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 作品数:13 被引量:274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文学 更多>>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2017年 不同地理区域影响生物分布格局的因子不同,对外来入侵物种也是如此。在区域尺度上分析外来入侵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对预测生物入侵的影响及入侵种的控制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自然环境数据库和社会人文环境数据库,分析了我国外来入侵动植物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外来入侵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外来入侵物种多样性与本地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现有外来入侵动物138种、入侵植物384种,其数量和密度都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的趋势,且入侵动物和入侵植物空间格局基本一致;降水(MAP)是决定我国外来入侵动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自然环境因子,国民生产总值(GDP)是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在全国尺度上,外来入侵物种多样性与本地物种多样性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地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土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表现出不同,与研究尺度有密切关系。 王国欢 白帆 桑卫国关键词:生物入侵 入侵物种 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2010年 利用生活型谱、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imposon指数,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海拔800~1000m的阔叶红松林1963年和2006年的主林层与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该区保护措施的效果,为科学管理规划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1963—2006年,禁止砍伐等保护措施的实施,基本保存了乔木层的相对稳定,主林层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不显著。但保护区对人类林下活动控制管理不力:红松籽掠夺式的采收活动影响了红松的种源更新;采集野菜、中草药和打松籽等人类生产活动对林下植被干扰破坏较大。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下降,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的物种数和相对物种数比例都降低。提议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管理和规划,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王昆 白帆 黄利亚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生活型谱 阔叶红松林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效果: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森林植物多样性43年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2008年 利用α多样性测度指标、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海拔800~1700m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红松针叶混交林和云冷杉暗针叶林三种类型森林,1963年和2006年的植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43年来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特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为评价保护区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长白山北坡森林植物群落的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完好,2006年各海拔的共建种组成符合1963年的划分方式,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林下层植物多样性受小环境影响,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相关性;(2)乔木层植物多样性变化不显著,针阔混交林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升高,原优势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有退化的趋势;针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乔木层的均匀度指数都降低,多样性指数前者增长而后者下降.(3)在人类干扰条件下,各群落类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下降明显,针阔混交林演替层和林下层阴性植物种增加,而针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相反,阳性植物种类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禁止砍伐等保护措施的实施,基本保存了乔木层的垂直分布格局和相对稳定,而采集松籽等人类生产及旅游活动对林下层植被影响破坏较大.提议加强保护区内管理力度和规划,以减缓红松退化和灌草多样性减少的趋势. 白帆 桑卫国 刘瑞刚 陈灵芝 王昆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2005~2015年CERN光合有效辐射数据集 被引量:3 2017年 光合有效辐射在生态学、农学以及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是揭示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的基本生理变量,是光合潜力、潜在产量的评估研究和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土壤碳的固定模拟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数据之一。该数据集涵盖了中国8个典型陆地生态类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下属的40个辐射观测站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日均值,时间跨度为2005~2015年。通过对传感器的集中标定与规范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保障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采用光谱仪、辐射标准灯传递辐射基准方案,对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进行集中标定与比对,标定精度小于5%,符合世界气象组织(WMO)标准;采用极值法对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刘慧 刘慧 胡波 胡波 刘广仁 王跃思 白帆 陈永福 程一松 杜明武 杜明武 高美荣 高永平 高永平 郭永平 郭永平 韩军 韩军 何其华 姜峻 蒋正德 李国振 李猛 李玉霖 李玉霖 林静慧 刘文杰 刘允芬 娄金勇 孟泽 宋星宇 宋星宇 孙维 孙维 王可琴 王克林 武传胜 徐浩 徐文婷关键词:CERN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光合有效辐射 2003~2015年CERN植物物候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7 2017年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植物物候观测数据集是CERN生态站植物物候观测数据综合集成的产物,包含21个生态站2003~2015年660余个物种的物候观测记录。因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观测的物候期不同,本数据集被分为木本子集和草本子集。木本子集主要记录了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果实或者种子成熟期、叶秋季变色期和落叶期等物候信息。草本子集则记录了萌动期、开花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种子散布期和黄枯期等物候信息。另外,本数据集还包含生态站代码、年份、样地代码、样地名称、样地类别、植物种名、拉丁名等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环境变化、碳循环、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宋创业 张琳 吴冬秀 白帆 冯静 冯丽 杜明武 杜娟 戴冠华 李向义 李以康 李原理 刘世忠 倪建 冉飞 饶兴权 唐建维 王小亮 温韩东 颜绍馗 于立忠 张新厚 赵常明 周志琼关键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植物物候 环境变化 碳循环 3类典型温带山地森林的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多种监测方法比较 被引量:27 2012年 叶面积指数(leafarea index,LAI)是定量描述冠层结构的最有效指标之一。鉴于森林冠层三维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异质性,迄今仍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LAI测量方法。该文利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CI-110冠层分析仪和半球摄影法(digital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DHP),对北京东灵山地区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effective leafarea index,LAIe)进行了动态监测,探寻其季节变化规律。为准确地估算温带山地主要森林类型的LAI,对光学仪器测量值进行了去除木质成分、聚集效应等校正,与基于凋落物收集法的相应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典型森林在生长季期间叶片生长均呈现单峰型;3种光学仪器测量方法的同期LAIe数值大小顺序为:LAI-2000冠层分析仪>DHP>CI-110冠层分析仪。光学仪器的直接测量值LAIe包含了木质成分的贡献,钝化了季节动态的变化幅度,这对有明显季节交替的落叶林尤为突出。经校正,LAI-2000冠层分析仪和DHP的测量值与实测值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LAI-2000冠层分析仪最适于采用基于空隙大小的校正方法,而基于空隙度和空隙大小的综合算法则是校正DHP的最佳选择。结合经济成本和野外实际操作等因素考虑,DHP具有更大的推广优势,特别适用于温带山地落叶林。 苏宏新 白帆 李广起2005–2015年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回收量季节动态数据集 2020年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暖温带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东灵山地区该类型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良好。凋落物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以及影响地表环境的重要因子,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在野外固定样地安装27个凋落物框,收集了2005-2015年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枯枝、枯叶、落花或果、树皮)回收量的季节动态数据回收量季节动态。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和碳循环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推动我国植被生态学和长期生态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白帆 张文艳 王杨 孙汝才 苏宏新关键词:次生林 养分循环 碳循环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森林结构、植物多样性与碳储量40余年的变化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位于北坡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温带地带性森林植被之一,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双重影响。
本研究以间隔43年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1963年和20... 白帆关键词:群落结构 文献传递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红线的划定 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依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原则和植物保护的具体情况,探讨了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红线划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选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收录的所有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定义为红线保护植物,其中的I级保护植物定义为红线关键植物,并基于文献资料及标本记录等数据建立了我国植物的属性数据库和地理分布数据库。在GIS支持下,以建立的数据库为基础研究了我国红线保护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基于保护生物学理论,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热点地区和GAP分析为理论基础,在其分布地中识别具有代表性的热点区域以及不同属性植物分布的重点区域,进而结合土地利用和人类干扰因素,划定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的红线。通过在全国尺度上的分析,得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71.63万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45%。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的原则、方法和划定方案的研究对于更准确地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依据。 张殷波 傅靖轩 刘莹立 白帆 桑卫国关键词:重点保护植物 GAP分析 生态安全 长白山红松和鱼鳞云杉在分布上限的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 被引量:75 2011年 用树木年代学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两种广泛分布的重要乔木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komarovii)分布上限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发现红松年轮宽度具有与温度升高相一致的趋势,而鱼鳞云杉年轮宽度则出现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分离现象"。对水热条件的正响应是分布上限红松年表与温度保持一致的关键:生长季的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上限红松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二者对树木生长的有利效应有相互促进的现象;生长季的延长也有利于红松的生长。升温导致的水分胁迫是造成上限分布的鱼鳞云杉年轮宽度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反的重要因素:分布上限的鱼鳞云杉年表与大多数温度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年表与年降水量尤其是春季降水量的相关性逐渐由负转正;各月的高温以及生长季中后期的少雨是形成上限鱼鳞云杉窄轮的主要气候因素,而较低的各月温度以及生长季后期充足的降水则有利于上限鱼鳞云杉的生长;此外,生长季长度没有变化也可能是造成鱼鳞云杉年表序列对温度变化敏感性下降的重要因素。 李广起 白帆 桑卫国关键词:气候变化 鱼鳞云杉 温度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