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6篇麻醉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2篇心肌
  • 2篇外科
  • 2篇插管
  • 1篇导管
  • 1篇导管造影
  • 1篇动力学变化
  • 1篇动脉插管
  • 1篇动脉瘤
  • 1篇对因治疗
  • 1篇新生儿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收缩
  • 1篇心肌收缩性
  • 1篇心血管副反应
  • 1篇型心
  • 1篇血管

机构

  • 8篇南阳医学高等...
  • 5篇南阳医学高等...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3篇袁记
  • 4篇符晓阳
  • 2篇徐国亭
  • 1篇冯雨人
  • 1篇陈豫贤
  • 1篇李汉智
  • 1篇吴应举
  • 1篇胡俊玲
  • 1篇金毕
  • 1篇李海中

传媒

  • 2篇河南外科学杂...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原医刊
  • 1篇临床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医学信息(西...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7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腘动脉瘤治疗方法的探讨与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 探讨腘动脉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26例腘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B超、CTA或DSA检查确诊,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6例接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腘动脉瘤切除并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11例;腘动脉瘤切除并人造血管移植术5例;动脉瘤壁部分切除并补片修补术4例.随访6个月~3年,1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患者移植血管通畅性良好;5例行人造血管移植术的患者3例通畅性良好,2例管腔闭塞;4例动脉瘤壁部分切除并补片修补术患者管腔通畅良好;6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患者4例通畅良好,2例术后1年管腔闭塞.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腘动脉瘤的首选方法.自体静脉移植和补片修补术是最为有效的.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考虑腔内治疗.
符晓阳袁记金毕
关键词:自体静脉人造血管外科手术腔内治疗
二氧化碳气腹对小儿腹腔镜围术期的影响和麻醉控制被引量:5
2012年
腹腔镜手术因为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腹腔骚扰小、远期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小儿腹腔镜手术的应用也逐渐向基层医院扩展。但婴幼儿因特殊的生理特点,人工气腹对患儿的呼吸和循环的影响大于成年人,术中对麻醉的控制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自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小儿腹腔镜手术63例。
袁记
关键词:小儿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气腹围术期远期并发症生理特点
数字减影导管造影在硬膜外间隙拔管困难中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硬膜外间隙拔管困难的原因和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硬膜外间隙拔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椎间关节压迫和置管过长导致打结是硬膜外导管拔出困难的常见原因,导管造影可以明确原因并有助于导管拔出。结论:数字减影导管造影下可成功拔出硬膜外导管。
袁记
关键词:硬膜外导管导管造影
麻醉苏醒延迟12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麻醉苏醒延迟的临床资料。结果:麻醉药物相对过量和机体功能减退是麻醉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积极对因治疗有利于尽快苏醒。结论:尽早查找苏醒延迟的原因并对因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袁记
关键词:麻醉苏醒延迟对因治疗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1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对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手术过程中MAP较对照组平稳(P〈0.05);实验组感觉和运动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有相同的效果,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袁记符晓阳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肢手术
回结肠造口手术技巧及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相关手术技巧的应用对回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回结肠造口患者造口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术后造口情况良好,无一例出现造口血运障碍,内陷,坏死,无一例出现造口黏膜脱出,造口旁疝,腹内疝,5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黏膜水肿。结论相关手术技巧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回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符晓阳袁记
关键词:手术技巧并发症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1
2007年
吴应举袁记
关键词:甲状腺颈丛阻滞针刺麻醉
新生儿术中麻醉方式转换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术中麻醉方式转换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新生儿术中采用的麻醉方法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硬膜外(骶管)麻醉转换为浅全麻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术中硬膜外(骶管)麻醉转换为浅全麻是安全可行的。
袁记
关键词:新生儿麻醉血流动力学
插管型喉罩在颈部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型喉罩(ILMA)引导下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因颈部外伤或颈椎病在本院行颈部手术的患者,25例行ILMA引导下盲插气管插管(A组),23例行经鼻气管插管术(B组);记录气管插管的时间、成功率、相关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插管所需时间少于B组,HR、MAP和SPO2变化小于B组。结论对于颈部神经损伤的患者行ILMA引导下气管插管是安全有效的。
袁记
关键词:喉罩气管插管颈部损伤
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前后凝血状态的检测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探讨介入治疗前后凝血状态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并诊断DIC提供依据。方法 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前、后,测定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F-IIa)、抗凝血酶III(AT-III)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早期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凝血酶、D-二聚体和介入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抗凝血酶III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HCC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较介入治疗前凝血增高;血浆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可以作为术后早期诊断DIC的指标。
符晓阳袁记李汉智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D-二聚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