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 作品数:40 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去泛素化酶MINDY1是肝癌细胞干性维持因子和肝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2023年
- 目的探索维持肝癌干细胞干性的关键去泛素化酶,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CRISPR Screen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的去泛素化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使用成球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干性;裸鼠皮下荷瘤实验检测肿瘤生长情况;生物信息学及临床样本检测目标基因的临床意义。结果MINDY1在肝癌干细胞中高表达,敲除MINDY1后干性标志物表达下调、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显著降低,且抑制了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Wnt信号通路有关。MINDY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其高表达是一个肝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去泛素化酶MINDY1促进肝癌细胞干性,是一个肝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 夏搏林刘科伟黄红霞沈美美王斌高建
- 关键词:肝癌干细胞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受损肝L02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旁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q)促受损肝L02细胞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MSCs与D-氨基半乳糖(D-GalN)损伤L02肝细胞的非接触式共培养模型,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BM-MSCs对D—GaIN损伤组L02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IG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主要来源细胞,Westemblot检测损伤L02细胞的IGF-1受体(IGF-1R)表达水平及外源性和BM-MSCs源性IGF-1对D-GaIN损伤L02细胞增殖的影响。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f检验,两组以上数据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共培养条件下的BM—MSCs能非接触依赖性地促进D-GaIN损伤组L02细胞增殖,其在24、48、72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60±0.09、0.82±0.05、0.90±0.06,明显高于D-GalN损伤组在相应时间点的0.36±0.08、0.52±0.06、0.68土0.06(t值分别为2.493、3.116、2.285,尸值均〈0.05)。经D—GalN损伤组L02细胞分泌上清液处理48h的BM-MSCs的IGF一1分泌量为(156±24)ng/ml,与D-GalN损伤组L02细胞共培养48h的BM—MSCIGF-1分泌量为(185±36)ng/ml,均较正常BM—MSCs分泌量(19±9)ng/ml明显上升(t值分别为5.345和4.473,P值均〈0.01)。外源性rh-IGF-1能明显促进L02细胞增殖,且在160ng/ml时达到最大效应,处理D—GaIN损伤L02细胞96h的吸光度值为1.70±0.09,明显高于rh_IGF-1浓度0ng/ml组的0.79±0.09(f=9.460,P〈0.05)。BM-MSCs与D-GalN损伤L02细胞共培养组在加入IGF-1R单克隆抗体处理前后,24、48、72h时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80±0.11比1.30士0.16、1.70±0.12比1.30±0.10、1.69±0.11比1.25±0.12,IGF-1R单克隆抗体处理后的L02细胞增殖明显被抑制(t值分别为2.909、2.328、2.560,P值均〈0.05)。结论BM-MSCs源性IGF-1通过结合损伤L02细胞的IGF-1R,在BM-MSCs的旁分泌促受损肝L0
- 冯吉熊吉熊全陈潇迪王斌陈东风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细胞增殖L02细胞
- 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中Sec61α的表达及可能作用机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中Sec61α的表达及可能机制。方法用软脂酸与油酸混合物诱导L02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细胞体外模型,按0、2、4、8、12 h及16 h收获细胞;随后应用Sec61抑制剂EeyarestatinⅠ处理肝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脂肪变性组、DMSO组及抑制剂组,通过油红O染色、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ec61α、GRP78、GRP94、及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软脂酸与油酸混合物成功诱导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与对照细胞相比,脂肪变肝细胞Sec61αmRNA相对表达量在脂肪变早期下降(2、4 h,P>0.05),晚期升高(8、12 h,P<0.05);GRP78在8 h开始升高,16 h达峰(P<0.01)。Sec61α与GRP78的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表达在时间梯度上变化一致。EeyarestatinⅠ处理显著减轻肝细胞脂肪变程度;与脂肪变性组相比,抑制剂组肝细胞Sec61α、GRP78明显降低(P<0.01),GRP94、Bcl-2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 Sec61α可能通过调节肝细胞内质网应激,参与肝细胞脂肪变的形成。
- 王军黄殿静赖姝婕熊吉魏艳玲李青李砚陈潇迪王斌陈东风
- 关键词:脂肪变性内质网应激GRP78GRP94BCL-2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 目的 通过研究住院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代谢特征及肝癌发生等,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related liver cirrhosis,NASH-LC)及...
- 熊吉王军黄娟孙文静魏艳玲王斌兰春慧陈东风
- 脂肪性肝病如何诊断被引量:1
- 2013年
- 脂肪性肝病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前者与过量乙醇摄人有关,后者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 王斌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
- LSD1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是一种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性单胺氧化酶,可以特异性地催化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的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me1、H3K4me2)及第9位赖氨酸(H3K9me1、H3K9me2)去甲基化,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近年来功能研究发现LSD1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胚胎分化、异染色质的形成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现对LSD1的结构、作用方式以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 于妍妍王斌陈东风
- 关键词:组蛋白修饰肿瘤
- 化疗药物所致肝损伤1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分析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降低DILI发病率,减少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8例化疗药物所致DIL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化疗药物种类,出现DILI的时间、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128例,男性46例(30.51%),女性82例(69.49%),其中最小年龄24.0岁,最大82.0岁,平均(53.2±5.4)岁。使用化疗药物到发生肝损伤时间从2.0~30.0 d,平均(16.3±2.4)d。引起DILI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杉醇、铂类、环磷酰胺、阿霉素等,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及程度。本组患者中DILI的程度:1级(轻度肝损伤)74例(57.81%),2级(中度肝损伤)44例(34.38%),3级(重度肝损伤)8例(6.25%),4级(肝衰竭)1例(0.78%),5级(死亡)1例(0.78%)。治疗方式根据2007年版《急性药物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1级肝损伤患者继续使用化疗药物,同时应用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2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3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丁二磺腺苷蛋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激素及血浆置换。4级、5级除患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适时给予激素及血浆置换。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愈117例(91.40%),死亡1例(0.78%),慢性化发展为肝硬化2例(1.50%),放弃治疗8例(6.25%)。结论化疗药物所致DILI并不少见,接受化疗的患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DILI并积极有效处理,绝大多数化疗所致DILI可治愈且预后良好。
- 金明贵刘凯军文良志王斌孙文静崔红莉陈东风颜綦先
- 关键词:化疗药物药物性肝损伤
- 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被引量:4
- 2018年
- 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是指源于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消化道出血,如早期未能及时诊治,可能导致致死性的消化道大出血甚至肠坏死等。此类疾病可隐匿起病,发病时常以腹痛、便血为突出临床表现,但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可确诊,临床上极易漏诊、误诊。因此,重视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作一概述。
- 尹昕茹文良志王斌陈东风
- 关键词:胃肠出血肠系膜缺血血管畸形血管造影术
- ZCWCC1蛋白在L02肝细胞脂肪变性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ZCWCC1蛋白在人L02肝细胞脂肪变性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培养中加用500μmol/L的油酸处理L02肝细胞,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体外模型,采用油红染色评价脂质蓄积程度,采用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ZCWCC1蛋白在L02肝细胞脂肪变性时的表达改变,以Western blot对其进行半定量评价,并使用赖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乙基马来酰亚胺(N-Ethylmaleimide,NEM)及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ZCWCC1蛋白表达变化的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油红染色及细胞甘油三酯含量测定证明L02肝细胞脂肪变性体外模型成功建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ZCWCC1蛋白主要定位在胞核内,其荧光信号随油酸诱导时间延长而减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ZCWCC1表达水平也随油酸诱导时间延长(0、3、6、12、24、48 h)而降低[(56 283±303)、(56 753±539)、(55 561±996)、(56 257±326)、(48 339±712)、(43 022±2 198),P<0.01]。NEM处理可使ZCWCC1降解增加,MG132处理可逆转ZCWCC1在L02肝细胞脂肪变性中的下降趋势。结论 ZCWCC1蛋白在L02肝细胞的脂肪变性过程中表达下降,可能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有关。
- 王涛雷增杰王斌李青王春华熊吉赖姝婕刘琴陈东风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变性L02肝细胞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 Norrin对胃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刘磊王斌李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