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浩

作品数:54 被引量:133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1篇血吸虫
  • 51篇吸虫
  • 49篇血吸虫病
  • 49篇吸虫病
  • 49篇虫病
  • 17篇钉螺
  • 11篇疫情
  • 5篇血吸虫病传播
  • 5篇疫情分析
  • 5篇风险评估
  • 5篇感染性
  • 5篇传播阻断
  • 4篇哨鼠
  • 4篇晚期血吸虫
  • 4篇晚期血吸虫病
  • 4篇健康
  • 4篇健康教育
  • 3篇血防
  • 3篇血吸虫病流行
  • 3篇血吸虫病流行...

机构

  • 54篇武汉市疾病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东西湖...

作者

  • 54篇王浩
  • 50篇罗华堂
  • 44篇徐明星
  • 35篇李洋
  • 16篇周水茂
  • 15篇周业华
  • 9篇程忠跃
  • 7篇李群英
  • 5篇杨燕
  • 5篇刘聪
  • 5篇胡来林
  • 3篇黄四喜
  • 2篇姚群
  • 1篇万伦
  • 1篇李翔
  • 1篇单晓伟
  • 1篇李博
  • 1篇陈艳艳
  • 1篇周晓蓉
  • 1篇涂珍

传媒

  • 10篇热带病与寄生...
  • 9篇公共卫生与预...
  • 7篇医学动物防制
  • 7篇中国血吸虫病...
  • 6篇中国热带医学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健康教育
  • 2篇中国社会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6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8篇2019
  • 9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2004—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4—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人、畜血吸虫病和钉螺调查等相关资料,采用Jio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血吸虫病疫情时间序列趋势变化,以及人、畜病情与螺情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4—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年均变化率为11.91%[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11.91%,P<0.05],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其中2004—2007年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95.20%,P<0.05],2007—2017年(APC=-34.52%,P<0.05)和2017—2022年(APC=–1.12%,P>0.05)均呈下降趋势。2004—2022年耕牛阳性率年均变化率为24.59%(AAPC=-24.59%,P<0.05),变化趋势有3个阶段,其中2004—2011年(APC=-29.23%,P<0.05)和2011—2014年(APC=-61.58%,P<0.05)呈下降趋势,2014—2022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2.66%,P>0.05)。2004—2022年武汉市实有钉螺面积年均变化率为2.47%(AAPC=-2.47%,P<0.05),其中2004—2013年和2013—2022年均呈现下降趋势(APC=-0.80%、-4.11%,均P<0.05)。2004—2022年武汉市活螺平均密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APC=AAPC=-11.76%,P<0.05)。2004—2022年武汉市钉螺感染率年均下降18.62%(AAPC=-18.62%,P<0.05),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其中2004—2011年和2011—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APC=-14.97%、-60.73%,均P<0.05),2014—2022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2.93%,P>0.05)。2013—2022年武汉市无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和家畜,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22年,武汉市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与实有钉螺面积(r=0.67,P<0.01)、钉螺感染率均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耕牛阳性率与实有钉螺面积(r=0.60,P<0.01)、活螺平均密度(r=0.95,P<0.01)、钉螺感染率(r=0.60,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实有钉螺面积与钉螺感染率(r=0.67,P<0.01)也呈正相关。结论 2004—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且人、畜病情与
熊月琳王浩李洋左玉婷张佳京王帅刘聪罗华堂
关键词:血吸虫病
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2008-2017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2008-2017年血吸虫病疫情,为血吸虫病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2008-2017年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逐年比较流行村、人畜感染情况和钉螺情况的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现有6个流行村,2008年三类流行村2个、四类流行村4个,2017年6个流行村全部为五类流行村;耕牛感染率从0. 64%降为0. 00%,已成为无耕牛区,人群感染率从0. 36%降为0. 00%,人畜感染基本得到控制; 2017年实有钉螺面积下降为2008年的13. 15%。结论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2008-2017年血吸虫病疫情基本控制,仍需保持血吸虫病防治,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防止疫情反弹。
张佳京王浩李洋左玉婷罗华堂徐明星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传染源
中文数据库中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对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国内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现状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为国内相关学者及机构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为数据源,检索1995-2018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研究的科技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 V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995-2018年间3大中文数据库共收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相关文献556篇,发文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学者胡广汉、张世清、张矩为前3位高产作者;较为明显的合作机构集中在安徽省、江西省和湖北省,但跨地区机构合作较少见;出现频率≥10且中心度大于0的关键词共20个,"血防"、"血防知识"等为研究重点所在。结论国内相关学者和机构对血吸虫病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有所下降,且领域内的科研合作关系总体上较为松散,缺少跨地区、跨机构的合作。有关学者和机构应重视血防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区域性和机构间的合作,全面推进血防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
熊月琳徐明星张佳京左玉婷李洋王浩
关键词: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文献计量学中文数据库
长江江滩武汉段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调查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了解长江江滩武汉段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状况。方法选择长江江滩武汉江岸段,通过捕鼠夹捕获江滩野鼠,解剖肝脏肉眼观察肝脏病变和肝组织压片显微镜镜检虫卵。结果调查点依自然条件分6个片区,每个调查片区分别放置60个捕鼠夹,共360个,回收360个鼠夹,共捕获31只野鼠,平均鼠密度为8.61%,1只鼠检出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为3.23%。31只野鼠中黑线姬鼠24只,褐家鼠3只,鼩鼱4只,感染率分别为0、33.3%和0。结论长江江滩武汉段鼠体有肝毛细线虫感染,为肝毛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周水茂王浩罗华堂徐明星周业华田俊华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鼠类
血吸虫病患者数推算两种方法结果比较探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得到较为准确的武汉市血吸虫病患者推算数。方法以"历史累计新发病人数"为容量变量,采取分层整群结合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抽样,从武汉市265个血吸虫病4类村,抽取46个样本村,加上全部3类村(44个),总计90个血吸虫病患者数推算抽样村(简称市抽样村);湖北省按地区分层抽样,分配武汉市22个血吸虫病患者数推算抽样村(简称省抽样村),对以上抽样村开展人群查病,血检阳性者进行粪检,计算各区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推算数,汇总得到武汉市血吸虫病患者推算总数,比较两种方法推算患者数的差异。结果市抽样村和省抽样村推算武汉市血吸虫病患者数分别为2 811人(其中3类村464人,4类村1 994人)和2 344人(其中3类村482人,4类村1 509人),两类样本推算3类村和4类村患者数,其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8,P=0.000)。结论以"历史累计新发病数"指导PPS抽样,可以使抽样检出患者的效率提高,得到的血吸虫病患者数推算结果较为准确,其对血吸虫病低流行区人群查病工作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浩李群英罗华堂程忠跃徐明星
关键词:血吸虫病
2005-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趋势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分析2005-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方法对2005-2014年武汉市13个疫区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描述血吸虫病疫情和流行趋势。结果 2014年血吸虫推算病人数为1 514人,较2005年(12 769人)下降88.14%;急感人数自2008年后保持为0;人群感染率为0.12%,较2005年(2.96%)下降95.95%;耕牛存栏数1.7万头,较2005年(4.33万头)减少60.74%;耕牛感染率为0.01%,较2005年(1.68%)下降99.40%;实有钉螺面积12 791.33万平方米,比2005年减少760.8万平方米。结论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几年下降幅度偏缓,呈现"平台期"。
王浩李洋罗华堂徐明星程忠跃周业华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
2018年武汉市血吸虫病消除达标考核地区疫情评估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对武汉市3个区的10个街(场)进行血吸虫病消除达标考核与疫情评估。方法按照《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15976-2015)》,对武汉市3个传播阻断区的10个街(场)开展人群、家畜、螺情、档案资料考核以及现场钉螺调查。结果10个考核街2013~2017年5年内血检51226人,血检阳性117人次,2013~2017年血阳率分别为0.183%、0.155%、0.543%、0.117%、0.149%,共粪检117人次,粪检阳性0例。5年血检阳性的49例病人经流调发现均为历史遗留病人;5年累计存栏家畜21294头,全部粪检未发现感染性家畜;2013~2017年未发现阳性螺,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54、0.031、0.005、0.007、0.005只/0.11m^2;现场抽样考核17个流行村,历史累计有螺面积3739.43hm^2,现有钉螺面积138.53hm^2,查螺5300框,捕获钉螺38只,活螺0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达到传播阻断后,3个区的10个街至少连续10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与感染性钉螺。结论2018年武汉市东西湖、新洲、江岸3区的10个街已达血吸虫病消除标准,为下一步全区达标提供了充分依据,当前疫情处于流行历史最低水平,应继续落实监测巩固措施,严防反弹风险。
左玉婷徐明星王浩周业华李洋张佳京罗华堂
关键词:血吸虫病
2013-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分析武汉市2013-2017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趋势,为科学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市12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28个监测点人群、家畜查治病和钉螺、野粪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7年本地居民累计血检76 824人,阳性1 470人,1 462名粪检,粪检阳性33人,各年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 13%、0. 05%、0. 03%、0%、0%;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 77%、1. 72%、2. 39%、2. 23%和1. 48%,下降16%; 2015年5例粪阳病人全部为垸内型,2016年、2017年血阳率垸内亚型大于垸外(χ~2=88. 69,P <0. 001),2013-2015年粪阳与2016-2017年血阳人群年龄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职业主要集中于农民和渔船民。连续5年未发现阳性家畜。全市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活螺平均密度由0. 048降至0. 032只/框,垸外洲滩亚型由0. 21逐年降至0. 018只/框,垸内亚型呈波浪状起伏; 2015-2017年垸内有螺框出现率高于垸外(χ~2=200. 61,P <0. 001)。未发现阳性野粪。结论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平稳下降,人、畜、螺疫情处于低流行状态,今后应继续筑牢防控监测体系,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管控力度。
左玉婷徐明星周水茂王浩李洋张佳京罗华堂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
血吸虫病防控中信息化查螺技术应用及数据交互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应用奥维地图手机App开展信息化查螺,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GE)中展示,并将数据导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进行分析,建立一套实用、高效的钉螺空间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历年螺情监测数据建立的螺情数据库资料在GE上绘制螺点矢量图,并在此基础上,在GIS中制作螺点电子地图。应用奥维地图对11个现有螺点和5个复发螺点开展信息化查螺,将空间螺情资料导入GIS进行分析。结果现场应用发现该软件可以精确定位,能够记录查螺框坐标,且具有导航功能和电子围栏功能,可以满足信息化查螺的各项需求并很好地辅助查、灭螺工作。信息化查螺数据导入GIS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呈现查螺框点的位置和有螺框点的位置;活螺数量的核密度分析可以反映钉螺在空间上的聚集情况;对于面积较大的垸外螺点进行插值分析可以根据现有查螺框点螺情数据补充查螺框点以外的螺情数据。结论应用奥维地图进行信息化查螺能够提高信息化查螺效率,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GE数据和GIS数据的交互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化查螺的空间数据,为今后的查灭螺等血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李洋宋秀兰王浩张佳京左玉婷熊月琳付克利罗华堂周业华徐明星
关键词:钉螺信息化谷歌地球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推进阶段的实施效果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分析1999—2015年我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变化,评估其在血吸虫传播控制推进过程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收集1999—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应用中断时间序列(interrupted time series,ITS)方法分析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的人群血检阳性率、人群粪检阳性率、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数、存栏耕牛数、耕牛感染率变化。结果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2005年急感病例数(β2=-937.433,P<0.001)和耕牛感染率(β2=-1.606,P=0.012)立即下降;策略实施后人群血检阳性率(β3=-1.164,P<0.001)、粪检阳性率(β3=-1.157,P<0.001)、急感病例数(β3=-143.939,P<0.001)、耕牛感染率(β3=-0.513,P=0.001)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血吸虫病防控具有长期效果。结论 2006—2015年,我国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急感病例数、耕牛感染率呈现降低趋势,说明在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推进阶段,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具有显著效果。
王帅王浩刘聪罗华堂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