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磊磊

作品数:31 被引量:149H指数:9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内镜
  • 5篇切除
  • 5篇切除术
  • 5篇黏膜
  • 4篇氧化碳
  • 4篇直肠
  • 4篇胃癌
  • 4篇细胞
  • 4篇膜下
  • 4篇二氧化碳
  • 3篇脂肪
  • 3篇脂肪肝
  • 3篇黏膜切除
  • 3篇黏膜切除术
  • 3篇黏膜下
  • 3篇黏膜下剥离术
  • 3篇消化道
  • 3篇膜切除术
  • 3篇结直肠
  • 3篇酒精

机构

  • 26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新疆克拉玛依...

作者

  • 27篇詹磊磊
  • 9篇刘宇虎
  • 6篇张志坚
  • 6篇程树红
  • 6篇黄妙兴
  • 6篇陈孟君
  • 6篇梁永强
  • 5篇陈桂权
  • 5篇周红梅
  • 4篇徐明符
  • 3篇蔡任军
  • 3篇张侃
  • 3篇陈荣国
  • 2篇杜立钧
  • 2篇莫林耀
  • 2篇李嘉宝
  • 1篇张世豪
  • 1篇唐保东
  • 1篇笪欣
  • 1篇郑锐年

传媒

  • 6篇热带医学杂志
  • 4篇中国内镜杂志
  • 3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药物与人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0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圈套与热圈套用于结直肠小息肉切除的效果比较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比较冷圈套与热圈套用于结直肠小息肉切除的效果,探讨冷圈套技术的安全性与优势。方法将387例结直肠小息肉(直径5~10 mm)患者随机分为冷圈套组186例(316枚)和热圈套组201例(348枚),冷圈套组采用冷圈套技术切除息肉,热圈套组采用热圈套技术切除息肉。比较两组的内镜操作和息肉切除时间,息肉的位置、形状、大小、组织学分类,治疗中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和操作者的满意度,并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冷圈套组内镜操作时间和息肉切除时间明显短于热圈套组(P〈0.01),其余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操作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热圈套组(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圈套技术应用于结直肠小息肉切除安全性高,操作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陈桂权刘宇虎詹磊磊周红梅
二氧化碳灌注在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_(2))作为灌注气体在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EMR)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行结直肠息肉EMR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空气组(42例)和CO_(2)组(42例),灌注气体分别采用空气和CO_(2),记录每组患者EMR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经皮CO_(2)分压(PtcCO_(2))的变化;记录术中、结束时、术后1 h、6 h和24 h患者的腹痛程度。[结果](1)空气组与CO_(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肠道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_(2)组术中、结束时、术后1 h、6 h和24 h腹痛评分分别为(41.2±8.3)、(26.8±6.6)、(14.5±5.4)、(4.5±1.2)和(0.7±0.3),明显低于空气组的评分[(56.2±9.3)、(44.7±7.9)、(33.1±6.7)、(10.2±2.5)、(4.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HR、MAP、SpO_(2)、PtcCO_(2)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CO_(2)替代空气作为结直肠息肉EMR中的灌注气体安全性高,能明显减轻患者腹部不适感。
詹磊磊张侃蔡任军刘宇虎
关键词:二氧化碳
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对比研究
张志坚程树红陈桂权朱林昌詹磊磊黄妙兴陈孟君梁永强唐志萍许哲何建方徐明符刘宇虎
课题来源与背景:EMR是指在内镜直视下将病变粘膜进行局部切除,只涉及切除粘膜层及部分粘膜下层,不涉及切除固有肌层的治疗。它的效果明显优于创伤大的传统外科手术。ESD是在EM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内镜下逐步剥离病变。E...
关键词: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病理组织学肿瘤手术治疗
结直肠无蒂型锯齿状腺瘤检出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无蒂型锯齿状腺瘤(SSA)检出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于本院接受肠镜检查的11 3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SSA检出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SA检出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11 34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入筛选,最后纳入7 733例患者,其中男性4 655例,女性3 078例,平均年龄(58.2±8.3)岁;7 733例患者检出息肉者1 678例(2 918枚),息肉检出率为21.70%,其中SSA检出76例(86枚),检出率为0.98%,息肉构成比占4.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肠道清洁度、退镜时间、息肉大小、腺瘤检出率与SSA检出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腺瘤检出率是SSA检出率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的患者并发SSA风险更高,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此类病变的警惕性。
刘宇虎詹磊磊陈桂权彭冬陈靖张世豪
关键词:腺瘤检出率
早期胃癌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EGC)与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内镜下漏诊原因。方法总结该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93例EGC及HGIN患者中的35例内镜漏诊病例,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形态、内镜医师临床操作经验、活检数量与漏诊的关系。结果 93例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35例漏诊(37.63%)。食管胃连接处漏诊率最高,胃窦部病变漏诊率最低。0-Ⅱc型和0-Ⅱb型漏诊率高于其他类型。低年资的内镜医师(≤3年)比高年资内镜医师(〉3年)更容易漏诊。活检〈4块者漏诊率高于活检≥4块者。活检标本数量在1~3块之间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医师应清楚了解食管、胃的解剖学特征和早期胃癌的形态多样性,操作中细致观察,活检足够多的标本,以减少早期病变的漏诊。
程树红张志坚詹磊磊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徐明符
关键词:漏诊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诊断活组织检查
ESD联合EMR治疗较大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9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ESD联合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LST的患者9例(9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①9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12)min,2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绒毛状腺瘤,5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联合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张志坚徐明符詹磊磊程树红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李嘉宝杜立钧刘宇虎
关键词:EMRESD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过程中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41名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治疗后是否发生胰腺感染分为感染组(n=60)和未感染组(n=81),收集患者入院治疗时促动力药、生长抑制素及类似物、机械通气、应用抗菌药物、禁食时间、外科手术、器官衰竭个数、胃肠功能障碍和术前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SAP患者治疗过程中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结果141名SAP患者中,胆源性SAP占35.5%,酒精性SAP占24.8%,是引起SAP的两大主要原因。SAP继发胰腺感染者60名,感染率为42.6%。感染组年龄、APACHE-Ⅱ评分、低氧血症、机械通气、禁食时间、外科手术、器官衰竭个数、糖尿病史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应用抗菌药物比例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12分、低氧血症、机械通气、禁食时间>21 d、器官衰竭个数>4个、糖尿病史为SAP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应用抗菌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05(95%CI:0.851~0.968),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与参考曲线拟合度良好。结论APACHE-Ⅱ评分高、低氧血症、机械通气等与SAP患者继发胰腺感染有关,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减少SAP患者继发胰腺感染,降低死亡率。
郭伟仪詹磊磊莫林耀郑锐年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列线图
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攀枝花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12月初诊为NAFLD患者158例,以1∶2比例配对一般情况相似的健康人群316名,所有参与者均随访至2013年12月,主要目标评估NAFLD组和健康人群组MS的发生情况,次要目标评估引起患者死亡的终末事件。结果 NAFLD组和健康组分别有115例(72.8%)、268例(84.8%)完成随访,NAFLD组患者腰围、体质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NAFLD组MS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组(19.1%vs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BMI、TC、HOMA-IR、FBG是影响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组和健康组发生MS的人群与未发生MS的人群相比,均在腰围、BMI、TG、HDL-C、HOMA-I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共有10名参与者死亡,其中意外死亡1例,恶性肿瘤5例,心血管疾病4例。结论 NAFLD患者为发生MS的高危人群,提前干预NAFLD有利于减少MS的发生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
苟渊黄杰张新春周利平朱斌詹磊磊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
直肠类癌33例内镜治疗体会及文献回顾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与各自的优势。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3例直肠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33例直肠类癌中,14例行EMR治疗,19例行ESD治疗。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4~15cm,切除病灶直径0.3~1.5 cm。7例行EMR中途改行ESD,2例EMR术后肿瘤残留追加外科手术。病理学分析ESD组完整切除率(100%)较EMR组完整切除率(85.7%)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相比EMR,ESD可能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SD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程树红张志坚詹磊磊黄妙兴陈孟君梁永强
关键词:直肠类癌黏膜下剥离术黏膜切除术
二氧化碳灌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肿物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CO2作为灌注气体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肿物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在东莞市人民医院住院并行ESD治疗结直肠肿物的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空气组(21例)和CO2组(21例),灌注气体分别采用空气和CO2,记录每组患者ESD成功率、操作时间、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术中(到达回盲部)、手术结束时、术后1 h、术后6 h和术后24 h患者的腹痛程度。结果CO2组术中、手术结束时、术后1 h、术后6 h和术后24 h腹痛评分明显低于空气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HR、MAP、SpO2、PetCO2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作为结直肠肿物ESD术中灌注气体较空气安全性更高,能明显减轻患者腹部不适感。
詹磊磊张侃蔡任军刘宇虎
关键词:二氧化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