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
- 作品数:36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 东亚季风影响区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控制性因素被引量:5
- 2015年
- 东亚季风气候控制下的山地与岛屿冰期历史、冰川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深入探讨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生机制以及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最新的绝对年代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东亚沿海岛屿山地(包括中国台湾岛,日本本州岛、北海道,朝鲜盖马高原,俄罗斯远东山地等)的冰期启动与消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严格控制在末次冰期范围之内,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至2,冰川的发育规模在末次冰期早中期(MIS3/4)大于末次冰盛期(MIS2)。对研究区各山地和岛屿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基本特点进行比较后,明确了影响东亚季风影响区冰川作用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有:气候因素、构造因素、纬度因素和海陆位置等,它们控制着末次冰期冰川的发生、分布与期次。在此控制性因素影响下,东亚低海拔山地不会出现比末次冰期更早的冰川作用。
- 张威刘锐刘亮
- 关键词:东亚季风
- 云南千湖山第四纪冰川作用与环境演变
- 本文对云南千湖山第四纪冰川作用与环境演变进行了探讨。千湖山(4249 m)是横断山脉中段保存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 刘亮
- 关键词:区域地质末次冰期构造抬升冰川作用
- 文献传递
- 滇西北地区典型山地冰期启动时间及冰川规模探讨
- 张威刘蓓蓓刘亮
- 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研究
- 辽宁省面临渤、黄二海,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海岸线全长2290km,占全国的12%,辽宁省所辖的14个地级市中有6个在沿海,境内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距离海岸线100km以内。200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
- 刘亮
- 关键词: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主成分分析法
- 文献传递
-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的冰川规模与古气候重建被引量:3
- 2021年
-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保存着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末次冰期早期(MIS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较为完好的冰川沉积序列,该序列为螺髻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提供了直接依据。基于野外地貌考察和冰川地貌特征确定出古冰川分布范围,计算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应用P-T模型和LR模型计算出各冰期时段的气温与降水。结果显示:清水沟MIS6、MIS4和MIS2的冰川面积分别为3.44km^(2)、2.22km^(2)和1.20km^(2),冰川体积分别为0.19km^(3)、0.12km^(3)和0.07km^(3)。各期次的古ELA分别为3132m、3776m和3927m,相对于现代ELA分别下降了1716m、1071m和920m。冰川规模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MIS6气温大幅下降(8~12℃)是导致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MIS4降水为现在的80%左右,而气温下降幅度(6~7℃)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冰川规模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MIS2降水仅为现在的60%~80%,降温幅度(4~8℃)也不大,因此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小。
- 唐倩玉张威刘亮柴乐李亚鹏张廉卿孙波张宏杰
- 关键词:古气候
- 大连周家沟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被引量:2
- 2012年
- 分析了辽南大连周家沟黄土剖面的常量元素、CaCO3、pH值、有机质,并与相关反应的环境变化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周家沟黄土与黄土高原化学成分及含量相差不大,元素差异反映沉积期后气候环境因素不同;元素迁移和积聚在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中表现不同,说明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气候发生由温湿变为冷干的明显变化;氧化物比值综合参数表明,周家沟在晚更新世气候总的变暖趋势下经历了三次气候旋回波动。
- 刘亮张威刘啸王美霞
- 关键词:地球化学元素黄土
- 唐古拉山东段冰川与河流作用谷地的特征分析
- 2024年
- 对山谷横截面形态进行分析是区分冰川和河流作用的首要工作。以往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形态比率法、二次项式法和幂函数模型法,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方法——V指数法。为了验证这些方法在区分冰川区和非冰川区(即河流作用区)方面的有效性,应用ArcGIS 10.6软件从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提取了5448个山谷地的横剖面,并通过Matlab软件对全谷和截谷的横剖面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就V指数和幂函数模型中的b值而言,全谷和截谷在冰川区的平均值均大于非冰川区的;对于二次多项式模型中的c值和形态比率,全谷和截谷在冰川区的平均值均小于非冰川区的。这些统计结果都表明,在山谷横剖面形态上,冰川区更接近“U”形,非冰川区则更接近“V”形。②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截谷的V指数是判断冰川区与非冰川区最准确的指标,其预测精度可达62.0%。
- 唐倩玉张威李远航傅志远刘亮柴乐沈俊杰张怡君翟羿杰
- 关键词:冰川河流
- 秦岭太白山冰缘地貌特征与环境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对秦岭主峰太白山野外实地考察,明确海拔3000m以上发育有:石海、石河与石流坡、石冰川与地下暗河、倒石堆与岩屑堆、冰缘岩柱与石堡、雪蚀洼地及石环等典型冰缘地貌,并发现发育有冰缘黄土层存在。从各冰缘砾石组构看,砾石粒径大小不一,堆积混杂无序,砾石AB面倾向东南方向,除石冰川外,砾石AB面倾角值远大于坡面坡度,说明堆积不稳定。通过山体发育环境因素分析,发现因构造、岩性、坡向与山体高度的冰缘地貌存在差异,表现为冻融风化作用下的砾石组合地貌广泛发育,其中山体南坡石海、石冰川与地下暗河、倒石堆与岩屑堆大量典型发育,北坡冰缘岩柱与石堡、石河与石流坡发育典型,同时这也为形成山地灾害提供了条件基础,建议应人为加强干预,尽早制定合理措施。
- 张威刘锐魏亚刚柴乐王斯文刘亮
- 关键词:冰缘地貌山地环境灾害
- 小珠山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初探被引量:1
- 2023年
- 气候环境对古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小珠山文化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支考古文化,其发展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晰。为了研究小珠山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本项研究分析了以辽东半岛为主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结合主要遗址的考古记录,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的发源、发展、衰落过程、文化交流、遗址分布、生业模式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显著影响。早全新世8.2ka B.P.冷事件可能促进了兴隆洼文化的南下,是小珠山文化发源的有利条件;中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小珠山文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全新世晚期,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小珠山文化第三期的文化交流以及农业发展,4.2ka B.P.气候事件则可能是导致小珠山文化走向衰落的重要气候因素。小珠山文化遗址分布呈现出由海岛到陆地的特点,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岸线和可利用资源等变化是导致小珠山遗址分布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对文化交流和生业模式的改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对揭示长时间尺度下古文化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规律提供参考。
- 张威马瑞丰刘亮张裕高云军柴乐
- 关键词: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古气候环境考古
- 辽南晚更新世风成沉积序列与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第四纪风成堆积地层,辽南风成沉积反映的气候振荡记录对于揭示区域古气候变化、东亚季风变迁等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本研究利用辽南老虎村5.44 m厚的风成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地层的年代框架,通过岩石学和代用指标重建了晚更新世期间的风成沉积历史。结果表明:风成活动发生在71.7~61.7 ka, 49.4~42.4 ka和约23.0 ka,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5a~4、 3b和2,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与增强的东亚冬季风促使风成活动加剧;而MIS 3a和MIS 3c的沉积中断可能受到了暖湿气候的影响。研究区的粒度数据表明在MIS 5/4转变时期有一个短暂的冬季风波动,同时,中值粒径增大可能与海因里希事件(H6、 H5、 H2)有关,未来仍需更多的区域气候纪录来支持这一观点。
- 刘亮杨艺凝许姗贾飞飞张威魏东岚柴乐马瑞丰
- 关键词:风成沉积气候记录晚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