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靳文奇

作品数:24 被引量:29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油田
  • 9篇安塞油田
  • 8篇油层
  • 6篇低渗
  • 6篇盆地
  • 5篇油层组
  • 5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延长组
  • 4篇油藏
  • 4篇剩余油
  • 4篇储层
  • 3篇低渗油藏
  • 3篇特低渗
  • 3篇注水
  • 3篇注水开发
  • 3篇采收率
  • 3篇长6油层组
  • 2篇低渗储层
  • 2篇地质
  • 2篇三叠

机构

  • 19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西北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0篇靳文奇
  • 8篇刘新菊
  • 4篇戴亚权
  • 4篇党永潮
  • 3篇杨晓奇
  • 3篇党犇
  • 3篇罗静兰
  • 3篇赵虹
  • 3篇王小军
  • 2篇王亚平
  • 2篇何奉朋
  • 2篇吴志宇
  • 2篇毕义君
  • 2篇郭兵
  • 2篇王小军
  • 2篇李健
  • 1篇刘渊
  • 1篇李庆印
  • 1篇韩东
  • 1篇刘小洪

传媒

  • 4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海洋石油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西安石油学院...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国企管理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鄂尔多斯盆地...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位一体”企地党建联盟建设
2021年
近年来,华北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渤海装备等7家中石油地区公司向长庆油田劳务输入人员不断增加,劳务输入人员在文化、思想、环境、组织、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不适应、不理解、不认同、不积极,难融合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劳务输入临时党组织作用发挥、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对此,长庆油田不断探索基层党建创新的方式方法,总结出"国有企业+地方党委+民营企业"的"企地党建联盟"三位一体模式,通过集合生产片区甲乙方跨单位、跨岗位、跨专业基层党支部建成立区域党建联盟,实现党支部攻坚、活动共办、难题共解、发展共赢,让甲方、乙方的党支部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为油田发展凝聚党建合力。
靳文奇潘增耀康伟徐子胜张鹏张龙康一麟刘恒
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深入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为侏罗系油田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及岩心的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测井曲线和测试分析资料,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刻画。结果古河谷和河谷平原为研究区前侏罗纪主要的地貌单元,其中河谷平原可进一步分为谷坡及河漫台地;在古河谷和古坡之间形成了许多坡咀。结论古地貌控制着侏罗纪早期沉积相及砂体的发育和分布;古河谷的北缘及次级古河谷的谷坡是侏罗系油藏分布的主要位置;今后在勘探中应该重视次级古河谷谷坡的研究,开展老井复查,以期发现新的油气增长点。
赵虹党犇郑小杰靳文奇刘新菊党永潮
关键词:古河谷古地貌安塞油田鄂尔多斯盆地
安塞油田长6油层注采调整技术被引量:13
2003年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主要是长6油藏经过连续三年的综合治理,综合递减连续逐年下降,老井持续保持稳产。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储层特征及开发实践,总结、提出了安塞油田注水开发的主要注采调整技术,即早期强化注水、不稳定注水、同步或超前注水、沿裂缝注水、高含水区提高采液指数、改变渗流场、加密调整、注水剖面调整、产液剖面调整等,从而提高了单井产能及最终采收率,提高了整体开发效益。
李宇征戴亚权靳文奇
关键词:安塞油田长6油层注水开发注采调整采收率
基于应力隔夹层划分的特低渗储层剩余油挖潜——以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地区延长组储层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储层压裂缝分布规律性不强、预测难度大的问题,采用传统工程地质方法与特殊测井、常规测井、沉积微相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油藏三维空间展布的地层岩石力学模型,开展随井间储层和应力场变化的全缝长压裂数值模拟,得到较精确的压裂缝全缝长几何形态参数,据此认为应力隔夹层将作为一种新的开发地质属性对压裂缝纵向延伸和水驱波及范围起主导控制作用,并提出开发调整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提高低渗储层的开发决策效率、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靳文奇杜书恒路向伟吴志宇师永民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隔夹层压裂缝地质建模
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稳产技术
靳文奇黄远吴志宇刘新菊申坤王亚平韩东王小军张洪军何奉朋张金
该项目属于地球科学领域,内容涉及地质、油气井开发工程,钻井工程、管道集输等多个专业。低渗透油田是中国未来开发的主体,至2008年底,全国低渗透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41亿吨,占全国油气储量的49.2%,近几年新增油气储量中,...
关键词: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水驱规律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采收率方法
安塞油田王窑特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研究
靳文奇李忠兴唐华苏志峰王亚平陈雷毕义君刘锦玉余存刘渊郭兵
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涉及油田开发地质、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等多个专业。主要针对特低渗油田在生产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研究特低渗油田剩余油的微观形成机理、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判定标准、精确量化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安塞油田
西峰油田长8和长6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研究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成岩相对西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和长6储层物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观察、图像粒度、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以及毛管压力分析对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长8及长6储层孔隙度丧失的主要因素,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是改善其物性的重要途径;可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成岩相的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结论长8与长6砂岩在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砂岩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是造成长6砂岩较长8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刘小洪罗静兰刘新菊靳文奇党永潮胡友洲郭兵
关键词:成岩作用成岩相西峰油田
安塞油田提高水驱率研究与实践
2001年
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安塞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和技术难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综合研究和开发试验,实现了安塞油田的良性开发。本文在地质特征、水驱渗流特征和油田稳产技术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划分了安塞油田注水地质单元,系统总结了不同注水阶段的成功做法,建立了安塞油田注水开发提高水驱效率的技术体系,围绕精细注水和改善产液剖面,完善了提高水驱效率的配套措施,对特低渗透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曾亚勤靳文奇王亚平
关键词:安塞油田注水开发采出程度产液剖面稳产技术渗流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被引量:29
2013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白玉彬罗静兰刘新菊靳文奇王小军
关键词:原油地球化学油源对比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油藏中相对高渗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0_1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相对高渗储层研究是低渗油田勘探开发的方向标。以2007年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新发现的延长组长101含油层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结合室内铸体薄片、物性资料、X衍射、扫描电镜、压汞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对相对高渗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101相对高渗储层以中粗粒—中粒含浊沸石长石砂岩为主,砂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高;胶结物主要以绿泥石膜和浊沸石为主;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次生溶蚀作用;孔隙以浊沸石溶蚀孔、长石溶蚀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控制研究区相对高渗储层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微相控制储层的分布及储层原始物质的组成,绿泥石膜的存在使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和次生溶蚀作用中浊沸石、长石溶孔优化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赵虹党犇康晓燕靳文奇刘新菊王小军
关键词: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