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作品数:55 被引量:283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交通运输工程 更多>>
不同固定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骨长入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不同孔径的固定表面生物型假体植入兔体内的骨长入情况,为人工膝关节生物学固定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制作兔部分限制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假体固定表面用激光焊接两层不锈钢网,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相同,网孔均为(2×2)mm,称大孔假体(实验组假体)。另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不同,大网孔大小为(2×2)mm,小网孔大小为(1.5×1.5)mm,大网孔钢网焊接在紧贴假体固定表面,小网孔叠放在其外面,称小孔假体(对照组假体)。两组假体两层钢网均错开焊接。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只,分别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各5只,进行硬组织切片染色,计算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结果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固定表面孔径不同影响假体与骨界面的骨长入,大孔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及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要优于小孔假体。 刘建华 余世明 徐栋梁 胡俊勇关键词:膝关节 假体 内固定器 骨长入 VSD联合逆行比目鱼肌内侧肌瓣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慢性胫骨骨髓炎 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联合比目鱼肌肌瓣逆行转移在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慢性胫骨骨髓炎的作用。方法2010年4月至2015年10月,共9例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慢性骨髓炎病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3-47岁,平均34.2岁。皮肤缺损、骨外露均为小腿中下段前侧,面积4 cm×3 cm-10 cm×6 cm,病程3-36个月,本组病例均行VSD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修复术,并二期取对侧大腿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采取门诊复查X线和完成相关量化的调查表来进行随访。结果本组9例患者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27.3个月,肌瓣及植皮均成活,小腿的外形均满意,无并发症,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Kofoed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88.9%,其中背伸大于10°的8例,跖屈大于30°的7例,旋后大于30°的7例,旋前大于20°的7例,负重时外翻小于5°的6例,负重时内翻小于3°的7例。结论VSD联合比目鱼肌肌瓣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慢性胫骨骨髓炎的疗效令人满意。 徐掭发 胡俊勇 余世明 刘建华 李占春 曾宪尚 张阳春 詹科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术 比目鱼肌肌瓣 胫骨骨髓炎 软组织缺损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后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2 2006年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后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用5-氟尿嘧啶(5-FU)50mg/(kg·d)×3天腹腔注射BALB/c小鼠,检测小鼠免疫功能。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40、80ml/(kg·d)分别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天;对照组予生理盐水40ml/(kg·d)。于治疗第7天和第15天予免疫器官重量法检测胸腺、脾脏指数,用流式细胞仪(FACS)测定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脾淋巴细胞膜IL-2R(即活化T淋巴细胞CD3+CD25+)百分率;MTT法测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用5-FU化疗后小鼠免疫功能低下;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小鼠脾CD3+、CD3+CD4+CD8-、CD3+CD4+CD8-/CD3+CD4-CD8+(即CD4+/CD8+)、CD3+CD25+百分率及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能持续1周以上。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提高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且疗效较长。临床上可试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保护,或对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治疗。 朱小玉 陈运贤 钟雪云 张祥忠 刘建华 何敏关键词:党参 化疗 小鼠 免疫功能 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设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设计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的60例患者(共64髋),男28例,女32例;年龄50~80岁,平均72.4岁.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行层距1m... 詹科 郭鹏 曾尚宪 余世明 胡俊勇 李占春 刘建华关键词:髋关节 数字化 兔用金属对金属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置入的可行性 2011年 背景:目前抗磨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节摩擦副的改进和选择,其中金属对金属摩擦副是重要的革新与探索方向之一。目的:观察兔用金属对金属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置入动物体内的可行性及置入后12个月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自行设计完成兔膝关节假体,人工股骨和人工胫骨假体表面均为不锈钢材料,使其摩擦表面配对成为金属对金属。10 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5 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髌骨不置换,分别置入生物型网孔假体和骨水泥固定的非网孔假体。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2个月,实验组标本大体观察可见大量骨质重建现象;两组膝关节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 射线检测示两组均固定良好,无脱位及松动发生;生物力学测试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假体固定界面可见新骨形成,对照组假体与骨固定界面无新骨形成。提示金属对金属表面人工膝关节,无论是骨水泥假体还是生物型假体,均适合于在动物体内使用,置换后12个月动物实验观察见生物型假体及骨水泥假体在动物体内生存良好,多层网孔表面兔用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入动物体内的固定强度要优于骨水泥假体。 刘建华 余世明 胡俊勇 徐栋梁关键词:人工膝关节 假体 生物学固定 生物力学 联合应用治疗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单采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对白细胞、血小板两系均异常增高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联合应用治疗性白细胞、血小板单采术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使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10例CML患者用单套耗材进行白细胞及血小板单采,先进行一系细胞的单采,中途腾空产品袋,更换程序及更换相应的分离夹。治疗后查血常规,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用此法单次治疗,白细胞计数下降(55.2±21.2)%;血小板计数下降(47.8±10.2)%;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结论利用单套耗材联合应用治疗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单采术可同时安全、有效地清除白细胞及血小板,是治疗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异常增高CML患者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陈惠珍 张祥忠 刘建华 陈运贤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 粗大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的实验研究 1.研究背景:
人工关节的固定方法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关键所在,至今仍然分别朝着骨水泥固定和生物学固定两个不同方向发展。
骨水泥对维持人工关节的长期稳定并不理想,机械性松动和广泛的骨丢失问题最受关注。到... 刘建华关键词:人工膝关节 骨水泥 动物实验 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07年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而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免疫源性低、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特点,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良好种子细胞来源。国内、外学者对BMSC治疗心血管疾病进行了很多的动物实验及部分临床研究,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BMSC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所面临的问题作一综述。 刘建华 陈嘉榆 陈运贤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 心血管疾病 细胞移植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静脉尿路造影显影欠佳的临床相关因素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pper urinary tract,UUT-TCC)患者行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时,显影欠佳(poor or nonvisualization of renal collecting system,PNV)的阳性率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5年1月因U-UT-TCC行根治性手术患者17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并比较术前尿脱落细胞学、行IVU时充盈缺损和PNV的阳性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PNV是否和UUT-TC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结果172例患者中,144例(83.7%)有肉眼血尿,12例(7.0%)有镜下血尿;46例(26.7%)尿脱落细胞学阳性,36例(20.9%)显示充盈缺损,105例(61.0%)显影欠佳。PNV和尿脱落细胞学阳性率比较及PNV和充盈缺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1,0.001)。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NV和肿瘤分期、分级及肿瘤大小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8,0.031,0.00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NV和肿瘤分期及肿瘤大小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42,0.014)。结论在排除泌尿系结石、感染及畸形等病因后,IVU中如果出现PNV,应当高度怀疑UUT-TCC可能性;而且UUT-TCC患者出现PNV常常预示着肿瘤分期较高和体积较大。 李辽源 杨明 张海滨 沈周俊 徐文峰 陈勇 刘建华 林哲 吴振权关键词:移行细胞癌 上尿路 静脉尿路造影 氨甲环酸在首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减少出血的研究 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首次人工表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选取62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关节外科行人工表面T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已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周,排除对氨甲环酸禁忌及严重内科疾病未控制等患者。按随机数表分配患者为氨甲环酸注射组和0.9%氯化钠注射组。氨甲环酸注射组在缝合关节囊时将1 g氨甲环酸稀释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组静脉输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计算两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总红细胞丢失量,记录输血量及输血例数、下肢瘀斑面积及静脉血栓发生的例数;术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关节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组间相关测量指标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术前与术后重复测量的相关指标。结果氨甲环酸注射组、0.9%氯化钠注射组两组总红细胞丢失量分别为(384±61)ml和(492±79)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4,P<0.05),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分别为(226±24)ml和(268±28)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8,P<0.05),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分别为(168±48)ml和(223±6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P<0.05);输血量分别为(175±20)ml和(306±20)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3,P<0.05);两组输血例数分别为14和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42,P<0.05);两组术后下肢瘀斑面积分别为(4.9±1.1)%和(10.1±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现肺栓塞或下肢血栓。结论使用氨甲环酸可降低输血量、减小术后下肢瘀斑的面积,并且没有增加TKA术后血栓或栓塞的发生率。 徐掭发 詹科 胡俊勇 刘建华 余世明 李占春 李亍 宋洁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氨甲环酸 失血 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