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毛花苷C对肝癌Huh-7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梯度浓度的毛花苷C处理Huh-7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毛花苷C对Huh-7细胞的IC_(50)值,并进一步通过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毛花苷C梯度浓度干预在Huh-7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中的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uh-7细胞中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Ⅱ、LC3-Ⅰ、p62、Beclin1、液泡分选蛋白15(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15,VPS15)、VPS34和自噬相关蛋白3(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3,ATG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察LC3-Ⅱ/LC3-Ⅰ比值的变化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毛花苷C对Huh-7细胞自吞噬小体形成的影响,并采用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确认毛花苷C对Huh-7细胞自吞噬小体形成的影响;最后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探究毛花苷C对Beclin1与VPS34以及VPS15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24 h时毛花苷C对Huh-7细胞的IC_(50)值为(0.49±0.07)μg/m L。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结果提示,毛花苷C对Huh-7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均<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毛花苷C浓度的提高,LC3-Ⅱ/LC3-Ⅰ比值也随之明显提高(P<0.01),同时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被上调(P<0.05),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被明显下调(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显示,毛花苷C能够明显诱导Huh-7细胞自吞噬小体形成(P<0.01)。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结果确认了毛花苷C的这一效应(P均<0.01)。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证实,毛花苷C能够促进Beclin1与VPS34、VPS15相互结合(P均<0.01)。结论:毛花苷C明显抑制肝癌细胞Huh-7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自噬,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毛花苷C上调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促进Beclin1与VPS34、VPS15相互结合密切相关。
目的从红树林根际淤泥中分离鉴定放线菌并进行多样性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为新抗生素的发现提供药用放线菌资源。方法用6种分离培养基,利用涂布平板法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16S r RNA基因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放线菌多样性;发酵液经处理分别形成发酵液酯相、发酵液水相和菌丝丙酮浸提液3类样品;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5份红树林植物根际淤泥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56株放线菌,分布于7个目7个科12个属,优势菌属为小单孢菌属和红球菌属;菌株L9T122、L1T1Jb1的16S r RNA基因序列与有效发表菌株Agromyces bracchium IFO 16238T(AB023359)、Streptomyces radiopugnans R97T(DQ912930)的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7.49%和97.07%,为潜在壤霉菌属和链霉菌属新种;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0株放线菌中,15株具有抗菌活性,总阳性率为75.00%。其中L2T1Gb21、L9T12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放线菌资源,菌株L2T1Gb21、L9T122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具有开发抗菌新药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