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玲

作品数:10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宁夏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学
  • 4篇文学价值
  • 3篇民族文献
  • 3篇回鹘
  • 3篇回鹘文
  • 2篇典范
  • 1篇对勘
  • 1篇语言接触
  • 1篇散落
  • 1篇少数民族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视域
  • 1篇丝绸之路
  • 1篇外来词
  • 1篇文化交流
  • 1篇文质
  • 1篇贸易往来
  • 1篇民族
  • 1篇回族

机构

  • 10篇宁夏社会科学...
  • 2篇宁夏大学

作者

  • 10篇郑玲
  • 2篇曹庆锋

传媒

  • 3篇西夏研究
  • 2篇陕西学前师范...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昌吉学院学报
  • 1篇黑龙江省社会...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西回鹘与西夏关系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6年
由于河西回鹘与党项的活动地域相互毗邻,所以在西夏正式建国前,两者之间已有所接触。系统梳理河西回鹘与西夏之间的战和关系、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研究西夏与回鹘关系史提供基础性文献资料。
郑玲
关键词:贸易往来文化交流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社会变迁研究——以青海回族为例
2013年
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势必引起社会、文化领域的变迁。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南庄子社区为典型个案,通过介绍青海省回族社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探究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群众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以及社会变迁的特征,以期寻找到一种民族与宗教、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调试范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郑玲曹庆锋
关键词:城市化回族社会变迁
反思与重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文学价值刍议被引量:3
2016年
民族古籍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流布,西域出现了很多极具文学艺术价值的佛典,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即为典型代表。《弥勒会见记》是一部融宗教色彩和文学创作于一体的翻译作品,不但开启了回鹘民族戏剧文学创作的先河,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剧文学作品。历史遗存的形象性和珍贵性决定了《弥勒会见记》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值得我们反思其文学价值,重构其文学地位。
郑玲
关键词:民族文献文学价值
丝绸之路上散落的一颗文学明珠——《弥勒会见记》
2017年
民族古籍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流布,西域出现了诸多极具文学艺术价值的佛典,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即为典型代表。《弥勒会见记》是一部融宗教色彩和文学创作于一体的翻译作品,它不但开启了回鹘民族戏剧文学创作的先河,而且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剧文学作品。
郑玲
关键词:民族文献文学价值
民族翻译文献的典范之作——《弥勒会见记》
2017年
民族古籍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流布,西域出现了为数众多且极富文学色彩的佛教典籍,其中尤以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格外引人注目。《弥勒会见记》是一部融宗教色彩和文学创作于一体的翻译作品,就其意义而言,不仅在于开创了维吾尔民族戏剧文学创作的历史先河,更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戏剧文学作品。
郑玲
关键词:民族文献文学价值
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长效机制
2016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但是,随着反"四风"的常态化,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为官不为"的怪现象。本文从"为官不为"现象的表现入手,深入剖析"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多层次原因,尝试提出有效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长效机制和系统方案,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曹庆锋郑玲
语言接触视域下的佛教外来词——以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为例
2016年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一部以弥勒生平事迹为叙事线索的佛教说唱剧本。本文选取哈密本前三品中的佛教外来词,依照外来词的处理方式将其划分为音译外来词和意译外来词两大类,进而探讨受民族融合、外来宗教的传入等因素影响下外来词的回鹘语化。
郑玲
关键词:语言接触
异本对勘的典范之作——以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为例
2019年
传世的《弥勒会见记》有回鹘语、吐火罗语、于阗语等多种语言版本。将《弥勒会见记》置于大语文的视阈中,以耿世民解读的哈密本《弥勒会见记》为底本,对勘季羡林释读的吐火罗文本《弥勒会见记》,严格遵循国际语文学和异本对勘的研究惯例,比较甄别、梳理分析,摘取其在不同学科中的闪光点深入研究,多侧面剖析其多学科的价值及意义,涉及语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翻译学、文学史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既有对文本的基本释读,又有多层面的深层探析。
郑玲
《弥勒会见记》文学及传译价值探析
2014年
《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28幕的佛教说唱剧本,因其作为较早的文学译著而富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价值。就其文学价值来讲,它不仅是崭新的文学样式,还是戏剧文学的素材库。《弥勒会见记》的传译不仅为丰富和发展回鹘文文献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且为审视民族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窗,还对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郑玲
关键词:文学价值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理论被引量:1
2014年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历史悠久,历经东汉、魏晋、唐宋,于元代之后趋于尾声。佛经翻译实践中始终存在"文"、"质"之争,剖析其发展脉络有助于全面把握汉译佛经翻译史;而彦琮的"八备"翻译观更进一步提出对翻译主体的素养命题,这对当今的翻译理论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郑玲
关键词:汉译佛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