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真荣

作品数:43 被引量:53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5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芽孢
  • 12篇芽孢杆菌
  • 9篇枯草芽孢杆菌
  • 7篇杆菌
  • 5篇杀虫
  • 5篇线虫
  • 4篇熏蒸
  • 4篇真菌
  • 4篇土壤熏蒸
  • 4篇菌株
  • 4篇G3
  • 3篇有机硫
  • 3篇杀虫抗生素
  • 3篇杀菌剂
  • 3篇生物杀菌剂
  • 3篇苏芸金杆菌
  • 3篇田间
  • 3篇菌物
  • 3篇抗生素
  • 3篇几丁质

机构

  • 39篇上海市农业科...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上海市农业技...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烟草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云南省烟草公...

作者

  • 39篇顾真荣
  • 36篇马承铸
  • 10篇钱振官
  • 7篇钱国琛
  • 6篇张繁琴
  • 6篇魏春妹
  • 5篇王冬生
  • 4篇程洪斌
  • 4篇陈伟
  • 4篇韩长安
  • 4篇李世东
  • 3篇缪作清
  • 3篇周爱农
  • 3篇蒋琳
  • 2篇吴畏
  • 2篇高新华
  • 2篇袁全昌
  • 2篇郑海歌
  • 2篇王少鸥
  • 2篇李云华

传媒

  • 24篇上海农业学报
  • 3篇中国生物防治
  • 3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上海农业科技
  • 1篇食用菌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生物防治通报
  • 1篇上海农学院学...
  • 1篇全国第五届杀...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紫芝多糖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1990年
液体静置培养的紫芝菌丝体,经热水抽提,乙醇沉淀后得紫芝粗多糖,粗多糖去除蛋白质后经葡聚糖凝胶过滤得到分子量不同的二种多糖,一种为高分子量多糖,另一种为低分子量多糖。高分子量多糖经薄板层析鉴定证实由葡萄糖、甘露糖和果糖组成;低分子量多糖则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对两种多糖提纯物作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虽有某些差异,但在几个主要的波长处有共同的吸收,并且从总体上看与其它真菌多糖极为相似,证实担子菌多糖在化学结构上所具有的某种相似性。
顾真荣郑海歌
关键词:多糖
杀虫抗生素的线虫生测法及其应用被引量:6
1995年
建立了放线菌斜面和液体培养物杀虫活性物质简便快速线虫生测法。线虫(Panagrellusredivivus)对Avermectins反应的典型症状是怠-蜷曲,对韶关霉素的典型反应症状是急翻-挺直。6种线虫中P.redivivus和Aphelenchoidescomposticola对Ivermectin较为耐药。测试液中丙酮、乙醇和甲醇浓度低于3%对线虫活力无明显影响。根据对线虫击倒-死亡过程的观察,提出了用击倒中浓度KC50代替致死中浓度LC50更适合速测之需的结论。
马承铸顾真荣钱振官钱国琛周爱农张繁琴
关键词:杀虫抗生素线虫生物测定抗菌素农药
枯草芽孢杆菌G3^(str)菌株在有机硫熏蒸土壤中的繁殖及其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G3str菌株与营养添加剂混配使用,在经有机硫土壤熏蒸剂“大扫灭”熏蒸过的土中有一定的增殖,增殖量大于不熏蒸的自然土。同时,在加入菌剂的前6d,灭菌土中脂肽和伊枯草菌素检测量高于自然土。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试验表明,G3str菌增殖过的灭菌土比不增殖的对照有更强的抑菌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G3str菌显著减轻由腐霉引起的茄子猝倒病,土壤熏蒸加强防病效果。
顾真荣程洪斌马承铸魏春妹陈伟
关键词:土壤熏蒸枯草芽孢杆菌
两种有机硫熏蒸剂处理连作土壤对三七根腐病复合症的防治效果被引量:23
2006年
测试了有机硫熏蒸剂大扫灭(Dazomet)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 Wall.)根围几种主要病原生物:线虫、细菌和真菌的最低灭生浓度(MBC值)分别为≥7.8、≥31.2和≥125μg/mL。4种主要病原真菌:立枯病丝核菌(Rhizoctoni solani)、根腐病菌毁坏柱孢霉(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t)、镰孢霉(Fusarium spp.)和黑斑病交链孢(Altervaaria tenus)的MBC值分别为≥31.2、≥62.5、≥125和≥125μg/mL。钾-威百(K-Vapam)对线虫、细菌和病原真菌的灭生活性与Dazomet相当。连作三七田播种前和移苗前用98%大扫灭粉粒剂20~40dm^2和35%钾-威百液剂30~50mL/m^2进行耕作层土壤熏蒸处理,对三七出苗和成苗率无显著影响;杂草和线虫发生量比对照分别减少90%~95%。播前处理比对照苗病发生率降低45.0%~82,5%,移苗前处理苗病发生率降低35.0%~50.0%。适当充足的土壤含水量、适时彻底的土壤毒气排除对提高药效和避免残毒对后茬药害至关重要。
马承铸顾真荣李世东刘杏忠缪作清陈昱君王勇刘云芝冯光泉夏振远李云华
关键词:土壤熏蒸土壤生态
环境激素类化学农药污染及其监控(综述)被引量:45
2003年
本文对化学农药中具有环境激素 (EH)效应的主要种类、毒性、化学结构特点、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除已知被纳入EH名单 5 0多种化学农药外 ,本文对目前市场产销和使用广泛的 ,分子结构中含有多卤苯、卤酚、多卤烷烃等基团的化学农药品种加强监控的必要性提出了讨论。
马承铸顾真荣
关键词:环境激素化学农药化学结构风险评估方法
枯草芽孢杆菌生物杀菌剂中试和应用
顾真荣马承铸施顺发毕强冯镇泰魏春妹吴畏高新华陈伟
从土壤中筛选到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能产生伊枯草菌素、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几丁质酶等抗菌物质。G3菌株通过工业发酶制成的环境友好型生物杀菌剂可防冶多种病害,亦可作为水产养殖上的清水剂,在农业、渔业上有很大的市场。
关键词: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中试
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抗菌物质及其特性被引量:80
2004年
产几丁质酶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固体培养物在黄瓜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抑菌试验中证实,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过滤上清液中,它们是从酸沉淀物中提取出的伊枯草菌素、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存在于盐析粗蛋白中的几丁质酶。在叶霉孢子萌发试验中,伊枯草菌素微弱地抑制孢子萌发但强烈破坏芽管和新生菌丝;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几丁质酶则强烈抑制孢子萌发并长久性地抑制芽管伸长。在PDA平板上的灰霉菌丝抑菌试验中,伊枯草菌素抑制菌丝生长,引发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泡囊,泡囊破裂后原生质外泄;几丁质酶抑制菌丝生长,引发产生不规则的菌丝团;生物表面活性素在平皿上对菌丝则不显示出抑菌活性。
顾真荣吴畏高新华马承铸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抗菌物质几丁质酶
脂肪酸类化合物对昆虫致死作用和菜虫田间防治试验被引量:7
2003年
测试了10种天然脂肪酸类化合物对菜粉蝶(Pieris rapae)以及豆圆蝽(Megacopta cribraria)、稻蓟马(Thrips oryzae)、桃蚜(Myzus persicae)、豆毒蛾(Cifuna locuple)、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等4个目12个属15种昆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根据不同用药方法的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脂肪酸类化合物渗透和堵塞昆虫呼吸道并覆盖呼吸细胞表面,造成呼吸系统细胞膜破坏致使虫体丧失正常生理功能是致死的主要因素。部分化合物试用于甘蓝田间除虫取得良好防效并讨论了利用天然脂肪酸作为农林、园艺作物害虫非药物防治新技术的可行性。
马承铸顾真荣
关键词:昆虫致死作用菜虫田间防治试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杀虫抗生素阿佛米丁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被引量:1
1996年
大环内酯类杀虫抗生素阿佛米丁及其同系物,在紫外246um处有一吸收峰。由有机溶剂抽提的阿佛米丁粗提物在60℃水浴蒸干溶剂,油状物用少量硅胶吸附,加水离心洗涤去除色素和杂质,用甲醇洗脱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246um处光密度。在25~150μg/mL浓度范围内,阿佛米了浓度与A246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9。该方法可靠、精确,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在4.47%~7.68%,回收率为93.5%.该法测定结果与用生物测定所作的比较试验结果相符。该法操作简单、快速,无需昂贵设备,可用于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工艺的控制。
顾真荣马承铸钱振官钱国琛张繁琴
关键词:杀虫抗生素紫外分光光度法
附子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的生物学和防治被引量:7
1996年
1990年以来,对为害崇明中草药附子的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hapla)进行了形态学鉴定描述;并对其年发生世代、发生量、寄主及在不同茬口的为害情况和田间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虫在附子一个生长季中有3个幼虫浸染高峰,其初侵染发生在附子栽后的10~25d,11月中、下旬为第一代侵染高峰,第二、三代侵染高峰分别为次年6月上旬和7月上、中旬,此时侵染密度可达71~125条/克根.附子被害减产20%~30%。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95%棉隆粉剂、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灭克磷颗粒剂和3%呋喃丹颗粒剂每平方米各10克处理土壤,生长前期比对照根结指数分别降低84.5%、63.6%、60.6%、51.5%和42.4%;线虫生防菌剂(AAP)和角质土壤附加物混合用于处理土壤,在附子生长后期可降低根结指数51.9%。
钱振官马承铸顾真荣钱国琛张繁琴何重缘顾安生
关键词:附子根结线虫发生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