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平
- 作品数:27 被引量:13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1
- 1992年
-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育株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度。混合选择降低了可育株群体中大多数性状的株间差异。不同选择方案下各群体所有性状的现实遗传进度都小于预期遗传进度。
- 杨竹平吴兆苏
- 关键词:小麦轮回选择
- 粳稻幼胚转化系统的建立及除草剂抗性植株的获得被引量:7
- 1998年
- 比较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出的花培15、秋丰、香粳834三个品种幼胚在光照和黑暗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发现在同一培养条件下,不同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差异显著。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同一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差异不明显。但光照可显著提高幼胚的愈伤组织质量。将来自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8~20d诱导的花培15幼胚愈伤组织置于添加不同激素的分化培养基上,发现光照条件下诱导的幼胚愈伤组织,更易分化,其分化频率显著高于黑暗条件下诱导的愈伤组织。添加6-BA2mg/L、NAA0.5mg/L、KT0.5mg/L的MS培养基最适合花培15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经多次继代的花培15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显著低于初培养8~20d的愈伤组织。用基因枪法将含Act15’端调控的bar基因导入花培15、94-J-21、94-J-09、94-J-18、94-J-24等5个品种(系)预培养3d的幼胚。转化的幼胚在含PPT(Glufosinateammonium)4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组织经2~3次继代后,转移至添加PPT4mg/L分化培养基M3上分化再生。在转化的5个品种中,仅获得花培15的抗性再生植株。
- 邓晓梅杨竹平
- 关键词:幼胚基因枪转化粳稻除草剂抗性
- 小麦互交群体中农艺性状的遗传与选择被引量:1
- 1991年
- 为提高轮回选择改良小麦互交群体农艺性状的效率,本试验研究了源于互交群体的139个小麦株系的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关。通过分析,提出相关信息,为有效地选择小麦互交群体中的可育株和不育株提供了参考依据。
- 杨竹平吴兆苏林一波
- 关键词:小麦农艺性状
- 轮回选择改良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的效应
- 杨竹平
-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17
- 1990年
- 10个长江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在1984~198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1986~1988年两个小麦生长季,9个同一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南京进行3重复的复裂区试验,3种施氮水平为主区,3个播种期为副区,9个品种为亚副区。测定各小区的籽粒产量和产量因素。这些参试小麦品种中,在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品种产量能力较高、稳定性较好,而且有广泛适应性,其中,扬麦5号的适应性更好于其他品种。结果说明,进一步的产量育种目标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结合较快的灌浆速度,也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并结合稳定的粒重,降低株高并结合适当的成熟期。
- 俞世蓉吴兆苏夏中华杨竹平
- 关键词:小麦适应性稳定性
- 三种方法在测定小麦品种间遗传距离中的应用被引量:1
- 1994年
- 本试验选用7个小麦品种的半双列杂交结果分析品种间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聚类谱系图和参数(μC+μF)-(μD十μE),比较这三种方法以探讨应用Dudley方法在测定品种间遗传距离和预测杂种优势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依据Dudley方法得出的参数(μC+μF)-(μD+μE)估测品种间遗传距离的结果,与配合力分析和聚类分析所获得的结果高度相吻合,应用Dudley方法测定品种间遗传距离和预测杂种优势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可行的。
- 陆效武杨竹平刘保申林一波
- 关键词:小麦双列杂交聚类分析
- 粳稻染色体组基因文库的构建及DNA探针的筛选被引量:1
- 1992年
- 用液氮研磨粉碎、苯酚氯仿提取纯化的方法,获得了来自粳稻品种“寒丰”的总DNA,经Pst 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低熔点琼脂糖电泳分离,提取1-2kb大小的水稻DNA片段,然后在T_4连结酶的作用下,随机将其克隆到pUC_(19)质粒中,在含有X-Gal的固体培养基上,选择到515个携有水稻DNA片段的重组克隆(图1)。
- 沈革志陈利明蒋君达杨竹平康尧范惠琴韩佩来叶承道褚启人
- 关键词:粳稻染色体基因文库DNA探针
- 小麦野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展望
- 1989年
- 半矮杆高产小麦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的推广,替代了变异类型丰富的小麦地方品种,加速了小麦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小麦群体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通过现有小麦栽培品种间的杂交,已远不能满足小麦育种目标的日趋多样化和高标准的需求,迫切需要从小麦的近缘物种中导入各种优良基因,丰富小麦群体的遗传基础。
- 杨竹平
- 关键词:小麦野生种质
- 8个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分析被引量:4
- 1994年
- 通过双列杂交F1、F2小穗育性的表现,研究了8个水稻广亲和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品种CPSLO17、02428、培C311、轮回422、培矮64、Arotamaro间相互杂交F1小穗育性正常,F2无明显分离,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02428、轮回422、Arotamaro、培G311、培矮64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控制。培C311、轮回422、培矮64与Aus373、红壳老鼠牙杂交,F1出现半不育现象,F2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半不育株的分离比符合7:2分离比,推测Aus373、红壳老鼠牙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位点不等位的基因控制,表现为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征。CPSLO17、02428、Arotamaro与Aus373、红壳老鼠牙间杂交,F1育性正常,F2有少数半不育株。推测这些组合中,配子的育性由孢子体基因型控制。杂种育性除受主基因控制外,微效基因也参与作用。
- 杨竹平褚启人
- 关键词:水稻等位关系
- 植物抗真菌和细菌病害基因工程育种策略被引量:19
- 1999年
- 人类在与植物的真菌和细菌病害斗争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抗病育种。但由于抗病基因往往与表达劣质农艺性状的基因连锁,要培养一个优良的抗病性品种用常规的方法需要很长的时间。随着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日益成熟,科学家能有的放矢地将目的基因转入需要改造的生物。建立在分子生物技术基础上的基因工程方法为抗病育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吸引了大批科学家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科学家可以将与抗病基因有关的外源目的基因导入植物,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近年来,在植物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植物抗真菌和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策略。
- 崔星明吴畏杨竹平
- 关键词:抗病基因工程真菌病害细菌病害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