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颜晓敏

作品数:8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高压氧
  • 3篇护理
  • 3篇高压氧治疗
  • 2篇血肿
  • 2篇内血肿
  • 2篇轴索
  • 2篇轴索损伤
  • 2篇外伤
  • 2篇外伤性
  • 2篇外伤性迟发性
  • 2篇外伤性迟发性...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颅内血肿
  • 2篇弥漫
  • 2篇弥漫性轴索
  • 2篇弥漫性轴索损...
  • 2篇脑损伤

机构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颜晓敏
  • 1篇陈英
  • 1篇霍钢
  • 1篇莫永彪
  • 1篇陈英
  • 1篇吕曙光

传媒

  • 2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实用护理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亚太潜水与高...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老年性颅脑损伤的护理特点被引量:2
1993年
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发生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均较高,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高达70%。掌握老年人颅脑损伤的特点,做好针对性的护理,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我科自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共收治老年性颅脑损伤病人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护理效果。本文着重讨论老年性颅脑损伤的护理特点。
颜晓敏
关键词:颅脑损伤老年护理
PDCA循环管理法在高压氧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高压氧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与评估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制定工作计划(P阶段),并按照计划认真执行(D阶段),按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阶段),再根据结...
颜晓敏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远期疗效以及治疗开始时机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8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活...
颜晓敏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高压氧治疗介入时机临床疗效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观察被引量:2
2000年
颜晓敏
关键词:迟发性颅内血肿外伤性护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被引量:20
2001年
通过总结 4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观察经验 ,结合文献探讨其护理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着重强调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颅内压、缺氧情况、出血倾向以及开颅术后的观察。伤后 48h这段时间是护理观察的重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早期发现迟发血肿 ,及时诊断 。
颜晓敏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护理
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以及开始治疗时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84例DAI患者根据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临床疗效及预后比较分析。治疗组患者42例根据伤后高压氧治疗开始时间分为A、B两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按GOS评分评定预后,治疗组预后良好20例(47.62%),对照组预后良好8例(19.05%),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MMSE、ADL评分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42例患者中,A组与B组的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同时强调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颜晓敏莫永彪霍钢陈英吕曙光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高压氧治疗临床疗效
高压氧舱安全风险管理与预控措施的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安全风险管理与预控措施。方法识别与评估高压氧舱治疗安全风险因素。结果制定高压氧舱安全风险管理的预控措施。结论建立健全医用氧舱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和岗位责任规章制度,并落实于实际行动中是高压氧安全治疗患者的根本保障。
颜晓敏
关键词:高压氧舱预控措施
致残性小卒中静脉溶栓后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分析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小卒中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tirofiban)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多模影像连续入取了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小血管病变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且入院时NIHSS评分≤5分和发病在4.5 h内的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小卒中病例(n=80)。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是否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分为标准治疗组(n=37)和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组(n=43);分析治疗后24 h、48 h、7 d或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值、临床症状恶化率(进展和复发)、颅内及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2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基础疾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责任血管的构成比、血压、血糖、血脂、院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使用静脉替罗非班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程度有低于阿替普酶静脉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2组在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s. 2,P=0.519)、48 h 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vs. 2,P=0.265)、7 d 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vs.3,P=0.162);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组临床症状恶化率低于阿替普酶静脉标准治疗组(4.7%vs. 18.9%,P<0.05);2组在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为0,2组90 d后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小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和可能更有效的。
王欢颜晓敏陈英赖小华周杨
关键词:静脉溶栓替罗非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