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昀英

作品数:75 被引量:394H指数:13
供职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军事

主题

  • 18篇暴雨
  • 12篇降水
  • 9篇中尺度
  • 9篇热带
  • 9篇暴雨过程
  • 9篇值模拟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台风
  • 7篇对流云
  • 7篇副热带
  • 7篇副热带高压
  • 6篇特大暴雨
  • 6篇大暴雨
  • 5篇云量
  • 5篇中尺度低压
  • 5篇台风暴雨
  • 5篇特大暴雨过程
  • 5篇热对流
  • 5篇降水成因
  • 5篇大暴雨过程

机构

  • 66篇解放军理工大...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中国科学技术...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空军气象学院
  • 3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桂林市气象局
  • 2篇三江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空军装备研究...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雅安市气象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3篇李昀英
  • 12篇孙国荣
  • 12篇高翠翠
  • 10篇宇如聪
  • 10篇周毅
  • 8篇卢志贤
  • 6篇傅云飞
  • 5篇严仕尧
  • 4篇叶成志
  • 4篇赵磊刚
  • 3篇孙莹
  • 3篇王学忠
  • 3篇陶恒锐
  • 3篇胡邦辉
  • 3篇郑伦伟
  • 2篇王知田
  • 2篇隋兴斌
  • 2篇戴彩悌
  • 2篇黄坚
  • 2篇齐琳琳

传媒

  • 6篇暴雨灾害
  • 5篇气象科学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大气科学
  • 4篇气象学报
  • 3篇气象与减灾研...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沙漠与绿洲气...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第八次全国动...
  • 2篇第34届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数据采集与处...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测绘科技动态
  • 1篇广东气象
  • 1篇热带海洋
  • 1篇2007年中...

年份

  • 3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6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etCDF格式数据无损压缩被引量:5
2010年
针对相邻时次要素数据的相关性,提出了对相邻时次要素数据进行减运算,使数据高位尽可能地出现00值或FF值,进而应用WinRAR工具,实现无损压缩的新方案。实验结果证实,这种压缩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压缩比,实现气象要素数据无损压缩、减少数据存储量的目的。
顾洪李昀英
关键词:数据压缩数据运算压缩比
有限区域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法实验与比较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以一个有限区域六层斜压原始方程模式为基础,实现了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并做了24小时积分预报实验,将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和平衡初值及实测风初值方案积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对初始场修改较小,初值化后风压场配置合理;积分初期能迅速抑制重力波高频振荡,使模式计算稳定;24小时形势预报较实测风初值预报结果好得多,高层形势预报比平衡初值结果有改进;降水落区远比另外两种方案好。
李昀英吕美仲
关键词:重力波初值化非线性
华北产生雷暴大风的动力热力综合指标分析及应用被引量:40
2013年
应用MICAPS重要天气报告数据,筛选出2005—2010年夏季华北地区26次典型雷暴大风过程。选取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大气可降水量、大风指数、中低层垂直速度、垂直螺旋度、垂直能量螺旋度等7个动力或热力指标,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计算和统计了槽前型和西北气流型雷暴大风发生时的指标阈值。基于统计结果,进一步设计了指标叠套技术,将其应用于2011年6月华北地区两次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潜势预报中。结果表明,雷暴大风实际发生区域与指标叠套区域一致性较好,验证了该方法对华北雷暴大风预报的有效性。
严仕尧李昀英齐琳琳安洁刘君
关键词:潜势预报
青藏高原下游云类特征统计分析
为了解青藏高原下游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80-1999每日4次单站地面观测资料集中选取成都、恩施、武汉、南京4站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计算了总云中低云量的气候特征,通过二分法计算等熵凝结高度并比较了等熵...
王学忠李昀英胡邦辉戴彩悌吕梅
关键词:强对流云统计分析青藏高原
2008.06.12广西特大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机制分析
隋兴斌李昀英
不同分辨率BCC_AGCM模式对东亚区域垂直云量的模拟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分析了BCC_AGCM2.1(Beijing Climate Center_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2.1)和BCC_AGCM2.2模拟的云在东亚的垂直分布特点,并探讨了误差来源。两个模式大体上模拟出了总云量的分布形势,较好地模拟出了垂直方向上云量大值带随地形的变化特点,但模拟的总云量偏少。AGCM2.2模拟的云量整体上小于AGCM2.1,除复杂地形外AGCM2.2没有体现出高分辨率的优势。模式对中国东部环流场的模拟效果差导致模拟的云量偏少,尤其是AGCM2.2。模拟的对流层高层相对湿度明显偏大导致高层云量偏大。模式在近海面模拟的相对湿度偏小,四川盆地及周围地区冷季模拟的水汽含量偏少,因而模拟的云量偏少。模式云量对相对湿度的响应能力较好,模拟出了云量对垂直速度和稳定度的响应,但地区差异不明显。模式的云参数化方案中云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系数需要调整,应更利于云的生成。
孙国荣李昀英寇雄伟方乐锌高翠翠
一次台风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利用AREM模式,对2004年“艾利”台风在福建省登陆所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采用空间带通滤波技术,对模拟结果进行尺度分离,并推导出一个包含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涡度方程;对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
赵磊刚周毅李昀英郑伦伟黄坚
关键词:台风暴雨带通滤波相互作用
文献传递
广西特大暴雨过程中两类中尺度系统的模式预报能力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针对2008年6月12日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利用华南野外试验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采用Barnes滤波方法,分离了其中的中尺度系统。对比雷达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发现在不同的降水阶段,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类型不同。暖湿气流中的中尺度涡旋造成了对流降水,冷暖空气交汇带上的中尺度涡旋增强了层积混合降水。通过滤波前后包含不同尺度信息的初值进行模式积分,发现基流稳定的暖湿气流中的弱扰动,不能通过模式积分过程产生,基流变化较大的冷暖空气交汇带上的中尺度扰动,可以通过模式积分产生,AREM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中尺度系统具有不同的预报能力。
李昀英曹芳孙莹
关键词:中尺度气象学暴雨数值模拟中尺度涡
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Cloud Sat-CALIPSO卫星资料,对中国东部及其周边海域(20°—35°N,103°—137°E)夏季(7—8月)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云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以及粒子数浓度等微物理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上述微物理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路径可以达到1 000 g/m^2,海上液态水路径逐渐减小到600 g/m^2左右,在海洋上深对流云的冰水路径约为1 600 g/m^2,而在中国东部冰水路径大约为1 200 g/m^2;夏季深对流云的液态水含量在47—104 mg/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分布高度在5 km左右达到极大值,冰水含量的分布概率单调递减,在7—11 km高度的值大于200 mg/cm^3;液态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8—13μm的分布概率最大,其有效半径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冰粒子有效半径在108μm处分布概率达到最大,最大值出现在5.8 km高度处且值为108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55—65个/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数浓度极大值出现的高度最大值为4.6 km,冰粒子数浓度小于297个/L,在5 km高度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到12.3 km高度处达到最大。
卢志贤李昀英
关键词:CLOUDSAT云水含量
一次热对流降水成因的分析和模拟被引量:23
2008年
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国大陆地区常发生热对流降水。文中首先利用TRMM卫星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地表温度观测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了热对流降水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利用区域平均的水汽方程诊断了地表蒸发、水汽平流和水汽通量辐合项的贡献,分析了降水的水汽来源;进一步利用AREM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设计了4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陆气感热、潜热通量对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白天强烈的非均匀地表感热加热可导致低层热空气块突破环境下沉气流而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辐合运动。低层空气的辐合上升既可引起水汽的汇聚,又可把低层的水汽输送到高层。同时非均匀陆面特征造成的非均匀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共同作用增强了大气的位势不稳定度,触发了对流,但感热通量对热对流降水的贡献比潜热通量略大。热对流降水的水汽除部分来自地表蒸发外,另一部分来自低层的水平通量辐合。定量计算表明二者对大气可降水量的贡献基本相当,而平流水汽的贡献很小。
李昀英宇如聪傅云飞叶成志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热对流触发机制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