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田
  • 2篇油藏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底水
  • 1篇底水油藏
  • 1篇调剖
  • 1篇调剖堵水
  • 1篇堵水
  • 1篇多层系
  • 1篇中高含水期
  • 1篇剩余油
  • 1篇剩余油分布
  • 1篇剩余油分布规...
  • 1篇水淹
  • 1篇水淹规律
  • 1篇水淹特征
  • 1篇注水
  • 1篇侏罗系
  • 1篇侏罗系油藏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4篇邹焰
  • 2篇沈田丹
  • 1篇李永宗
  • 1篇侯斌
  • 1篇李博
  • 1篇刘志伟
  • 1篇张卫刚
  • 1篇郭龙飞
  • 1篇高艺
  • 1篇麻宇杰
  • 1篇张晓明
  • 1篇李强
  • 1篇李秋实
  • 1篇杨华
  • 1篇王楠
  • 1篇李叶鹏
  • 1篇陈德照
  • 1篇胡瑞
  • 1篇韩明
  • 1篇王萌

传媒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中国石油和化...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姬塬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有效动用研究
2024年
姬塬油田罗*区长4+5、长6油藏经过近15年的规模开发,综合含水61.8%,已进入高含水前期,地质储量采油速度低,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低,油藏开发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整体采液采油指数下降,水驱不均加剧,多个小层见水且来水方向不明,井筒状况变差,控水稳油难度加大。在储层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微观裂缝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该区块剩余油主要位于长61^(1)、长4+52^(1)、长4+52^(2);并围绕井间剩余型、动用不完善型、驱替突进型、裂缝侧向型等四种剩余油类型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方案。通过成果应用预测纯老井年对年自然递减将下降0.8个百分点,为支撑油藏中含水阶段持续稳产提供意见。
张卫刚张晓明邹焰吴勤博
关键词:剩余油
姬塬油田东部侏罗系油藏水淹特征及开发技术探讨
为了有效抑制侏罗系底水油藏的水淹及改善其开发效果,本文针对姬塬油田东部侏罗系油藏的沉积、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底水发育等地质特征开展分析,初步摸清了底水油藏的水淹规律,探讨了精细注采调整、改善水驱效果、控水稳油、低产井治...
李永宗叶红霞李博韩明陈德照沈田丹郭龙飞王楠李叶鹏高艺李强骆高俊邹焰侯斌
关键词:底水油藏水淹规律控水稳油
文献传递
PI决策技术在姬塬油田罗27长4+5油藏调剖堵水中的应用
2013年
姬塬油田罗27区长4+5属于典型的"三低"油藏,储层致密、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常规的动态调整和示踪剂监测判断来水方向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注入水利用率,罗27区长4+5油藏运用PI决策整体调剖技术,有效的封堵了高渗透层,缓解了油田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了水驱采收率。
王萌胡瑞邹焰麻宇杰
关键词:调剖堵水PI决策技术
多层系低渗透复杂油藏细分层系精细开发理论及实践探讨
2011年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多层系岩性储量动用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关系复杂,平面、层间、层内矛盾较突出,结垢严重等问题,通过室内试验、数理统计、类比分析等手段,结果显示,多层系低渗透复杂油藏细分层系精细注水技术,即在勘探评价、储量计算、产能评价、产量预测相对准确、基础井网适应的前提下.建立相对独立的多套开发井网,一次分层整体部署,优化场站设施,精细注水开发,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并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降低操作成本、提高油田开发效益的目的。该项技术在采油八厂E区块100km。范围内累计建产77.06×10^4t,储量动用程度达到100%,相关油藏开发指标全面受控。主力油藏全部达到Ⅰ类油藏开发标准。
李秋实沈田丹杨华陈光辉陈德照邹焰刘志伟
关键词:低渗透细分层系精细注水采油速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