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凡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护理
  • 2篇病人
  • 1篇胆外科
  • 1篇意外脱管
  • 1篇神经内科
  • 1篇神经内科护理
  • 1篇术后病
  • 1篇术后病人
  • 1篇术后患者
  • 1篇脱管
  • 1篇脾切除
  • 1篇脾切除术
  • 1篇品管圈
  • 1篇品管圈活动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外科
  • 1篇问卷
  • 1篇问卷调查

机构

  • 4篇青岛市市立医...

作者

  • 4篇黄凡
  • 1篇李少波
  • 1篇王毅
  • 1篇李畅
  • 1篇郭润蓉
  • 1篇杜璇

传媒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案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SBAR交流模式在肝胆外科T管术后患者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
2015年
探讨SBAR交流模式在肝胆外科T管术后患者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7月至10月的T管术后患者采用SBAR 交流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通过制定术后患者床旁交接单,规范术后患者床旁交接班。结果:运用SBAR 交流模式后交接班缺陷率明显下降,交接班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运用SBAR后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优质护理内涵。
王毅黄凡
关键词:床旁交接班
缺陷病案分析对于减少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通过缺陷病案分析,查找神经内科护理问题,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神经内科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3月1日-2020年5月31日住院患者对照组180人,随机选取某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6月1日-2020年9月30日住院患者为观察组18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缺陷病案分析,查找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改进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病案质量评分(95.63±9.42、94.17±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7.52±8.93、87.09±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3、7.472,P=0.00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0.56%)明显低于对照组(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2,P=0.032)。观察组护理操作、辅助合作、护患沟通、服务态度、应急能力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5、9.875、6.362、11.388、5.298、14.015,P<0.05)。结论 缺陷病案分析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查找护理措施漏洞,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神经内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郭润蓉黄凡傅丽伟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病案
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的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观察组按制定的临床路径表进行治疗护理,对照组按常规医疗护理模式护理。对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3.475~52.812,P<0.01)。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效果优于传统医疗路径。
李畅李少波黄凡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护理研究问卷调查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科术后病人意外脱管率中的应用
2015年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外科术后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6月的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共31起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品管圈活动采取护士分层管理,建立科室三级质控网络,制定导管的评估、监控机制,统一导管的固定方法,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强化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并在2014年7~12月对改进效果进行追踪评估。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2014年1~6月的15.3%下降为2014年7~12月份的4.8%。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患者的安全性增加,同时使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黄凡杜璇
关键词:品管圈非计划性拔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