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作品数:22 被引量:42 H指数:4 供职机构: 江苏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金属学及工艺 更多>>
林可霉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IL-17、IL-6及IFN-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林可霉素对模型鼠脾细胞培养的上清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6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影响。方法以鸡Ⅱ型胶原(CCⅡ)和完全弗氏佐剂免疫DBA/1小鼠,建立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CIA动物模型组和林可霉素CIA动物模型组,每组各6只。收集脾细胞培养的上清液,采用ELISA测定IL-17、IL-6及IFN-γ含量。结果林可霉素CIA动物模型组的IL-17、IL-6及IFN-γ含量均明显低于CIA动物模型组[(21.1±6.9)pg/ml vs.(33.4±10.79)pg/ml,(15.1±2.0)pg/ml vs.(22.5±5.8)pg/ml及(43.6±4.4)pg/ml vs.(59.3±16.1)pg/ml](P<0.05)。结论林可霉素能够抑制CCⅡ诱导小鼠关节炎的免疫反应。 张慧 焦志军 邹晓月 蒋茜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林可霉素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sPD-L1、sB7-H3、sB7-H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sPD-L1)、可溶性B7同源体3(sB7-H3)、可溶性B7同源体4(sB7-H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组血清sPD-L1、sB7-H3、sB7-H4表达水平,并与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与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sB7-H3表达水平为(9.128±0.509)ng/mL,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sB7-H3表达水平分别为(7.029±0.293)、(6.701±0.37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sB7-H3曲线下面积为0.6805(95%CI:0.5848~0.7761),P=0.0010。与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sB7-H3表达水平显著增高。sB7-H4水平则与患者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372、0.0078);与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sB7-H4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B7-H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结直肠癌疾病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血清sB7-H3与sB7-H4水平与患者的TNM分期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进展与预后判断的潜在分子标志。 周娟 黄莉莉 芮棵 张慧关键词:结直肠癌 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HBsAg表达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恶性淋巴瘤组)及与其一般资料匹配的6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161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及HCV抗体阳性率。结果恶性淋巴瘤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癌组和对照组(P均<0.01),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三组HCV抗体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恶性淋巴瘤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且B细胞来源的NHL(B-NHL)患者显著高于T细胞来源的NHL(T-NHL)患者,P均<0.01。结论 B细胞性NHL患者HBV感染率明显增高,提示HBV持续感染可能在NHL尤其是B细胞性NH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蒋茜 张慧 焦志军关键词: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Salbutamol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β2受体激动剂salbutamol对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和成熟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β2受体激动剂salbutamol对未成熟DC的调节作用研究:无菌取SD大鼠的骨髓细胞,将细胞分组:salbutamol... 黄莉莉 张慧 邵启祥文献传递 建立ERIC-PCR技术快速分析不同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建立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引物PCR技术(ERIC-PCR技术)用于分析亚胺培南耐药和亚胺培南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为判断医院内感染发生提供一种简便的新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3-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痰液中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80株,其中包含50株亚胺培南耐药菌株,30株亚胺培南敏感菌株。使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菌株ERIC序列,Quantity One软件分析不同耐药性菌株电泳条带以判断菌株同源性。结果 5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可分为6种基因型,其中最多的一种基因型有24株;3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可分为20种基因型,其中最多的一种基因型仅有3株。结论该院ICU来源的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型较少,提示该菌株可能发生了医院内感染。ERIC-PCR技术简单、方便,可以快速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适合于在各级医院中推广。 陈浩宁 王茹冰 史厚珍 狄逸凡 熊御云 夏琳 朱丽华 张慧 Dinsh Kumar K 吴亮 阴晴 陈盛霞 许化溪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同源性分析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和白介素-17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0例RA患者血清,以8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抗CCP抗体,IL-17含量,特种蛋白仪检测RF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患者活动期上述指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稳定期和健康对照组(P<0.01)。RA患者组三项指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RF诊断RA的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及IL-17,而抗CCP抗体对RA的特异性显著高于RF及IL-17。两两联合检测及三者联合检测敏感性较单独检测都有所减低,而特异性增高明显,三者联合检测,特异性达到100%。结论:动态监测抗CCP抗体、RF和IL-17有助于观察RA病情变化,提高RA诊断率。 张慧 毛朝明 蒋茜 仝佳 王胜军 邵启祥 许化溪 焦志军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白细胞介素-17 强力霉素对大鼠骨髓来源DC表型和功能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大鼠骨髓来源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取出SD大鼠骨髓细胞诱导不成熟DC,rrGM-CSF4ng/ml+rrIL-4 4ng/ml+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100 ng/ml,5... 张慧 黄莉莉 邵启祥关键词:DOX 树突状细胞 表型 文献传递 间质干细胞和肿瘤 被引量:3 2006年 朱伟 张慧 黄蓓 郭长青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 肿瘤 强力霉素调节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对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rat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cells,RBM-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SD大鼠骨髓细胞,经重组大鼠GM-CSF(recombinated rat GM-CSF,rrGM-CSF)4 ng/ml+重组大鼠IL-4(recombinated rat IL-4,rrIL-4)4 ng/ml+Dox 100 ng/ml,500 ng/ml和1 000ng/ml诱导8天,同时设立rrGM-CSF 4 ng/ml+rrIL-4 4 ng/ml为对照组。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ox对RBM-DCs形态学变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RBM-DCs表面标志的变化;最后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反应检测RBM-DCs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未发现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别;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不同剂量的Dox均可下调未成熟RBM-DCs表面CD11c,OX62,MHC-Ⅱ,CD86和CD80分子的表达;经Dox处理的RBM-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结论::Dox可能通过调节RBM-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来调节RBM-DCs的免疫功能。 张慧 史蓓蕾 俞黎娅 黄莉莉 宗扬勇 彭鑫 申卫红 邵启祥关键词:强力霉素 免疫调节 沙丁胺醇对大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调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重组大鼠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rat granulocyte monocytes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rGM-CSF)和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recombinant rat interleukin-4,rrIL-4)从SD大鼠骨髓细胞诱导获得幼稚DCs,然后采用LPS诱导成熟。在DCs中分别和联合加入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及其阻断剂丁氧胺,应用光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沙丁胺醇对DCs形态学改变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s表面标志的变化,最终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功能的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未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别;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沙丁胺醇上调大鼠DCs相对特异性标志OX62的表达,下调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但对髓系标志CD11c无明显影响;丁氧胺可下调CD11c,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但对OX6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沙丁胺醇与丁氧胺联合应用可明显下调CD80和CD86,MHC-Ⅱ,CD11c的表达,上调OX6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沙丁胺醇可以抑制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丁氧胺也可抑制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沙丁胺醇联合丁氧胺也可抑制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但丁氧胺既无明显阻断沙丁胺醇的效应,亦无显著的协同作用。结论: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通过下调DCs表面MHC-Ⅱ和共刺激分子表达,从而下调DCs功能,还能促使造血干细胞向DCs分化;β2受体阻断剂丁氧胺对DCs免疫递呈功能的影响类似于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的作用;丁氧胺与沙丁胺醇共同应用未见明显阻断或叠加作用。因此,沙丁胺醇和丁氧胺可能通过β2受体以外的途径调节DCs免疫功能。 王金湖 张慧 黄莉莉 邵启祥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沙丁胺醇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 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