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素芳

作品数:56 被引量:295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卒中
  • 12篇梗死
  • 9篇血性
  • 9篇脑梗
  • 9篇脑梗死
  • 9篇基因
  • 8篇缺血
  • 8篇急性
  • 8篇阿尔茨海默病
  • 6篇蛋白
  • 6篇血管
  • 5篇动脉
  • 5篇散发性阿尔茨...
  • 5篇缺血性卒中
  • 5篇脑卒中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3篇心房

机构

  • 4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广元市中医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国家心血管病...
  • 1篇北京丰台右安...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49篇薛素芳
  • 17篇贾建平
  • 11篇武剑
  • 9篇宋晓微
  • 9篇马青峰
  • 7篇宋海庆
  • 4篇黄小钦
  • 4篇董恺
  • 3篇任怡
  • 3篇樊春秋
  • 3篇周爱红
  • 3篇于跃怡
  • 2篇尹春琳
  • 2篇张苗
  • 2篇丁建平
  • 2篇张倩
  • 2篇董静
  • 2篇韩阅
  • 2篇马欣
  • 2篇许二赫

传媒

  • 8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2012中国...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湖北中医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9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锌指蛋白213基因4810k变异与非烟雾病性的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发现
研究背景:来自日本人群的研究发现环指蛋白213 (ring finger protein 213,RNF213)基因不仅是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而且是非烟雾病性的颅内大动脉狭窄(non-MMD...
薛素芳成蔚阳王晚千
关键词:核磁共振
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情况。方法分析5例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5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后循环缺血症状;DSA结果为单侧颈动脉病变1例,双侧颈动脉病变4例,5例均为后交通动脉开放并代偿供血。结论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脑血管病变严重,但临床表现与血管病变不符合,当血管病变无法解释临床症状时,需考虑盗血综合征。
王黎薛素芳
关键词: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
不同抗凝状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既往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NVAF的AIS患者数据,根据发病前抗凝状态将患者分为未抗凝组、充分抗凝组和抗凝不足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749例合并NVAF的AIS患者,其中未抗凝组661例,充分抗凝组33例,抗凝不足组55例。充分抗凝组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初始和出院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未抗凝组[15.2%(5/33)比34.2%(226/666)、4.00(1.00,7.50)分比8.00(3.00,15.00)分、2.00(0,5.00)分比4.00(1.00,12.00)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比例高于未抗凝组[66.7%(22/33)比44.0%(226/6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充分抗凝组和抗凝不足组的静脉溶栓比例低于未抗凝组[3.0%(1/33)、3.6%(2/55)比5.6%(37/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充分抗凝组存在心源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的AIS病因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抗凝组和抗凝不足组[42.4%(14/33)比21.8%(144/666)、16.4%(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既往充分抗凝治疗与NVAF患者发生AIS后卒中严重程度较低和出院时功能预后较好相关,竞争性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AIS发生机制可能是充分抗凝治疗未能有效防控NVAF患者AIS风险的原因之一。
薛素芳董静娜日苏王秋佳魏敏
关键词:卒中心房颤动抗凝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对骨折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在骨折患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薛素芳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折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3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参数的关系,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5例发病6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记录CTP各参数,同时评价病灶侧大血管情况;分别在发病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①75例患者CTA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2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狭窄6例,颈内动脉闭塞16例。②病灶侧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及血管正常组比较,患者缺血区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异常面积、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异常面积、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异常面积、梗死区相对CBF(relative CBF,rCBF)及相对CBV(relative CBV,r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参数异常改变均比血管正常组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狭窄组CTP的脑灌注参数仅CBF面积比血管正常组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异常范围(CBF面积、TTP面积、CBV面积)均明显大于血管狭窄组(P<0.05)。③患者发病时仅NIHS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正常组明显优于血管狭窄组和血管异常组;在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的NIHSS、BI、mR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CTP显示的缺血范围相关,并且可以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价指标。
马青峰贾建平薛素芳黄小钦于跃怡卢洁张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T灌注成像脑血管闭塞预后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一例被引量:7
2019年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弓猎人综合征(BHS),指在头颈旋转或伸展过程中导致椎动脉机械性闭塞或狭窄的一种罕见临床综合征,其后循环缺血症状多在头部旋转时发生,并在中立位置时迅速改善。在少数情况下,BHS可因椎动脉反复挤压内膜受损继发血栓形成致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作者报道了1例弓猎人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的青年女性病例,该患者以突发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起病,既往无明确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与转颈活动无相关性。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示左侧椎动脉颈部右转时出现血流减弱逆转,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DS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处局部突起,考虑为夹层或假性动脉瘤;转颈CTA示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未见显影;高分辨率MR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区血管内一膜样结构突入管腔。提示BHS临床症状可以与转颈无关,仅表现为后循环区域梗死,可以合并同侧椎动脉范围非常局限的夹层或假性动脉瘤损害表现。临床医师如果缺乏相应的认识,可能会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遇到隐源性后循环青年卒中患者,应仔细分析后循环血管形态改变,必要时行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或动态DAS明确有无合并BHS。
薛素芳石海艳杜祥颖马欣
关键词:后循环梗死
初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数量和部位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数量和部位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1例,其中单发病灶56例(位于左侧25例,右侧31例),多发病灶35例(左侧21例,右侧14例)。于发病1周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化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数字广度、图片排列、数字符号和积木测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简化的Rey复杂图形测验、Stroop测验、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加利福尼亚卡片分类测验和画钟测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①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患者的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显示,病灶位于左侧大脑半球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是反映执行能力中的语义分类流畅性(动物)、WAIS-RC图片排列及加利福尼亚卡片分类积分,单发病灶者分别为17±5、11±4、5.8±1.5,多发病灶者为13±4、7±5、4.7±2.0,均P<0.05。病灶位于右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亦是反映执行能力中的WAIS-RC图片排列的积分,单发病灶者为11±4、多发病灶者为8±4,P<0.05。②左、右侧单发病灶患者比较,右侧认知功能评分低于左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为MMSE和执行能力中的语义分类流畅性(动物)、加利福尼亚卡片分类积分,均P<0.05;而左、右侧多发病灶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多发病灶的初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均较单发病灶更值得早期重视和干预。
韩阅贾建平周爱红薛素芳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心理学测验腔隙性脑梗死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的住院患者702例,CHA 2DS 2-VASc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C为充血性心力衰竭,H为高血压,A 2为年龄≥75岁计2分,D为糖尿病,S 2为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计2分,V为血管性疾病,A为年龄65~74岁,Sc为性别(女性)]≥2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史[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急性期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心功能不全、脑梗死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肝病史和(或)肝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相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 g/L、血肌酐≥200μmol/L等)、量表评分[NVAF卒中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有无大面积脑梗死、梗死后出血转化、共存颅内外血管狭窄、急性期非主要出血、急性期大出血、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等。依据年份分层,即2016、2017、2018、2019、2020年,对各年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栓药物使用占比及趋势进行比较。根据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纳入医疗保险系统分为医保前(2016—2017年)组与医保后(2018—2020年)组,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患者出院时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NOCAs进入医疗保险系统后,对影响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发生率。医疗保险范围包括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城镇医疗保险报销和职工医疗保险报
邱雪薛素芳宋海庆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单纯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2例及文献回顾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总结分析单纯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ICoVT)的病例特点。方法报道2例ICoVT病例,并回顾文献报道的47例同类病例,分析其病因、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预后。结果 49例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多见;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发作33例(67.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2例(44.8%)、头痛19例(38.8%),首发症状以癫痫发作最多(21例,42.8%),大多数不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症状;影像学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地显示皮层静脉血栓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大多数患者经抗凝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 ICoVT临床和影像表现变异较大,仔细分析影像资料以及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临床上充分重视并给予抗凝治疗。
薛素芳马欣贾建平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并发出血性梗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出血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89例经全脑血管造影及其脑MRI、MRV检查证实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予以降低颅内压治疗,17例经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证实并发出血性梗死患者中,12例好转出院,1例出院时改善不明显,1例因内科疾病转科治疗,2例因脑疝死亡,1例患者好转出院后2周因硬膜下出血脑疝死亡。结论静脉系统出血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可能会因病灶的扩大而加重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治疗除加强脱水降颅压和其他生命支持外,继续坚持溶栓或抗凝治疗是唯一的出路。
高冉薛素芳刘秀珍张运周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脑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窦血栓形成出血性梗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