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年
- 作品数:46 被引量:263H指数:9
-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10
- 2016年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主要形式,从制度的正式建立到体系的完善尚需要较长时间,造成了各级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急诊急救人才的匮乏。总结承德市中心医院急诊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探索,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医院培养更多的急诊急救人才奠定基础。
- 张艳利程瑞年王利民代俊利轩玉宏李国伟高萌
-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
- 浅谈基层医院急诊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被引量:3
- 2008年
- 急诊工作中需要时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重患者,患者常诊断不明,病情变化迅速,有时难以预防,特别是年轻医生更感困难。急诊工作的核心是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对来诊时貌似“轻症”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为此,我们提出“潜在危重病”的概念,并根据患者初始临床表现提出判断危重病情的指征。
- 张国良王建祥程瑞年
- 关键词:急诊危重病
- 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早期溶栓血液流变学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探讨其变化规律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重组链激酶溶栓 ,分别于溶栓开始前、溶栓治疗后3小时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各项血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异常。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后各项血液流变指标均明显改善。尤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为著。结论重组链激酶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面 ,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 ,对缩小梗塞面积 ,恢复心肌灌注 ,减少并发症 ,防止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塞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刘佳静赵宝庚程瑞年凌云
- 关键词:重组链激酶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血液流变学
- 50例非心源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24小时内左室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患者在24h内左心室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对急诊50例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PR-MODS患者,监测心肺复苏后12、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SV)。将存活>12h组与存活<12h组比较。结果:存活>12h组(36例)其LVEDV和LVESV高于正常值[(106.22±16.06)mlvs(70.0±20.0)ml,t=16.96,P<0.01;(46.94±11.72)mlvs(24.0±10.0)ml,t=11.74,P<0.01)];且其12h内LVEDV和LVESV低于存活<12h组(14例)[(112.58±16.06)mlvs(129.35±21.15)ml,t=3.03,P<0.01;(51.56±14.12)mlvs(64.14±14.32)ml,t=2.82,P<0.01)]。存活>12h组其LVEF和SV低于正常值[(48.78%±5.76%)vs>50%[1];(62.17±5.56)mlvs(71.3±9.97)ml[2],t=7.74,P<0.01)];且12h内LVEF和SV高于存活<12h组[(45.06%±6.62%)vs(39.43%±8.14%),t=2.53,P<0.01;(56.31±7.10)mlvs(54.57±6.80)ml,t=0.78,P<0.01)]。结论:PR-MODS患者左心功能均较正常低下,且存活时间与心脏损伤程度有关。
- 陈治国陈慧君张国良周景霞程瑞年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左心室功能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肺复苏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心肺复苏术(CPR)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5月承德市中心医院经急诊院前、院内行CPR的心搏骤停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入重症监护室(ICU)后予以CBP联合常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T1)及治疗后24 h(T2)、48 h(T3)及72 h(T4)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72 h存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不同时间PT、APTT、TT、F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治疗组与对照组PT、APTT、TT、F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治疗组与对照组PT、APTT、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治疗组F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PT、APTT和TT在T2、T3、T4时较T1时降低,T3、T4时较T2时降低,T4时较T3时降低(P<0.05);治疗组Fg水平T3、T4时较T1时升高,T4时较T2、T3时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72 h后存活率高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CBP可使CPR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短期内临床获益,CBP是治疗CPR后凝血功能障碍、防治MODS和改善预后的一种有效手段。
- 孙建利檀立端陈治国王久吉周大鹏王海珠程瑞年
-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连续性血液净化凝血酶原时间
- 中小城市急救中心模式及管理对策
- 我国各大城市急救中心的建设模式及管理方法各有其特点,而在小城市急救中心的建设及管理上确实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市120急救中心(简称:120)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形成了自身特色。现结合我市120的建...
- 程瑞年陈建华程瑞玲
- 关键词:急救中心管理对策
- 文献传递
- 头晕(眩晕)的病因诊断被引量:16
- 2015年
- 头晕(眩晕)是门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欧洲的一项研究报道,普通人群中有约30%的人有过中重度的头晕症状,其中25%为眩晕[1]。我国的研究报道,1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4.1%,头晕(眩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2]。头晕(眩晕)症状具有主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患者主观感觉表达不一,医生很难获得客观、有价值的信息。
- 李勇程瑞年
- 关键词:头晕眩晕病因
- 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及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心肺复苏(CRP)培训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水平不同,将医院全体职工分为三个层次: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医技科室医护人员、行政及后勤人员;以"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对其制定不同要求、不同情景模式的分层次理论及技能培训,比较经传统模式与分层次模拟情景模式培训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采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模式,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显著升高(P<0.01),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显著缩短(P<0.05),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可有效提升院内各层次人员综合技能,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为各级医院CPR培训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 周景霞程瑞年张艳利王海珠张敏
- 关键词:心肺复苏模拟情景
- 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早期溶栓血液流变学研究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前后血液流变学 指标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 塞患者早期重组链激酶溶栓,分别于溶栓开始前,溶栓治疗后3小时采血样进行血 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异常。重组 链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后各项血液流变指标均明显改善,尤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为著。结论、重组链激酶在急性心肌梗塞早 期静脉溶栓治疗方面,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对缩小梗塞面积,恢 复心肌灌注,减少并发症,防止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塞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
- 程瑞年杜海松宋冀
- 关键词:重组链激酶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血液流变学
- 心脏骤停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和成功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状态的变化、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健康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乳酸(LA),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死亡组和生存组的LA,vWF和D-dimer均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LA,vWF与D-dimer高于生存组(P<0.05),复苏组LA,vWF与D-dimer呈明显正相关(P<0.01),D-dimer与预后呈非常明显的负相关(r=-0.2903,P<0.01)。结论: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且二者存在相关性,D-dimer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种标记物。
- 周景霞陈治国程瑞年
- 关键词:心脏骤停内皮细胞损伤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