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新生儿
  • 14篇静脉
  • 10篇导管
  • 10篇中心静脉
  • 7篇早产
  • 7篇早产儿
  • 7篇产儿
  • 7篇穿刺
  • 6篇置入中心静脉...
  • 6篇中心静脉导管
  • 6篇静脉导管
  • 6篇护理
  • 5篇动脉
  • 5篇外周
  • 4篇新生儿PIC...
  • 4篇置管
  • 4篇重症
  • 4篇重症监护
  • 4篇重症监护室
  • 4篇监护

机构

  • 3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 1篇江西省儿童医...
  • 1篇甘肃省妇幼保...
  • 1篇河北省儿童医...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大连市儿童医...
  • 1篇西安市儿童医...
  • 1篇济南市儿童医...

作者

  • 37篇吴旭红
  • 12篇马爱萍
  • 11篇骆小京
  • 7篇钟学红
  • 4篇刘丽丽
  • 4篇谢帅华
  • 4篇张琳琪
  • 2篇刘文君
  • 2篇杨芹
  • 2篇马楠
  • 1篇崔玉涛
  • 1篇谢鑑辉
  • 1篇康继红
  • 1篇张馨心
  • 1篇王欢
  • 1篇肖树芹
  • 1篇杨颖
  • 1篇窦文艳
  • 1篇辛悦
  • 1篇曲斌

传媒

  • 8篇中华现代护理...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2篇中国护理管理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小儿急救医学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中国临床营养...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消化病与...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 1篇2012全国...
  • 1篇第二届“全国...
  • 1篇全国静脉治疗...
  • 1篇全国儿科护理...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例新生儿物理降温中寒战的循证护理实践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为1例高热新生儿物理降温提供合理的处理方案。方法根据PICO原则,提出临床问题,并转化为便于检索的形式,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以及维普咨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结果共检索出物理降温的系统综述1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根据检索结果,结合患儿病情,对处于热峰的寒战患儿停止物理降温进行保暖,再次物理降温时,不再采用温水擦拭的降温方法,而是提高凉水袋的温度,控制凉水袋水温在30~36℃之间,缓慢降温。患儿无寒战发生,增加了降温过程中的舒适感。结论新生儿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不宜采用温水擦浴,在采用降温时应做到缓慢降温。
杨芹张琳琪吴旭红
关键词:寒战新生儿物理降温循证护理
安全管理在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降低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在静脉输液的各环节设立安全管理制度并实施。结果:应用安全管理制度后,护士安全意识得到提高,无输液相关纠纷发生.结论...
吴旭红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
“工”字型水胶体敷料预防NICU新生儿鼻塞式无创通气鼻部皮肤损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工"字型DuoDERM水胶体敷料对重症监护室使用鼻塞式无创通气治疗的新生儿鼻部皮肤损伤的预防效果,为新生儿鼻部皮肤完整性的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接受鼻塞式无创通气治疗的5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设计"工"字型DuoDERM水胶体敷料应用于患儿鼻部,目标性监测其预防患儿鼻部皮肤损伤的效果。结果患儿无1例发生鼻部皮肤损伤。结论 "工"字型DuoDERM水胶体敷料的应用不仅避免医用材料的浪费,而且制作方法简单,减轻护理工作量,可有效预防鼻部皮肤损伤,对新生儿鼻部皮肤完整性的护理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张馨心马爱萍吴旭红李想
关键词:新生儿无创通气皮肤损伤
新生儿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3
2017年
通过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以期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延长新生儿PICC的使用时间,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吴旭红
关键词: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护理干预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定位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生后多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人性肺炎、呼吸衰竭、新生儿湿肺、PPHN等呼吸方面疾病,经常需要呼吸机支持,常需要定期监测动脉血气。传统的桡动脉穿刺取血时由于需事先通过触摸桡动脉搏动点进行穿刺定位,对新...
骆小京刘文君吴旭红
关键词:新生儿患者
文献传递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被引量:1
2000年
吴旭红康继红李云娟崔玉涛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护理
早产儿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持续质量改进效果观察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改进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早产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507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6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改进后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期间,导管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9(12,29)d]长于对照组[16(11,22)d],具有统计学差异(Z=-2.947,P=0.003)。观察组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25%)低于对照组(9.58%),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3.651,P<0.001)。结论:建立PICC专业管理小组,细化置管关键环节,加强感控管理等措施,可明显减少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并有效提升早产儿肠外营养质量。
吴旭红马爱萍钟学红陈玥骆小京王娟孟园刘丽丽
关键词:早产儿肠外营养PICC
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35例经肘部静脉穿刺失败的早产儿改用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结果35例早产儿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全部成功并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结论早产儿前臂的贵要静脉暴露较为清楚,可作为肘部静脉暴露不佳时的备选静脉。
吴旭红
关键词:中心静脉早产儿静脉导管
全国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临床操作实践的基线调查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调查我国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临床操作实践现状,为进一步规范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操作标准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7—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技术操作实践现况调查问卷,对全国15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的824名新生儿科护士技术操作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本次调研发放问卷824份,回收791份,有效问卷747份。结果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的最常用部位以桡动脉为主,占98.80%(738/747);其次是肱动脉47.79%(357/747)。桡动脉常选择搏动最强处下方(46.86%,350/747),以15~30°角进针最多;肱动脉常选择搏动最强处下方(58.77%,439/747),以30~45°角进针最多。动脉血气采集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淤青、出血、血肿。390名(52.21%)护士近1年接受过动脉血气采集统一培训;且是否接受过统一培训的新生儿科护士采集中针刺伤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采集流程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十分必要,临床上护士培训工作虽已开展,护士发生针刺伤发生率仍需要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动脉血气采集操作技能的针对性培训,改善采集工具,以提高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护士安全。
刘丽丽曲斌李广玉王亚楠吴旭红张琳琪
关键词:血气分析
新生儿男婴6F气囊导尿管置入长度的初步探索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男婴气囊导尿管的适宜置入长度。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5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导尿的新生儿男婴30例。结合B超协助定位,评价新生儿男婴6F导尿管的适宜置入长度。并对39例体质量>1 800 g的新生儿进行验证。结果根据B超引导定位,新生儿男婴导尿管置入长度为6.0~9.5 cm,据此制定病房导尿长度规范,即在无B超定位时,导尿管可置入10.0 cm,注水后再退拉至膀胱颈部位。通过对39例新生儿导尿实践,除2例因尿道窄无法插入6F气囊导尿管外,其余成功置入的患儿经B超确认,均在合适位置,无尿道出血及导尿管膀胱内打结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体质量1 800 g的新生儿男婴置入导尿管长度10.0 cm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杨芹吴旭红辛悦董世霄肖树芹
关键词:新生儿男婴导尿置入长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