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华玲

作品数:23 被引量:106H指数:7
供职机构:合肥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马铃薯
  • 4篇植物
  • 4篇教学
  • 3篇遗传育种
  • 3篇遗传育种研究
  • 3篇育种
  • 3篇育种研究
  • 3篇杂交
  • 3篇试管苗
  • 3篇体细胞杂交
  • 3篇细胞杂交
  • 3篇课程
  • 3篇快繁
  • 3篇二倍体
  • 3篇二倍体马铃薯
  • 3篇倍体
  • 2篇原生质
  • 2篇原生质体
  • 2篇原生质体培养
  • 2篇质体

机构

  • 14篇合肥师范学院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润生农业...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0篇袁华玲
  • 7篇朱小茜
  • 6篇金黎平
  • 6篇屈冬玉
  • 6篇李玲
  • 5篇谢开云
  • 5篇杨杰
  • 3篇黄三文
  • 3篇李颖
  • 2篇齐璐璐
  • 2篇陈延松
  • 2篇徐忠东
  • 1篇杨立伟
  • 1篇王占军
  • 1篇欧祖兰
  • 1篇何子昂
  • 1篇何欢
  • 1篇刘杨
  • 1篇王宏
  • 1篇陈加伟

传媒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植物生理学通...
  • 2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果树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园艺与种苗
  • 1篇2005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5年
体细胞杂交技术是打破有性杂交不亲和障碍,将野生种优良性状引入普通栽培种,丰富马铃薯遗传基础,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原生质体的分离融合、融合体的筛选、杂种的鉴定等方面对马铃薯体细胞杂交技术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马铃薯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研究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袁华玲金黎平谢开云屈冬玉
关键词:马铃薯遗传育种品种资源
环境因子对大叶风兰组培试管苗移栽培养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大叶风兰是从韩国引进的一种附生兰类,具有造型奇特、株型“迷你”、花香浓郁等特点,市场开发价值较高。本文介绍了大叶风兰的特征特性,并综述了灭菌、栽培基质、环境温度、遮光、水分、肥料等环境因子对大叶风兰组培苗成活及生长的影响,旨在提升大叶风兰人工繁殖速度,并为其珍稀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齐璐璐袁华玲董玉祥陈廷涛丁磊
关键词:环境因子
二倍体马铃薯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以马铃薯抗青枯病二倍体材料ED13和CE171、炸片颜色好的二倍体材料HS66以及优良性状双单体材料DH401和DH405为供体材料,对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培养进行研究。叶片悬浮黑暗预处理和试管苗黑暗预处理两种预处理方式对原生质体活力无显著影响。以0.5 mol/L甘露醇为渗透调节剂,25℃酶解12 h条件下,适宜CE171和DH401纤维酶浓度略高于ED13、HS66和DH405,分别为0.3%和0.4%。ED13和DH401原生质体在VK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4周,经愈伤组织生长培养基培养2周,转至芽诱导培养基培养,2~3个月后形成具根茎叶的完整植株。HS66和CE171原生质体培养6~8周也能形3~4 mm愈伤组织,但没有分化出芽;DH405的原生质体不分裂。
袁华玲金黎平黄三文李颖屈冬玉
关键词: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体细胞杂交技术是打破有性杂交不亲和障碍,将野生种优良性状引入普通栽培种,丰富马铃薯遗传基础,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原生质体的分离融合、融合体的筛选、杂种的鉴定等方面对马铃薯体细胞杂交技术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
袁华玲金黎平谢开云屈冬玉
关键词:马铃薯体细胞杂交遗传育种
文献传递
硫代硫酸银对二倍体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气体交换的限制,培养器皿中常伴有乙烯积累,影响植株形态建成和器官生长发育。以马铃薯二倍体品系HS66、ED13和DH401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0、1、2、4、8mgL-1)硫代硫酸银(STS)对试管苗生长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培养基中不加STS相比,附加1mgL-1STS可增加试管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抑制气生根的产生;附加4mgL-1以上STS试管苗出现紫色色素沉积、叶片背面生成愈伤组织等畸形现象。试管苗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随STS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培养基中附加1mgL-1STS时,3个品系试管苗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下降;附加2mgL-1STS时,DH401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HS66丙二醛含量反弹升高;附加4mgL-1以上STS时,3个品系试管苗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随ST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上述结果说明,低浓度STS可以缓解乙烯胁迫,促进试管苗正常生长,高浓度STS则造成试管苗生理及形态上的明显毒害。
袁华玲金黎平黄三文谢开云李颖屈冬玉
关键词:马铃薯硫代硫酸银试管苗生长生理特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脱毒与快繁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脱毒与快繁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袁华玲朱小茜杨杰李玲王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红阳猕猴桃冷藏过程中主要品质指标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该研究测定了4℃冷藏过程中红阳猕猴桃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储藏期间果实硬度呈现下降趋势,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采收时VC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较高,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VC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
李玲刘杨姚成林何青松袁华玲
关键词:红阳猕猴桃冷藏品质指标
《植物脱毒与快繁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被引量:1
2013年
在分析《植物脱毒与快繁技术》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植物脱毒与快繁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朱小茜袁华玲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夏季遮阳对‘红阳’猕猴桃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明夏季遮阳对‘红阳’猕猴桃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设置0%、35%和70%3种遮阳处理,利用CI-340(CID Inc.,USA)便携式光合仪测量‘红阳’猕猴桃的气体交换参数,分析‘红阳’猕猴桃净光合速率(P_n)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夏季‘红阳’猕猴桃叶片Pn日变化在0%和35%遮阳处理下为典型的"双峰"曲线,在70%遮阳处理下为单峰曲线;35%遮阳处理下‘红阳’猕猴桃P_n日最高值为14.715μmol·m^(-2)·s^(-1),日均值为7.889μmol·m^(-2)·s^(-1),明显高于0%和70%遮阳处理组。【结论】在夏季,适度遮阳可有效地提高‘红阳’猕猴桃叶片的P_n。但早晨和傍晚遮阳并不利于‘红阳’猕猴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光合有效辐射和叶面温度是‘红阳’猕猴桃净光合速率(P_n)的主要限制因子,而蒸腾速率是主要决定因子。
陈延松袁华玲卫文渊刘思芹陈加伟姚成林
关键词:生理生态因子通径分析光合作用
药用观赏植物紫萼玉簪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对紫萼玉簪的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生理研究、繁殖方式、开发应用方面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阐述,同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紫萼玉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或参考。
李玲杨杰袁华玲朱小茜
关键词:药用观赏植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