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永强

作品数:24 被引量:19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历史地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石器
  • 3篇淀粉
  • 3篇淀粉粒
  • 3篇新石器
  • 3篇新石器时代
  • 3篇仰韶文化
  • 3篇遗址
  • 3篇植硅体
  • 3篇石器时代
  • 2篇遗存
  • 2篇酿酒
  • 2篇文化
  • 2篇西坡遗址
  • 2篇墓志
  • 2篇考古
  • 2篇二里头
  • 2篇二里头文化
  • 1篇稻米
  • 1篇地层堆积
  • 1篇电厂

机构

  • 17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斯坦福大学
  • 3篇洛阳市文物工...
  • 2篇河南省文物考...

作者

  • 19篇李永强
  • 8篇陈星灿
  • 6篇刘莉
  • 2篇魏兴涛
  • 2篇李胜利
  • 1篇魏鸣
  • 1篇杨军锋
  • 1篇谢新建
  • 1篇谢新建
  • 1篇黄卫东
  • 1篇杰福
  • 1篇王明辉
  • 1篇杨洁实
  • 1篇陈良伟
  • 1篇石自社
  • 1篇潘付生
  • 1篇马萧林
  • 1篇王佳静

传媒

  • 6篇南方文物
  • 5篇中原文物
  • 4篇考古
  • 2篇文物
  • 1篇考古学报
  • 1篇华夏考古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西址2004年发掘简报被引量:13
2010年
2004年,对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西址进行了发掘,共发现32个灰坑、2眼水井和1处白灰面残房基。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灰嘴遗址西址遗存主要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二、三期。灰嘴遗址西址与东址一样,曾经是二里头时代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以石铲加工为主的石器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陈星灿李永强刘莉谢礼晔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石器
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东周墓发掘简报
2004年
In 2002, the First Henan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carried out excavation on the Huizui site in Yanshi City, Henan Province, and discovered there an Eastern Zhou tomb. This is a rectangular earthen pit containing a wooden chamber and a coffin with an extended supine burial. Among the funeral objects, the pottery falls into the ding tripod, dou stemmed vessel, jar and dish; the earthen ware, into the animal-shaped three-legged yi ewer, basin, etc. The bronzes are obelisk-shaped objects,and the jades include discs and broken pieces. Besides, there occur some cowries. Judged by the features of its structure and grave goods, the tomb must belong to the Luoyang area group distinguished by its researchers and can be dated to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陈星灿李永强魏鸣杰福杨洁实杨军锋
关键词:东周遗址
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被引量:14
2010年
2006年对灰嘴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发掘情况显示,该遗址在仰韶文化时期生产石器的规模很小,原料多是采自附近浏涧河的河卵石,这与龙山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主要用采自嵩山的鲕状白云岩、以生产石铲为目的的专业石器加工业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后两者的社会形态可能发生了某种不同于仰韶时代的变化。
李永强陈星灿刘莉
关键词:仰韶文化遗存
洛阳地区早期火灶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洛阳地区早期火灶大致在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和流行,基本结构包括火门、灶膛、灶壁、灶顶、火眼,烟道等,其中二里头遗址还集中发现有支柱。火灶的建造技术,可能源于对当时陶窑建造技术的改造。火灶的发明,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延续了中心火塘在普通家宅逐渐消失的趋势,节省了资源,促进了炊煮工艺的精细化、复杂化。
李永强
关键词:火塘陶窑
轴承与环砥石争议再辨析被引量:1
2019年
"轴承说"与"环砥石说"基于不同的原理,其背后是对治玉技术背景的不同理解。但二者在器物形态和磨损痕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要准确区分,就必须找到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特征。通过两种基于不同认识进行的相关实验考古结果对比,对我们的辨析工作有所启示。具体分析目前发现的该类石器,环砥石说显得更有说服力。史前新石器时代目前尚未发现治玉技术中有确切可信的全圆周运动证据,历史时期记载的治玉机械,也应该是以半旋转运动简单机械为基础改进而成。
李永强
渑池丁村遗址仰韶文化的曲酒和谷芽酒被引量:6
2021年
本文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识别残留物中与发酵过程相关的多种微型植物和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九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100年)的分析,获得了古代酿酒技术的证据。丁村的仰韶人用尖底瓶制作谷物发酵酒,酿酒原料主要为黍、大米、薏苡、野生小麦族种子和栝楼根。他们采用了两种发酵技术,以酒曲或发芽谷物作为发酵剂。制作酒曲的主要菌种可能是红曲霉,同时也包括少量曲霉和毛霉,主要原料可能为大米。利用红曲霉和大米制曲酿酒可能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随着水稻栽培的传播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到达黄河流域。丁村距离著名的仰韶遗址仅10公里之遥,其酿酒方法可代表仰韶文化核心地区6000年前酿酒技术的发展状态。
刘莉李永强侯建星
关键词:仰韶文化酿酒发酵方法红曲霉
洛阳发现的王铎篆书墓志铭被引量:2
1999年
1998年9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新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配合新安电厂基建工程的考古工作中,发掘了一座明代末期夫妇合葬墓。墓内出土墓志两合,其一为男主人(徐玄初)墓志,另一合为徐玄初夫妇合葬墓志。合葬墓志青石质。志石呈方形,边长88、厚16厘米。志文凡29行,满行38字,共983字,楷书,由史宗相撰文、王泽弘书丹(图二)。
谢新建李永强
关键词:墓志铭文物保护文物工作篆书
洛阳龙门新村出土隋代墓志被引量:2
2009年
李永强潘付生牛秋英
关键词:隋代墓志出土考古墓室
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2023年
近几十年来,有关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发现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其发现区域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境内。随着各地考古发现材料的日渐丰富,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呈现出新一轮的热潮。尤其最近三十年来东北与华北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与华南地区既往发现和新发现交相辉映,引发了持续的讨论和争议,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由于考古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不同,对其中遗存的性质归属往往存在分歧。
李永强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学术背景考古发现遗存
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滤酒陶壶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河南郑州大河村、偃师灰嘴和渑池仰韶村出土了三件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带流陶壶,流口部均施有小孔,显然具有过滤功能。根据对灰嘴出土标本的淀粉粒和植硅体残留物分析,我们认为这件带流壶用于过滤米酒,包括黍和大米;酿造方法很可能是利用发芽的黍和稻谷进行糖化。壶底部的外壁有烟痕,说明该器用于温酒。这三件带流壶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滤酒壶,有时与制作精美的陶杯共存。这些新器形的突然出现可能是受到大汶口和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一种新的饮酒方式的出现,也是距今5000年前后跨地区文化交往加剧和社会等级化发展的结果。
刘莉王佳静陈星灿李永强
关键词:淀粉粒植硅体仰韶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