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论意涵被引量:6
- 2021年
-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统筹发展与安全"列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价值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创新;体现了新发展阶段对系统观念基础性的坚持,反映了改革系统集成的进一步要求。
- 黄东
-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
- 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工人的唯物史观教育述论被引量:1
- 2015年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着力对北京城市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其重点是唯物史观教育,教学内容强调"劳动创造人"、"人类社会五个阶段"、"工人当家做主"等观念,教学方式以大量使用诉苦会为突出表现。唯物史观教育与新政权的执政合法性密切相关,这一教育措施为工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黄东
- 关键词:工人教育唯物史观政治认同
- 新中国初期北京市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实践与启示——基于方法论与制度逻辑的视域被引量:1
- 2022年
- 新中国初期,北京市针对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强调“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着力从科学领导、制度安排、教学调整、课程改革、作业简化等多方面加以破解,推动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和制度逻辑包括:加强科学领导、系统规划;以教学为中心工作,实现意志统一、认识统一、工作统一;制定制度,梳理流程,配齐人员,解决中学校长和教研组长的忙乱问题;从上到下,层层计划,实现领导、计划和执行的有机统一。这些对当前实施“双减”政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黄东
-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方法论制度逻辑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群体之独身主义认知探析——以七项社会调查为中心
- 2013年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独身主义在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时尚选择。作为一种与传统相悖的观念,独身主义引发极大的争论和社会关注,当时针对此有着不少的调查,通过对现存的七组社会调查分析,可知:男女两性及已婚者、已订婚者和未订婚者三类群体对独身态度有别,但在学生群体中有着独身主义的理解、欣赏和信奉倾向,这种选择更多不是主动追求自由,而是对旧婚姻的不满与恐惧,有着不得已的意味。当然也有着更好救国与报效社会的考量,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
- 朱丽丽黄东
- 关键词:调查问卷
-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党建之维被引量:4
- 2021年
- 坚持党建引领,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关键。要把中国共产党践行、捍卫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之于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说清楚,把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于全球破解治理赤字的重大价值说清楚,才能做到"讲好"法治故事,才能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效文化支撑,才能进行有力国际传播,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基于党建维度明确"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三重要义:实践第一、人民至上、有机统一。实践第一强调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强调法治治理效能,突出制度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人民至上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一切法治治理都是为了人民;有机统一突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系统观念下法治体系科学规范、法治运行通达无碍。三重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品质、价值立场和方法论特征,体现出中国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统一。对此进行诠释是向世界提供中国法治智慧和法治方案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 黄东
- 关键词:党的建设人民至上
- 系统耦合:新发展阶段法治社会建设的方法论特质
- 2021年
- 系统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思想和方法,系统耦合是新发展阶段法治社会建设的方法论特质,是新发展阶段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社会自身的不同单元之间的协调,都应从系统工程视域加以认识,体察其耦合性。法治社会的发展存在强弱耦合关系和"偏共振效应",应当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加以解决。以党的领导所提供的组织保障作为依托,文化—制度—实践三个系统之间彼此耦合,产生势能转化,确保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推进。
- 黄东
- 关键词:法治社会方法论
- 聚焦德法之思 探索辩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的思辨之维被引量:10
- 2019年
- 辩论式教学是对研讨式教学的升级迭代,立足于法学强校的特点,结合学校团学活动,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深度参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点融入辩题当中,将国际性辩论赛事"法辩"的相关谈论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辩论化调整,初步实现了课堂内外的互通,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精神,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入脑入心入行。
- 黄东朱林
-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法课堂革命
- “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叙事意义、立场与逻辑
- 2020年
- “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坚定制度自信十分重要。“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模式”的传播密切相关。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制度主义、制度效能等三个方面确立基本叙事立场,要从唯物辩证法、中国梦的制度保障、制度现代化三个维度确立叙事逻辑。
- 黄东
-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叙事立场叙事逻辑唯物辩证法叙事意义
- 知识与权力的博弈:胡适的制宪诱导术
- 2014年
- 一、帝王师的眼光自宁汉对立至中原大战结束,国民党各派政治力量进入大分裂、大重组、大对抗的时代,胡适派学人凭借积累的文化和社会资本,得到了国民党各方重视,各方皆想与之交往并期待其为自身出谋划策或得到其支持。胡适在这期间的政治立场相对明确,在他的日记中很清楚体现出他以帝王之师周旋各方的自信,且在出谋划策中其念兹在兹者首要便是制定约法。
- 黄东
- 关键词:学人政治出谋划策政治立场政权
- "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叙事意义、立场与逻辑被引量:5
- 2020年
- "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坚定制度自信十分重要."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模式"的传播密切相关.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制度主义、制度效能等三个方面确立基本叙事立场,要从唯物辩证法、中国梦的制度保障、制度现代化等三个维度确立叙事逻辑.
- 黄东
- 关键词:中国故事中国模式中国梦历史制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