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汉平

作品数:33 被引量:225H指数:10
供职机构: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科技支撑项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病毒
  • 6篇发病
  • 6篇肝炎
  • 5篇毒性肝炎
  • 5篇气温
  • 5篇病毒性
  • 5篇病毒性肝炎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3篇乙型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沙尘
  • 3篇沙尘天气
  • 3篇染病
  • 3篇流感
  • 3篇传染
  • 3篇传染病
  • 2篇大学生
  • 2篇乙型病毒
  • 2篇乙型病毒性肝...

机构

  • 29篇兰州市疾病预...
  • 18篇兰州大学
  • 12篇白银市第二人...
  • 3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武威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曲靖市疾病预...

作者

  • 29篇马汉平
  • 18篇李盛
  • 18篇王宇红
  • 17篇王金玉
  • 15篇张晓宇
  • 14篇张薇
  • 11篇李普
  • 10篇王龄庆
  • 9篇贾清
  • 6篇董继元
  • 5篇李守凯
  • 4篇刘萍
  • 4篇王辉
  • 3篇苏利民
  • 3篇刘家吉
  • 3篇常旭红
  • 3篇马彪雄
  • 3篇蒋永萍
  • 2篇魏晋林
  • 2篇李志强

传媒

  • 4篇环境与职业医...
  • 4篇环境卫生学杂...
  • 3篇中国卫生统计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国外医学(医...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甘肃科技纵横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疾病预防控制...

年份

  • 5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州市沙尘颗粒物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沙尘天气高发期(3~5月)兰州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逐日资料和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年龄层建立模型。结果 2015-2016年3~5月,与非沙尘天气比较,沙尘天气日均相对湿度明显下降,PM10、PM2.5日均浓度显著上升(P<0.05);SO_2和NO_2的日均浓度,日均气温,日均风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上升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增加相关,呈滞后效应,滞后期2周,且PM2.5效应大于PM10效应。沙尘天气PM10累计效应在儿童全体、0~5岁、6~14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055(1.001~1.0102)、1.0061(1.0012~1.0109)、1.0055(0.9967~1.0143)。PM2.5效应在儿童全体和0~5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182(1.0037~1.033)、1.0210(1.0059~1.0364),6~14岁儿童滞后当天效应最大,RR(95CI%)值是1.0113(1.0007~1.0221)。结论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可增加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呈滞后效应,0~5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王金玉李盛董继元王宇红李普李守禹马汉平苏利民李守凯王辉贾清
关键词:沙尘天气呼吸系统疾病儿童
气温对兰州市流行性感冒发病滞后效应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与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之间的关系,为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甘肃省兰州市2008—2017年流感发病人数、气象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流感的关联性。结果2008—2017年兰州市共报告流行性感冒4866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6~14岁儿童最多,占34.03%。兰州市日均气温与日流感发病人数呈非线性关系;以年平均气温11.22℃为参照,低温对流感的影响在–3℃,滞后天数为12d(lag12d)最为显著,RR值为1.23(95%CI=1.09~1.37);高温在33.0℃,lag1d时RR值最大,为2.70(95%CI=0.41~17.66)。高温(T=20.1、25.4℃)和低温(T=–5.2、2.1℃)时流感发病危险度与滞后天数的关系均呈“M”型。低温时,–5.2℃的累积效应对全人群、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均在lag14d时有统计学意义,6~14岁儿童的RR值最大,为1.79(95%CI=1.08~3.99)。高温时,20.1℃的累积效应对全人群、男性和女性均在lag3d至lag7d时有统计学意义,6~14岁儿童在lag7d的RR值最大,为6.45(95%CI=3.21~9.23)。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流感发病风险上升,高温累计效应大于低温,低温效应滞后期较长,6~14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王金玉李盛冯亚莉李普董继元马汉平李守禹张薇张晓宇王宇红贾清王龄庆苏延军
关键词:气温流感
支持向量回归联合气象和空气污染指标在细菌性痢疾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模型联合气象和空气污染物指标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为细菌性痢疾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兰州市2013年12月-2016年8月细菌性痢疾发病时间序列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和空气污染物数据作为训练集建立SVR模型,以2016年9月-2017年12月的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和空气污染数据作为验证集验证模型,并比较不同来源数据模型的拟合及预测效果。结果 2013年12月-2017年12月兰州市共报告细菌性痢疾7 192例。除气压外,其他气象和空气污染因子与细菌性痢疾发病数的相关系数均>0.4。基于整合数据对拟合模型的参数进行选择,得到最小测试误差值所对应的三个参数分别为:C=5、γ=0.02和ε=0.000 1。利用验证集对不同来源的拟合模型进行测试显示整合数据模型具有最好的预测精度性和稳健性,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0.164 7,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为16.405%。结论应用SVR模型联合气象和空气污染指标预测细菌性痢疾效果良好。
韩晓丽张薇崔旭东马汉平赵祥凯刘妍琛张晓宇任晓卫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气象空气污染物
兰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防制效果的研究
王智永蒋永萍马彪雄刘萍马汉平刘家吉张薇王龄庆李志强张晓宇王芸王昭君张艳李小龙常永强
该项目采用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兰州市全人群乙肝的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进行了研究,掌握了兰州市不同地区、人群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乙肝疫苗接种率、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青少年乙肝免疫现状等内容,评价了该市长期以来...
关键词:
关键词:病毒性乙型肝炎
兰州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了解兰州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兰州市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及时间手足口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2008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3396例,发病率为104.29/10万,其中,男性2152例,女性1244例,男女比例为1.7︰1,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74.68%;该市病例报告呈现7月和10月两个高峰;人口密集地区发病高于稀疏地区。[结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手足口病的重要预防措施。
马汉平张晓宇杨克检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贫困地区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筛查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孕产妇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筛查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云南省富源县,对493名于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分娩的孕产妇,进行HBsAg筛查服务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孕产妇HBsAg筛查率为78.3%,孕产妇的居住地、分娩地点、是否愿意自费做筛查的态度,是影响孕产妇利用产前HBsAg筛查服务的因素。结论贫困地区孕产妇对产前HBsAg筛查服务的利用还有待提高,有必要通过提高筛查服务的可及性和加强宣传,促进孕产妇对产前HBsAg筛查服务的利用。
孙校金崔富强王富珍陈园生郑徽吴振华缪宁马汉平罗梅余文速存芬钱晏飞杨政莫峰梁晓峰
关键词:贫困地区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产前筛查影响因素
气温对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2008-2015年兰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5644例,男/女为1.59:1,5岁及以下儿童占78.68%;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与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最为显著(r=0.528);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倒"U"型,发病风险在20.3℃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0.3℃时下降;相对于气温的中位数13℃,高温(25.1℃)能显著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女性、0(5岁儿童在滞后期为0~14 d的累计风险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9.51(3.27~18.02)、7.67(2.18~15.04)、9.66(3.75~17.56);高温对6(14岁人群、低温(-5.1℃)对不同性别、年龄别人群在整个滞后期内的累计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和0(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王金玉李盛董继元马汉平李守禹李普张薇张晓宇苏延军李守凯
关键词:气象因子手足口病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部分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研究
刘清黄俊路宏昌马汉平刘军韩世发张格祥冯燕霞张絜青陈煦
本课题首次系统分析了临夏回族自治州2005~2010年国家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首次对该区近年来的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首次确定了威胁该地区民众健康的传染病病种及疾病顺位,首次对该地区发病率最高也是主要威胁该地区民众健...
关键词:
关键词:传染病干预措施
2008—2016年兰州市气温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关联性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的影响。[方法]2008—2016年兰州市每日流腮病例发病的基本信息及气象数据分别来自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及甘肃省气象局。高温效应以日平均气温9年均值(11.11℃)作为参照值,计算高于此值的日平均气温对流腮发病的RR值,并选取日平均气温的第75百分位数(P75)和第95百分位数(P95)作为代表来描述热效应。低温效应以日平均气温9年均值作为参照值,计算低于此值的日平均气温对流腮发病的RR值,并选取日平均气温的第5百分位数(P5)和第25百分位数(P25)作为代表来描述冷效应。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月份差异、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的基础上,探索气温、相对湿度与流腮发病的关系。[结果]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流腮11 762例,男女性别比为1.52∶1,6~14岁儿童最多,占49.67%。温度对流腮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温度较高或较低时均表现出即时性和短期滞后性。日均气温高于12.7℃(P50)时,以26.0℃时lag1 d的流腮发病风险RR及95%CI(1.32,1.05~1.65)最大;日均气温低于12.7℃时,以-2℃时lag 0 d的RR及95%CI值最高,为1.26(1.05~1.51)。当温度在20.1℃(P75)和25.4℃(P95)时,全人群流腮发病的累计效应在lag 0~3 d至lag 0~7 d均有统计学意义,以lag 0~3 d时RR值最大,分别为1.43(1.12~1.81),1.83(1.34~2.50);当温度在-5.2℃(P5)和1.7℃(P25)时,全人群流腮发病的累计效应在lag 0~3 d至lag 0~14 d均有统计学意义,以lag 0~7 d时RR值最大,分别为1.95(1.41~2.70),1.62(1.25~2.09)。高温(25.4℃、20.1℃)和低温(-5.2℃、1.7℃)时,6~14岁儿童lag 0~14 d累计效应RR值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对湿度在66%、69%时,RR值分别为1.26(1.01~1.57)、1.34(1.02~1.76),流腮发病风险有统计学意义,可产生危害效应。[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流腮发病风险上升,低温效应持续时间较高温长,6~14�
李盛王金玉马汉平李普董继元李守禹王宇红张薇张晓宇王龄庆常旭红
关键词:温度流行性腮腺炎
兰州地区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行为态度状况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知识、行为和态度,为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地区4所高校1 6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影响因素。结果乙肝知识得分优秀者有543人(33.58%);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仅有22.51%的学生会和往常一样与其交往,30.80%的学生愿意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同学一起共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汉族学生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值均<0.05)。结论要加强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消除歧视心理。
马汉平王宇红蒋永萍马彪雄刘萍赵红刘家吉
关键词: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