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峰
- 作品数:57 被引量:29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不同缓释肥对蔬菜地氮素流失和重金属镉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以受镉污染的菜田为供试土壤,研究硫、磷和矿石粉包衣缓释肥对土壤氮素流失和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硫包衣、磷包衣和矿石粉包衣缓释肥处理的土壤中硝态氮(NO_(3)^(-)-N)和水溶性总氮(dissolved nitrogen,DN)含量分别增加5.6%~22.2%和29.6%~50.6%;淋出液中的NO_(3)^(-)-N和DN含量分别降低9.4%~17.4%和22.8%~31.8%,表明缓释肥处理减少了土壤中氮素流失。土壤电导率、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3.5%~41.6%、63.1%~100.0%和27.3%~42.7%。与试验初期的土壤相比,3种缓释肥处理的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降低了13.5%~16.4%和37.6%~48.0%。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中轻度镉污染的土壤,包衣缓释肥可以实现受镉污染菜地的安全利用。这为科学利用缓释肥从源头削减面源污染和重金属累积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继宁张鲜鲜孙会峰孙会峰周胜
- 关键词:包衣面源污染土壤改良
- 覆盖作物土壤固碳效应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2023年
- 近年来,农田土壤固碳技术逐渐成为农业低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土壤碳库的积累与释放易受各类耕作和农艺措施的影响,从而改变土壤碳库平衡。覆盖作物(cover crop)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之一,其在农田土壤固碳中的应用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在覆盖作物减少农田土壤侵蚀、提升耕地质量以及增加土壤碳汇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覆盖作物的固碳机制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覆盖作物在农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针对覆盖作物在实现农田土壤固碳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未来我国覆盖作物固碳研究进行了展望。
- 王从孙会峰张继宁张继宁周胜
- 关键词:覆盖作物农田
-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挺水植物对甲烷排放潜力的影响
- 2025年
- 为考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常用挺水植物的甲烷(CH_(4))排放潜力,以水稻、菖蒲、黄菖蒲、茭草、芦苇、美人蕉、香蒲和再力花等8种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挺水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CH_(4)排放潜力差异。结果表明:种植挺水植物湿地的平均单位面积CH_(4)累积排放量是无植物水面(空白对照)的27.9倍;茭草的地上生物量虽然最低,但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_(4)累积排放量最高;美人蕉、芦苇和水稻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_(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再力花和香蒲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_(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为构建高效低碳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再力花或香蒲等具有高地上生物量、低CH_(4)排放潜力的挺水植物是有效的候选植物。
- 孙会峰张继宁张继宁张鲜鲜周胜
- 关键词:挺水植物人工湿地甲烷生物量低碳
-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20年
- 水稻生产消耗了大量淡水资源,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水分管理是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干湿交替灌溉(AWD)作为一种重要的稻田节水减排管理模式,在中国、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广为应用。本文综述了AWD管理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其他生态效益(节水潜力、水稻产量等)影响的研究进展。总体而言,AWD可显著降低甲烷(CH4)排放,但较大幅度增加了氧化亚氮(N2O)排放,因此,其综合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取决于N2O增加幅度。水分管理耦合肥料管理,如优化肥料施入种类和方式等,有利于CH4和N2O同时减排。另一方面,AWD设定的土壤水分胁迫阈值影响水稻产量,轻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阈值-15±5 kPa)可在降低灌溉水量的同时保持水稻稳产,而重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阈值-30±5 kPa)时水稻产量显著降低。AWD稻田土壤通气性较好,利于微生物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科学合理地发展节水高效的水稻生产模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经济收益。
- 张鲜鲜周胜孙会峰张继宁王从
- 关键词:水分管理干湿交替灌溉水稻生产温室气体减排
- 调整秸秆还田时间,进一步发挥农田固碳减排作用
- 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效应取决于对大气CO2的固定量、和CH4、N2O排放量.农田土壤有机碳来自于光合作用,是光合作用产物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它始终处于新有机碳形成和老有机碳分解的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主要受气候条件、有机物...
- 谢祖彬刘钢卑其成唐昊冶刘金山孙会峰许燕萍朱建国Georg Cadisch
- FACE条件下休闲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麦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利用中国唯一的江都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平台,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下休闲(fallow,不种作物,但翻耕和施肥与其他处理相同)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转化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FD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于休闲土壤酶活性没有影响。在没有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刺激了土壤中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转化酶、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和FDA水解,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14.88%、19.41%、11.69%、17.12%和4.47%。除转化酶外,秸秆还田使土壤酶活性增加。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FACE效应先增加后消失。
- 周仕栋谢祖彬朱建国刘钢孙会峰卑其成刘金山
- 关键词:大气CO2浓度升高秸秆还田
- 一种水稻植株的碳同位素田间原位标定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植株的碳同位素田间原位标定系统,包括有以下部件:碳标记物释放装置,包括有电机、螺杆、滑动件及注射器,所述电机与螺杆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螺杆转动,所述滑动件分别与螺杆、注射器相连接用于在螺杆带动下滑动从而挤压...
- 周胜王从孙会峰张继宁张鲜鲜
- 文献传递
- 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AMF侵染状况及根际土壤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为明确上海地区稻-麦轮作模式下稻季最佳施氮量,以8年田间定位试验点的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AMF侵染状况及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 kg∕hm^(2)时,增施氮肥可显著促进水稻增产,施氮水平与产量呈正相关(r=0.923),超过200 kg∕hm^(2)后,增产效应不再显著;在0—300 kg∕hm^(2)时,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水稻根际土壤pH、有效P和速效K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施氮水平与土壤pH、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84、-0.979和-0.952);在氮磷钾养分配比不平衡时,土著AMF的侵染性能提高,帮助水稻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更多养分以应对逆境;增施氮肥可促进水稻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增殖,施氮水平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45和0.820);施氮200 kg∕hm^(2)处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种群比例(B∕T)最高,真菌种群比例(F∕T)最低,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A∕F)和细菌与真菌数量比(B∕F)均最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综合代谢能力最强,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综上,在上海地区单季粳稻种植过程中氮肥施用量以200 kg∕hm^(2)为宜,有利于减缓耕作土壤酸化,保护土壤微生态结构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 周德平孙会峰孙会峰赵峥褚长彬吴淑杭
- 关键词:施氮水平水稻产量丛枝菌根真菌土壤理化性状
- 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5年
- 以花优14为材料,研究了秸秆与缓释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到13.4%-17.8%。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明显提高秸秆生物量、籽粒及秸秆含氮量,将氮素吸收利用率从28.7%-40.2%(常规施肥处理)提高到71.6%-77.6%。缓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可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孙会峰周胜付子轼陈桂发邹国燕宋祥甫
-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缓释肥料
- 一种气体样品原位采样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样品采样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气体样品原位采样装置。气体样品原位采样装置包括采样管和储样管;储样管可拆卸的盖合于采样管以形成储样内腔;采样管的侧壁设有开孔部,开孔部的储样内腔侧设有气体交换膜层;开孔部的外...
- 王从周胜孙会峰张继宁张鲜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