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血
  • 3篇低颅压
  • 3篇低颅压综合征
  • 3篇血管
  • 3篇血液动力
  • 3篇血液动力学
  • 3篇液动
  • 3篇综合征
  • 3篇颅压
  • 3篇脑血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低颅压
  • 2篇原发性低颅压...
  • 2篇脑梗
  • 2篇脑梗塞
  • 2篇急性
  • 2篇梗塞
  • 1篇地平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白云
  • 4篇龙洁
  • 3篇王素香
  • 3篇王桂红
  • 2篇陈胜云
  • 2篇于学英
  • 2篇李鸿培
  • 2篇曲辉
  • 1篇丁光宏
  • 1篇白云

传媒

  • 2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农村医学

年份

  • 2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神经系统疾病专题讲座 低颅压综合征被引量:18
1998年
白云李鸿培
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临床症状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三例神经影像学报告被引量:4
1998年
报告3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的头MRI及1例脊髓池造影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头MRI表现强化扫描时幕上硬脑膜及小脑幕呈弥漫性对称性增强。其原因是:①由于低颅压时硬脑膜微血管扩张后钆在微血管及间质的聚集。②局部脑组织移位:中脑导水管位置下移,基底池狭窄等。③脑室狭小。脊髓池造影发现同位素过早地出现在肾和膀胱,未见脑脊液外漏,提示脑脊液吸收过快是SIH的发病机理,其MRI改变为可逆性的。
白云李鸿培陈胜云
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原发性神经影像学MRI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例神经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原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IntracranialHypotension,SIH)是原因不明的以立位加重,卧位减轻或消失的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腰穿压力<60mmH2O可以确立诊断。...
陈胜云白云
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NMR成像
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快速抑制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3
1998年
目的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浆纤溶活性在脑血栓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同时测查恢复期或后遗期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及PAI1的变化规律,了解此类患者再次发生血栓的危险性。方法采用美国∑960酶标读数仪,用发色底物法对2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及PAI1活性进行动态测查(发病后1、3、7、14及21天),并与38名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对33例恢复期或后遗期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及PAI1进行测查。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发病后24小时内,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第7天达最高水平,以后又呈逐渐降低趋势。PAI1发病后24小时内明显增高,第2天起随时间进展逐渐降低,第7天达最低水平,以后又呈逐渐增高趋势。除第7天、14天外,各观测点血浆tPA与PAI1之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恢复期或后遗期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PAI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明显下降,说明血浆tPA及PAI1参与了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而恢复期或?
龙洁曲辉白云于学英
关键词: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T-PA脑血栓形成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脑血管功能变化被引量:14
1999年
目的系统观察多发腔隙性脑梗死(MLI)不同时期脑血管功能的变化。方法依发病时间将85例MLI患者分成急性MLI组及慢性MLI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及既往病史与前两组匹配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组(CVDRF)做对照。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估价脑血管功能。结果与CVDRF组相比,MLI组脑循环显著异常。与MLI急性组相比,慢性组脑循环有部分改善。MLI组,甚至CVDRF组,均出现脑血管弹性及自动调节功能下降。结论MLI患者梗死急性期、慢性期及梗死之前均出现了脑血管功能的异常,前两期下降更明显。
王桂红龙洁王素香白云曲辉于学英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血液动力学多发性脑血管功能
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1998年
目的用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VDI)评价尼莫地平静脉滴注对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脑血管功能影响,并系统观察其对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时间在72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ACI患者30例,每天静脉滴注尼莫地平(10mg,025~0.5μg·kg-1min),疗程14天。于治疗中不同时间分别观察CVDI、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变化。结果(1)尼莫地平可明显改善脑血管功能,表现在脑供血增加,脑血管阻力及临界压力下降,脑血管弹性及自动调节功能改善;(2)用药第3天血压明显下降,以后保持相对稳定;第14天心率下降(P=0.011);(3)尼莫地平静脉滴注的时间以10天左右为宜。结论尼莫地平静脉滴注可明显改善ACI患者的脑血管功能,但用药中应加强血压及心电图监护。
龙洁王桂红白云白云王素香
关键词:尼莫地平脑梗塞血液动力学药物疗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9
1996年
采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仪对56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初期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与分析,并与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相对照。其中急性脑梗塞(ACI)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8例。结果发现:①绝大多数患者病灶侧大脑半球总供血量及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脑血管阻力及临界压力升高,脑动脉弹性下降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衰退。②CVDI对于ACI的早期(24小时以内)诊断比CT更敏感,阳性率为90%、15%,说明CVDI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改变。③无论梗塞灶大小,CVDI轻度异常者,预后良好;CVDI严重异常者,预后均较差(P<0.01)。我们认为:CVDI的上述规律性变化,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判定治疗效果及推测预后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龙洁王桂红白云王素香
关键词:急性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