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强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玻璃体
  • 3篇视网膜
  • 3篇体腔
  • 3篇腔注射
  • 3篇注射
  • 3篇网膜
  • 3篇细胞
  • 3篇玻璃体腔
  • 3篇玻璃体腔注射
  • 2篇凋亡
  • 2篇毒性
  • 2篇毒性研究
  • 2篇源性
  • 2篇兔眼
  • 2篇AVASTI...
  • 1篇单抗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磷酸化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对眼

机构

  • 7篇山西医科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山西省眼科医...

作者

  • 8篇苏强
  • 2篇成霄黎
  • 2篇张晓延
  • 2篇王春芳
  • 1篇李春晖
  • 1篇杨璐
  • 1篇王瑞栋
  • 1篇郭军红
  • 1篇麻文萍
  • 1篇张艳丽
  • 1篇程凯

传媒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氯喹对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HGC-27凋亡的不同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氯喹对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HGC-27凋亡的不同影响。方法: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CQ处理后这两种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DAPI核染色检测CQ对HGC-27细胞凋亡的作用;运用氯喹和雷帕霉素作用这两种细胞72 h后,用CCK-8检测这两种药物对两种细胞的增殖活性;JC-1检测氯喹处理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效应酶Caspase-3和底物PARP的改变。结果:10μmol/L的CQ作用于GES-1细胞和HGC-27细胞72 h后,在镜下可见,氯喹对GES-1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影响,却能使HGC-27细胞间隙增宽,悬浮细胞数目逐渐增多,细胞密度明显减少,细胞逐渐萎缩变圆,胞质减少,失去正常细胞形态;通过DAPI核染色发现,氯喹作用两种细胞72 h后,GES-1细胞核浅染、核大小形态均未发生变化,HGC-27细胞核呈浓缩致密的固缩形态或颗粒状荧光;CQ和RAP作用于正常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HGC-27 72 h后,CCK-8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胃上皮GES-1细胞而言,氯喹能抑制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活性;JC-1结果显示氯喹作用于HGC-27细胞后发生了红色荧光向绿色荧光的转变;Western blot显示胃癌细胞HGC-27的凋亡蛋白Caspase-3和PARP表达显著减少。结论:相比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CQ可以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HGC-27细胞活力并诱导凋亡。
曹丽苏强张亚萍张鑫艳程凯张晓延
关键词:氯喹凋亡GES-1细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 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ANGIO-OCT)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共60只眼),均按照连续3次每月注射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3+PRN)给予患者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并采用ANGIO-OCT扫描患者视网膜.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NGIO-OCT图像特征、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黄斑区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BCVA与CRT、ORVD及CCVD的相关性.结果 抗VEGF治疗后,末次随访与治疗前相比,发现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有所好转,趋于正常化,周边毛细血管数量和密度均有所下降.治疗后第1、3、6个月,患者BCVA、CR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BCVA、CRT均明显低于第1、6个月(P<0.05).治疗后第1、3、6个月,患者ORVD、CCV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ORVD、CCVD均明显高于第1、6个月(P<0.05).治疗后,7例患者出现眼内异物感,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3例患者出现球结膜下出血,休息后症状自行好转,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0%.BCVA与CRT呈正相关(P<0.05),与ORVD及CCVD呈负相关(P<0.05).结论 抗VEGF药物对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且安全性较高. ANGIO-OCT可为患者的治疗与随访提供指导.
苏强杨璐王春芳王瑞栋
关键词:光学相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黄斑变性
饥饿对Beclin-1依赖的Ana-1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饥饿对Ana-1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na-1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饥饿0h)和饥饿3、6、9、12、24h组(饥饿组),观察饥饿对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将Ana-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饥饿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3-MA联合饥饿组,孵育24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及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蛋白水平,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饥饿6、12和24h组细胞形态表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饥饿6、12和24h组Ana-1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饥饿3、6、9、12和24h组Ana-1细胞中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饥饿3、6、9、12和24h组Ana-1细胞中Caspase-3水平明显降低(P<0.01),呈时间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时间饥饿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皱缩、出现碎片,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变化更加明显。与饥饿组比较,3-MA联合饥饿组Ana-1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Caspase-3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饥饿可诱导Beclin-1依赖的Ana-1细胞自噬并引起细胞凋亡。
杨万霞苏强邢爱华张晓延
关键词:饥饿BECLIN-1细胞自噬细胞凋亡
外源性三价铁离子对SH-SY5Y细胞tau蛋白磷酸化和聚集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脑内大量的铁沉积可通过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异常引发神经元损害。铁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发生也密切相关,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是AD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目的]探讨外源性三价铁离子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活性及tau过度磷酸化和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Fe^(3+)浓度为10、100、200和400 mg·L^(−1)的三氯化铁(FeCl_(3))处理SH-SY5Y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10和200 mg·L^(−1)染毒24 h,通过普鲁士蓝(Perl's)铁染色法测定胞内铁含量。转染tau-P301L质粒构建tau过表达的AD样细胞模型,10、200 mg·L^(−1)染毒SH-SY5Y细胞及tau过表达的SH-SY5Y细胞24 h后,采用免疫印迹检测磷酸化tau(p-tau)蛋白表达的差异。将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稀释后的FeCl_(3)、人源性tauR3及FeCl_(3)和tauR3共同在37℃孵育,通过硫磺素T(ThT)荧光定量法在12、24、36、48、60、72、84和96 h检测荧光强度,反映tau蛋白聚集水平。同时,FeCl3和tauR3共同孵育96 h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tau聚集形成纤维的情况。[结果]FeCl_(3)染毒SH-SY5Y细胞24 h后,各组间细胞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P<0.01)。200、400 mg·L^(−1)染毒组细胞存活率分别是对照组的80.1%、68.7%(P<0.05)。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胞内铁染色后200 mg·L^(−1)染毒组细胞胞浆主要呈黄褐色,且200 mg·L^(−1)染毒组阳性细胞率增加12.9%(P<0.01)。FeCl3染毒SH-SY5Y细胞24 h后,各组间p-tau(Ser396)表达有统计学意义(F=11.6,P<0.01)。与对照组相比,200 mg·L^(−1)染毒组p-tau(Ser396)蛋白表达量上调72.7%(P<0.01)。FeCl_(3)染毒tau过表达的SH-SY5Y细胞24 h后,各组间p-tau(Ser396)表达有统计学意义(F=27.8,P<0.01)。与tau组相比,tau+200 mg·L^(−1)染毒组p-tau(Ser396)蛋白表达量上调44.6%(P<0.05)。tauR3和FeCl_(3)共同孵育84和96 h后tauR3+FeCl_(3)组荧光强度比tauR3组增加49.
张志娜王卓然杨铭萱张艳丽刘国伟方舒苏强牛侨郭军红
关键词:SH-SY5Y细胞神经原纤维缠结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肝脓肿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分析肝脓肿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的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就诊的肝脓肿引起内源性眼内炎12例(13眼)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眼前节及眼底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通过腹部彩超、CT、MRI等检查明确诊断肝脓肿。患者中男性9例(10眼),女性3例(3眼);右眼9眼,左眼4眼;9例全身伴有糖尿病。血液培养结果呈阳性者4例,检出率为33.33%(4/12),3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玻璃体液培养结果呈阳性者7例,检出率为58.33%(7/12),6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出现眼部症状后未经治疗,至眼科后立即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摘出及硅油填充术。术前BCVA为2.48±0.99,术后视力提高至1.94±0.97(t=-3.82,P=0.003)。术前眼压(17.50±4.3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16.33±5.1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491)。术前患者呈不同程度角膜混浊、前房积脓;术后前房积脓消失,虹膜可见根切口。术前1例患者玻璃体轻微混浊,可见鼻上方视网膜前黄白色脓苔附着,余12例眼底窥不清;术后12例视网膜在位,1例行眼内容摘除术。结论肝脓肿引起内源性眼内炎的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率较高,手术后视力改善。
张小霞王春芳苏强李春晖
关键词:肝脓肿玻璃体切除术
生长因子抑制剂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眼组织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贝伐单抗是一种基因工程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止新生血管的产生。玻璃体腔注射生长因子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眼部疾病的最新手段。实验拟了解不同剂量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眼内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近期影响,探讨安全剂量。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5在山西医科大学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成年有色家兔32只,体质量2.0~3.0k,雌雄不拘。②分组处理: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动物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不同剂量贝伐单抗(21,2.1,0.21g/L)0.2mL,每种剂量注射8只;对照组每只动物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等量的平衡盐溶液。③评估:所有动物在注药前和注药后的第3,6,9,12,14天行眼压计、裂隙灯、眼底镜检查并拍摄眼底相片:注药前和注药后第7,14天行视网膜电图检查;第7,14天取眼球,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结果:32只家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眼部组织结构变化:注药后21g/L组1只动物出现玻璃体混浊。②眼压变化:注药后第3天和第6天与注药前及注药后9,12,14d相比,眼压差别有显著性(P〈0.01)。③视网膜电图变化:有一定可逆性,21g/L组的b波下降幅度较其他组更明显。④光镜和电镜检测视网膜组织结构:具有一致性,对照组及2.1g/L组、0.21g/L组未见异常:21g/L组动物出现视网膜结构改变。结论:实验结果提示,玻璃体腔注射2.1g/L以下(含2.1g/L)贝伐单抗,在短期内对动物视网膜组织结构和神经传导功能无影响。
苏强成霄黎麻文萍
关键词:贝伐单抗视网膜玻璃体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的视网膜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瓦斯汀(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后对动物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有无损伤,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2只健康成年有色家兔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动物右眼玻璃体腔分别
苏强成霄黎
关键词: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毒性研究
文献传递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的视网膜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瓦斯汀/(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后对动物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有无损伤,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32只健康成年有色家兔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动物右眼玻...
苏强
关键词:阿瓦斯汀视网膜玻璃体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