升最快,12~36 h呈缓慢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和PWV呈一定正相关关系,降雪期间PWV变化平稳,随着PWV出现连续下降,降水结束。③风廓线雷达的水平风向风速演变对降雪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3000 m突然出现20 m/s的西南低空急流,随着20 m/s的西南低空急流向下延伸至2500 m高度,降雪增强。④降雪之前,0.5 m/s及以上的正速度首先出现在1500 m以上,当2000 m以下突然出现1.0 m/s以上的正速度后,0~3 h内降雪发生。⑤1000 m以下垂直速度增加到1.5 m/s及以上时,降雪增强。⑥降雪期间C_(n)^(2)(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一直稳定在-180~-165 dB,C_(n)^(2)值小于-180 dB时,最大探测高度降至3500 m以下,整层垂直速度小于0.5 m/s,预示降雪结束。
马鸿青董疆南徐义国于雷王亚婷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大气可降水量大雪低空急流
华北中部一次切变线暴雨诊断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中部的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中部交汇,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暴雨落区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方和左前方,切变线附近。锋生函数表明冷暖空气聚集的程度,对诊断强降雨发生的时段和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温度平流分析显示暴雨过程中存在干侵入现象,强降水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向上倾斜抬升、高空冷平流柱向下侵入的时段,北方低层冷空气起"冷垫"的作用。
王志超王咏青马鸿青于雷
关键词:低空急流切变线锋生函数干侵入
一次回流降雪过程边界层东风结构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2月23日凌晨至上午发生在河北的一次回流降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蒙古冷高压外围的偏北风携带冷空气东移至东北平原后转向西南方向抵达河北中南部地区,...
黄鹤于雷王志超马鸿青王银钢
关键词:降雪地形
文献传递
1955-2012年保定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保定1955-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对保定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极端降水指数在整个时间序列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非常湿天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年代际尺度上都具有12—14a左右的周...
黄鹤杨超于雷王志超马鸿青
关键词:极端降水指数时间序列
文献传递
1958—2012年河北省汛期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利用1958—2012年河北省21个基准站和基本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汛期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汛期暴雨分布呈东部和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特征。汛期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麓的唐山和秦皇岛地区。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来看,河北省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均存在2—3 a的年际变化周期信号,暴雨量和暴雨频次在20世纪80年代后存在15—20 a的年代际周期信号。汛期暴雨量和暴雨频次时间序列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1世纪初,河北省汛期暴雨量和暴雨频次下降趋势更明显,近50 a暴雨强度变化幅度较小。在空间分布上,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3个特征量在年代际变化中整体均呈东退南缩的特征。从趋势分析来看,大部分站点汛期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黄鹤杨超于雷乐章燕王志超马鸿青
关键词:汛期暴雨周期小波分析
一次冷锋过境时引发多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观测数据、雷达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4月15日河北保定一次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背景高层干冷,低层有暖脊,整层大气较为干燥。冷锋过境引起地面风力加大,锋面触发干对流后,冷池出流进一步加大了地面风速,湍流加强并出现扬沙。(2)对流云内存在水平弱风区,其径向速度近于0 m/s,弱风区后侧的雷达回波强度呈增加趋势。雷达低仰角0径向速度区的上方有水凝物粒子迅速集中、生长,生长区内径向速度为5~10 m/s,降雹区域上空各仰角均为0径向速度。(3)下击暴流和动量下传引发了干对流大风,降水粒子的蒸发、拖曳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气流下沉,其中蒸发作用的贡献更显著。(4)干对流消亡后,锋面东移,锋后西北风减弱,扬沙天气结束,较小的近地层风通量有利于沙尘粒子缓慢下降,地面能见度好转但PM10浓度依然较高。(5)夜间冷空气下沉,上游输送的沙尘粒子随之沉降,造成了浮尘天气。
于雷丁和悦熊秋芬郭志强韩英杰
关键词:冷锋扬沙浮尘
2015—2016年中国城市臭氧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62
2018年
为探究中国大陆城市O_3污染状况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运用时空统计分析和GIS技术对2015—2016年全国开展O_3常规监测的336个城市进行分析,揭示近两年O_3浓度及不同等级污染天数的时空变化格局,并着重对比分析"三区十群"区域内外O_3浓度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15—2016年期间,全国336个城市中,有258个城市2016年年均O_3浓度值较2015年升高,形成了新的O_3污染空间格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中部的河南、武汉污染较重,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西藏污染相对较轻;长三角地区和山东城市群是中国O_3核心污染区域,陕西、山西及安徽三省O_3浓度较2015年有大幅升高.O_3的空间分布与NO_x排放量、生成控制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区域中除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地区的郊区点位以外,我国大多数地区的O_3生成控制型属于VOCs控制型.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宏观上直接对比评估国家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内外O_3污染特征变化的差异,从而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污染防控.
吴锴康平于雷古珊文小航王占山陈雨姿陈诗颖赵世奇王浩霖王式功
关键词:空气污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