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秀梅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原位测试
  • 2篇箱涵
  • 2篇勘察
  • 1篇地基
  • 1篇地下水
  • 1篇顶进
  • 1篇顶进技术
  • 1篇顶进箱涵
  • 1篇断面
  • 1篇旋转触探
  • 1篇岩土
  • 1篇岩土工程勘察
  • 1篇岩土工程评价
  • 1篇原位测试技术
  • 1篇支护
  • 1篇支护结构
  • 1篇软土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特大桥
  • 1篇填土

机构

  • 6篇中国铁路设计...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6篇高秀梅
  • 1篇张健
  • 1篇马百财
  • 1篇高延霞
  • 1篇樊金平
  • 1篇黄生根

传媒

  • 3篇铁道工程学报
  • 3篇铁道勘察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断面箱涵顶进技术在下穿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09年
对某铁路既有线箱涵顶进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对线路防护及加固设置、顶力设计及计算、顶进设备的选择、箱涵方向及高程的控制以及安全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既有线箱涵顶进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高秀梅
关键词:顶进箱涵线路防护安全控制
既有线下穿箱涵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研究目的:在实际施工中,如何控制箱涵下穿施工对周围地层的扰动影响,是快速、安全进行箱涵顶进施工的关键。某超大断面、施工技术难度很高的箱涵顶进工程,在施工期间为不中断既有公路线的正常通行,采用了管棚支护下箱涵下穿技术。本文通过对其现场测试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箱涵顶进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在与箱涵的中心标高一致处,掌子面正前方的深层土体发生最大的水平位移;(2)通过监测土体与涵壁的接触压力,可以分析顶进过程中注浆及箱涵顶力的作用效果;(3)采取修正箱涵顶力,可以保证箱涵沿着设计线路顶进;(4)孔隙水压力是评价箱涵顶进对土层扰动的灵敏准确的指标。
张健高秀梅黄生根
关键词:管棚箱涵周围环境
新建天津某大功率机车综合检修基地岩土工程勘察分析及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针对天津滨海某大功率机车综合检修基地的特点,采用综合勘探技术对其进行了岩土工程勘察,并将钻探、十字板剪切试验、双桥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剪切波测试、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获得的地质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科学合理的岩土工程评价,为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高秀梅马百财
关键词:冲填土软土地下水岩土工程评价
H+Hat组合型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H+Hat组合型钢板桩作为一种新型基坑支护结构,相对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支护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影响小、经济性好等诸多优点,在铁路工程、建筑工程、港湾工程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对H+Hat组合型钢板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压力分布、钢板桩内力和变形以及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进行研究。
樊金平高秀梅
关键词:基坑数值模拟
旋转触探在天津某铁路特大桥勘察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目的:目前在天津、华北平原等地区铁路勘察中采用的外业勘察手段主要为钻探、触探,而常规的双桥触探对于埋深大于35 m的密实的粉土及砂土层很难穿透,深部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的取得主要以钻探取样及标贯为主。触探孔深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铁路桥梁及深厚软土路基沉降检算等工程设计需要,寻求能够应用于较硬、较深地层的连续、快速、准确、无扰动的静力触探技术是岩土测试技术研究的新方向。研究结论:(1)在天津南港铁路某特大桥勘察中采用的新型旋转触探技术,孔深达到了80 m,克服了常规的静力触探孔不能穿透厚层硬层、测试深度较浅的缺点,满足了设计要求;(2)旋转触探是一种可用于铁路及高层建筑等工程的深层原位测试方法。
高延霞高秀梅
关键词: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
原位测试技术在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勘察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研究目的: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平原地区岩土勘察中采用的常规触探设备对于比贯入阻力40~50 MPa的硬土层很难穿透,孔深仅能达到25~40 m,触探深度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高层、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等工程勘察需要,这个问题已引起岩土工程界的普遍重视。研究结论:(1)采用双桥静力触探、三桥旋转触探、钻探取样、平板载荷试验、剪切波测试等多种原位测试手段,其中所采用的三桥旋转触探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深层原位测试方法,在本场地触探深度达到了60 m,有效解决了常规的静力触探孔不能穿透硬层、测试深度不足的问题;(2)通过采用对比分析和相互验证的方法,查明了场地范围内地基土时代成因、岩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3)达到了提高勘探质量、缩短勘测周期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参数及切实可行的地基基础设计建议。
高秀梅
关键词:原位测试场地地基浅基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