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春
- 作品数:53 被引量:49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山西省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被引量:1
- 2001年
- 王乃昌乔晓春张丽芬刘玉萍吴立平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
- 山西有偿献血地区某村HBV、HCV、HIV感染现状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了解山西省农村有偿献血地区HBV、HCV、HIV感染状况及有偿献血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对某村的946名20~65岁居民进行调查,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anti-HCV和HIV抗体.结果HIV抗体全为阴性,HBsAg、HBsAb、HBeAg、HBeAb、anti-HCV的阳性率分别为5.3%、54.5%、2.5%、22.5%、1.7%;其中有偿献血人员108名,相应的阳性率分别为0.9%、63.9%、0.9%、18.5%、4.6%,从未有偿献血人员838名,相应的阳性率分别为5.8%、53.3%、2.7%、23.0%、1.3%.与未有偿献血的研究对象相比,曾经有偿献血的研究对象HBsAg、HBsAb和anti-HCV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该村未发现HIV感染者,HBV、HCV感染与其他地区无明显不同,有偿献血人员HCV感染率较高.
- 付朝伟何纳乔晓春高眉扬郭晓黎姜庆五
- 不同感染时间与感染途径的HIV-1感染者全基因组CTL免疫反应比较研究
- 2011年
-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感染时间和不同途径感染HIV/AIDS感染者覆盖全基因组的CTL应答特征。方法 将75例HIV/AIDS感染者分为3组,血液感染1~2年组(10例)、血液感染〉10年组(43例)和性接触感染1~2年组(22例);以HIV—lB亚型构建全基因组17个肽库作为抗原,采用ELISpot检测各组HIV特异性CTL应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计数;采用实时定量tit—PCR检测各组HIV病毒载量。结果血液感染1~2年组、血液感染〉10年组和性接触感染1~2年组感染者对HIV—B亚型17个肽库的平均应答频率分别为40%、65%、23%,经单向方差分析,3组感染者对HIV·1B亚型17个肽库的应答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6,P〈0.01);3组感染者对HIV—B亚型17个肽库总应答强度范围分别为0~5835SFCs/10。PBMC、0~7225SFCs/10。PBMC、0~9740SFCs/IO。PBMC,且3组感染者对HIV—B亚型17个肽库的应答强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H=101.90,P〈0.01);此外,3组感染者对HIV—lB亚型17个肽库的应答广度分别为7(2—11)个、11(9—14)个、4(2—6)个,5组感染者应答广度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34.75,P〈0.01)。3组感染者应答频率、应答强度和应答广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血液感染〉10年组、血液感染1—2年组、性接触感染1~2年组。不同感染时间和不同感染途径的感染者对Nef肽库和Gag肽库的应答百分比和应答强度均高于其他肽库。cD。计数〈200/~1、CD。计数为200~500/~1和≥500/~15组感染者对17个肽库的总应答强度范围分别为0~18475SFCs/10。PBMC、350~34095SFCs/10。PBMC、490~21550SFCs/IO。PBM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93,P=0.23);3组感染者CTL应答广度分别为3(0~8)个、10(2~17)个、10(1~17)个,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72,P〈0.01),cD4计数〈200/~1的感染者CTL应答广度�
- 邱趁丽黄相刚卫军乔晓春仇超万延民王万海张晓燕徐建青
- 关键词:HIV感染HIV-1基因组免疫酶技术
- 山西省首例经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报告
- 2001年
- 山西省自1995年发现HIV感染者以来,感染人数逐年上升,感染人群逐渐扩大,包括供血(浆)员、吸毒者、暗娼、性病病人、自愿检测者以及术前病人等.2000年7月,我省首次发现1例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郭晓黎乔晓春王凤香张丽芬聂晓勇毛爱玲梁正虎夏淑慧
- 关键词:艾滋病首例病例
- 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流行因素分析被引量:3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流行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 ,入户面对面访谈形式 ,对山西夏县50 3 3名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高达 50 %的人不知道艾滋病毒的 3种传播途径 ,70 %的人对非传播途径回答不正确 ,仅有 6%的人对以上问题回答均正确。 13 %的村民有卖血史 ,对有卖血史村民HIV阳件率的最低估计值为 2 % ,卖血组疑似肝炎、艾滋病各项临床症状出现率和近半年内注射史均高于非卖血组。村民外出务工期间均未使用安全套 ,2 7%的男性曾共用过剃须刀。结论 农村居民普遍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 ;在艾滋病毒流行区应尽快开展自愿咨询检测 ,这是阻断传播、提供关爱的基础 ;城镇用工单位应针对农民工开展浅显易懂的艾滋病宣传教育 ;
- 王英张永泽许华杨运义高保兴张平贵乔晓春聂小勇何景琳曾毅
- 关键词:艾滋病毒临床症状
- 我国中部地区某县成人经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病例生存时间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4
- 2004年
- 目的 了解某县成人经血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例生存时间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该县2002年底前确认的78例经血感染HIV病例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信息,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分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78例感染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40年,95%可信区间为6.79~8.02年。感染者总死亡率为78.57/1000人年,艾滋病(AIDS)相关死亡率为72.95/1000人年。感染时年龄在30~40岁组,1995年底以前感染组生存时间较长。结论 研究结果可能低估了该县经血感染HIV者生存时间,在HIV/AIDS估计和预测中应予以调整,生存时间还与感染年龄有关,对不同的感染年龄组采取不同的生存时间分布规律。
- 张丽芬乔晓春聂晓勇郭晓黎梅志强
- 关键词:感染者回顾性队列研究HIV艾滋病病毒病例年龄组
- 中国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感染HIV者自然史双向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9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中国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员HIV感染自然史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抽取6个省的10个县(区),选择所有2006年7月24日前发现并确认既往不安全有偿采血(浆)者HIV/AIDS病例,收集其感染、发病、死亡信息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在7551例HIV感染者中,典型进展者6533例(86.52%,其中AIDS患者4757例),快速进展者108例(1.43%),长期不进展者910例(12.05%)。(2)目前已经进展为AIDS者4865例(64.43%),AIDS中位潜伏期为9年(95% CI:8.96-9.04);至今累计未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者1157例(占AIDS23.78%),其中死亡283例,这些未治疗的AIDS死亡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95%CI:4-7),2、3年病死率分别为95%、99%。(3)AIDS潜伏期长短与性别、感染HIV时年龄无关(P〉0.05);未治疗的AIDS患者生存时间长短与性别有关(P〈0.05),但与诊断AIDS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无关(P〉0.05)。结论研究结果与UNAIDS提出的成年人慢速疾病进展规律比较,所得潜伏期略长而AIDS自然生存期较短,但与其他途径感染HIV人群潜伏期相近。
- 张福杰豆智慧于兰马烨汪宁曹广华李传涛赵金先孟向东乔晓春霍伟赵红心刘中夫王烈尚红
- 关键词:HIV感染中位生存期
- 山西省HIV/AIDS流行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被引量:19
- 2004年
- 目的 掌握山西省艾滋病 (AIDS)流行状况和特征 ,明确防治工作重点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山西省 1995~ 2 0 0 3年艾滋病病毒 (HIV) /AIDS病例报告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西省 1995~ 2 0 0 3年累计报告HIV/AIDS 6 4 4例 ,平均每年以 2 0 2 %的速度增长 ,其中病人 334例 ,占 5 1 8%(334/ 6 4 4 ) ;死亡 15 2例 ,占 4 5 5 % (15 2 / 334)。HIV感染人群以既往有偿供血员为主 ,因不规范的采供血造成经血液传播的占 76 1% (4 90 / 6 4 4 ) ;主要分布在晋南、晋东南地区 ,占 84 9% (5 4 7/ 6 4 4 )。男女比例为 2 1∶1。不安全性行为占 6 8% (4 4 / 6 4 4 ) ,吸毒占 2 3% (15 / 6 4 4 ) ,母婴传播 3 6 % (2 3/ 6 4 4 ) ,是潜在的危险因素。结论 山西省艾滋病流行快速增长 ,且已进入发病和死亡高峰 ,存在多种潜在危险因素。各级领导应提高认识 ,针对各种危险因素 ,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 ,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同时 ,要开展医疗救治 ,提高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生命质量 ,降低死亡率。
- 乔晓春聂晓勇郭晓黎
- 山西省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env基因gp120区变异特性的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研究山西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主要流行株env基因gp120区变异特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山西省56份HIV-1毒株的gp120区进行扩增,使用ABI测序仪测序,应用BLAST、GCG和MEGA等序列分析软件,对gp120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HIV-1主要流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国际参考株B.CN.RL42-U71182汇聚在一起。山西省56份HIV-1毒株gp120区的共享序列与同源性较高的国际参考株B.CN.RL42-U71182相比,N-糖基化位点增加了5个,并在V1-V5、C2、C3、C5区段存在独特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V3顶端四肽存在着9种类型:GPGQ(39.29%)、GPGR(19.64%)、GPGK(17.86%)、GQGR(10.71%)、GLGR(5.36%),GQGQ、GPGA、RLRR与RPRK分别为1.79%。结论在山西省HIV感染者中,HIV-1主要流行株仍为B’亚型,其HIV感染者中流行毒株的基因变化较大,gp120基因N-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和特征性氨基酸的存在,以及多种V3顶端四肽的存在,表明在较长的流行时间里已经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序列特征模式的倾向。
- 乔晓春邢辉申俊萍宋艳辉卫军阮玉华郭晓黎宁少萍邵一鸣
- 山西省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索丙型肝炎病毒 (HCV)基因型在山西省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流行的优势型。方法 用RT -PCR和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巢式PCR法 ,对山西省 2 71例抗HCV阳性的丙型肝炎病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非肝癌癌症患者、性关系混乱者和性病患者、职业献血员、吸毒者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HCVRNA的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 2 71份抗HCV阳性标本中 ,HCVRNA检出率为 45 .45 %~ 89.6 6 % ,平均 6 7.5 2 %。以丙型肝炎病人、献血员和吸毒者的HCVRNA检出率较高 (76 .9%~ 89.7% ) ,χ2 =30 .44 ,P <0 .0 1。在 133份HCVRNA阳性血清中 ,仅检出了 10 8例 1b型、2a型和此两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者。未检出 1a型、2b型和 3a型。其中 1b型占 80 .0 0 % (88例 ) ,2a型占 11.81% (13例 ) ,混合型占 6 .36 % (7例 )。在肝癌患者和献血员中 ,仅检出 1b型的感染 ;非肝癌的其他癌症患者中 ,未发现混合感染。各基因型在各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也有差别 ,丙型肝炎患者、非肝癌的其他癌症患者、吸毒者和从业人员的各基因型构成比较接近 ,均以 1b型为主。而性病患者和性关系混乱者中 1b型和 2a型感染者比例相等。结论 山西省HCV的基因以
- 吴立平刘玉萍王乃昌乔晓春毛爱玲段元宏郭晓黎聂晓勇张丽芬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