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博儒
- 作品数:61 被引量:36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及气体交换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以冬小麦为供试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模拟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旗叶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气体交换的影响。试验中设计了15%、20%、40%、60%和100%(CK)自然太阳总辐射5种太阳总辐射处理,同时采用Diving-PAM叶绿素荧光仪和LCpro+光合仪测定了不同灌浆阶段作物叶绿素荧光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减弱效应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各灌浆期的叶绿素、叶黄素含量,但降低了Chla/Chlb和光合速率(Pn)。Fv/Fm、qP、Y(NO)、(1-qP)/NPQ及实际光量子效率(Yield)均随太阳辐射强度下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而NPQ、Y(NPQ)和L(PFD)呈上升趋势。可见,太阳辐射减弱时冬小麦叶片会下调PSⅡ原初光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效率来适应光能不足的逆境胁迫(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下降),同时降低电子递体(PQ)的活性(量子效率Yield降低),增加叶片热耗散,导致光合能力降低。
- 郑有飞倪艳利麦博儒冯妍孙健李健徐静馨
-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气体交换
- 珠江三角洲近地层CO2通量模拟分析与评估验证
- 有效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净碳通量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大气温室气体增长量中CO2 人为源和自然汇的相对贡献,同时也对预测未来CO2增长率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能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草地、城市...
- 麦博儒安兴琴邓雪娇周凌唏王春林李菲黄建平陈玲尹淑娴
- 广东地区对流层CO2碳柱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在SCIAMACHY温室气体卫星遥感资料的地基验证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不同区域对流层CO2柱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区域碳源汇分布,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SCIAMACHY...
- 麦博儒刘显通邓雪娇李菲
- 关键词: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卫星遥感
- 文献传递
-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CO2浓度及通量变化特征
- 本文采用珠三角典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鼎湖山观测站2012年CO2通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CO2通量、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及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CO2浓度日变化呈"单峰...
- 黄俊麦博儒邓雪娇肖薇王春林沈子琦
- 关键词:针阔叶混交林二氧化碳
- 珠三角城市群温室气体本底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析
- <正>城市生态系统CO2的排放量是全球碳收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增温以及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全球/区域背景地区CO2浓度的特征之外,非常有必要了解城市群温室气体的本底特征及其潜在...
- 麦博儒邓雪娇张芳栾天李菲邹宇邓涛殷长秦王楠
-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温室气体本底值
- 文献传递
- ENSO对MJO传播特征演变的影响
- 2022年
- 利用TRMM降水和ERA-Interim温度、比湿、环流场等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在1998—2018年冬季年际尺度海温变化对MJO的强度、结构和传播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通过一种追踪MJO的方法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共可挑选出50个MJO事件,其中有14个MJO事件发生在El Ni?o期间,25个发生在La Ni?a期间,11个发生在ENSO正常年。El Ni?o年MJO会传播至更远的中东太平洋附近,而La Ni?a年MJO事件趋于在西太平洋地区消亡,这主要与东太平洋地区持续的季节内尺度的经向水汽输送有关。此外,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El Ni?o年的MJO活动更强,而在海洋性大陆附近,La Ni?a年的MJO活动略强一些。ENSO对MJO强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MJO对流中心东侧水汽的输送,水汽在异常东风气流的输送下穿过对流中心东边界进入对流中心,进而造成MJO活动强度的差异。
- 龙雨青张雪莹麦博儒
- 关键词:MJO季节内振荡ENSO水汽通量
- 广州南沙区O_3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6
- 2012年
- 利用广州南沙区气象探测基地2010年O3浓度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O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南沙区2010年O3浓度最高时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超标时数最多的是9月;O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O3浓度日变化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其次为夏季、春季、冬季;O3浓度呈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变化特征。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云量与O3浓度相关系数大,是影响南沙O3浓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秋季O3浓度高,O3主要以局地光化学反应生成为主;春季、夏季和冬季O3主要以外来源的输送为主。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南沙区秋季气团主要来自污染的大陆地区,春季、夏季和冬季气团主要是来自东南沿海附近或较为清洁的南海。
- 王开燕邓雪娇张剑李菲邓涛麦博儒
- 关键词:O3气象因子后向轨迹
- 广州大气中异戊二烯浓度变化特征、化学活性和来源分析被引量:26
- 2015年
- 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GPACS)应用在线监测仪器对异戊二烯进行长达1年的观测,获得异戊二烯浓度变化特征、大气化学活性和来源规律.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异戊二烯日均浓度为1.12 ppbv,由于受光照和温度影响较大,各月日均浓度在0.07~2.72 ppbv范围内波动.异戊二烯在冬季的日变化规律与其他季节不同,呈现双峰值变化,较大峰值出现在下午14:00,主要受光照和温度影响;较小峰值出现在晚上22:00左右,主要受机动车排放影响.采用最大增量活性(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因子加权法和等效丙烯浓度法均发现异戊二烯的大气化学活性在监测的VOCs物种中最强,分别占总活性的15.45%和36.74%.通过异戊二烯与机动车标志性物质3-甲基戊烷、顺-2-丁烯的比值发现,广州地区异戊二烯在冬季夜晚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在秋季和春季夜晚也受到机动车排放影响,而夏季夜晚受机动车排放最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在冬季、秋季和春季,监测点主要受到来自广州城区污染物输送的影响,而在夏季污染物从广州郊区输送使监测点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很小.异戊二烯与3-甲基戊烷、顺-2-丁烯在各季节的白天都没有线性关系,表明白天异戊二烯的排放受机动车的影响不大.
- 邹宇邓雪娇李菲王伯光谭浩波邓涛麦博儒刘显通
- 关键词:异戊二烯活性
-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CO_2浓度及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19年
- 该研究采用珠三角典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通量观测站2012年CO_2通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CO_2通量、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及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 CO_2浓度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变化形态,在夜间或日出前后出现最大值,在午后到达最小值; CO_2通量日变化呈"单谷"曲线,在白天中午前后到达最小值(负值),夜间和早晨较高(正值)。(2) CO_2通量季节平均值的高低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CO_2浓度季节平均值的高低次序则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即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节,这可能与植物物候的季节变化所引起的CO_2源汇强度改变有关。(3) 2012年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CO_2年均浓度为664.7 mg·m-3,CO_2通量年均值为-0.079 mg·m^(-2)·s^(-1),NEE为-611 g C·m^(-2)·a^(-1),表明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近年来处于快速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4) CO_2通量及浓度与气温、饱和水气压差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CO_2浓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表明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_2浓度和通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有所增强。
- 黄俊麦博儒邓雪娇肖薇王春林沈子琦
- 关键词:针阔叶混交林CO2通量涡度相关法
- 东莞市臭氧污染及扩散输送特征的客观天气分型研究
- 2025年
- 基于2019—2023年地面观测数据、再分析资料,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SOM)对东莞市臭氧污染日进行天气分型,在季节角度探究不同污染天气型下的臭氧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结果表明:5年间臭氧污染以秋季为主,2019、2022年最严重;SOM结果表明:受季节特征影响,西太副高/台风外围(夏季,31.8%)、低压槽(春、夏、秋,11.49%)、变性冷高压脊型(春季,8.43%)污染较重.相比之下,大陆副高/台风外围(夏秋转换,8.43%)、冷锋前部(秋季,7.28%)和弱冷高压脊型(秋、冬、春,32.57%)污染较轻;副高/台风外围气流对臭氧污染贡献显著,2019、2022年影响的污染日占全年的46%、41%;东侧垂直下沉气流在所有天气型中均有体现,暖季较弱,冷季偏强;影响东莞臭氧污染的气团主要来自粤东,受东路气流影响,下风向的西侧叠加排放及扩散条件不佳,可能是东莞臭氧西高东低分布的重要原因.
- 孙启斌冼星河黄朝盈饶小强梁宝玲蔡明甫麦博儒陈晓阳罗栩羽邓雪娇
- 关键词:臭氧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