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作品数:9 被引量:42 H指数:4 供职机构: 菏泽市立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下多模式镇痛应用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加速术后康复(ERAS)理念下多模式镇痛应用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9-01/2021-01期间住院治疗的102例LPD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纳术后常规镇痛,观察组采纳ERAS理念下多模式镇痛,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 d、 2 d、 3 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15.69%)(P<0.05)。结论 ERAS理念下多模式镇痛可有效减轻LPD患者疼痛感,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 王海峰 屈传伟 王琛 苗韶华关键词:多模式镇痛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脾破裂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9年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症,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并发症复杂多样,病死率高。SAP脾脏并发症较为罕见,一旦出现多预示病情加重,病死率高达50%。SAP合并脾破裂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加重多脏器功能衰竭,威胁生命,在SAP诊疗过程中应充分重视。 王琛 王丽燕 孙志勇 叶永强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 脾破裂 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应用于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肝转移瘤应用于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可切除胃癌肝转移需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免疫相关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AFP、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90%低于对照组41.94%(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胃癌肝转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明显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吴磊 王建 陈龙 王琛关键词:腹腔镜 胃癌D2根治术 射频消融 胃癌肝转移 区域淋巴结转移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区域淋巴结转移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菏泽市立医院322例HCC肝切除术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依据为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所见。结果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6例(5.0%),无淋巴转移者306例(95.0%)。区域淋巴结转移组1、2、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43.8%、31.3%、7.5%;无区域转移组分别为83.7%、70.9%、46.1%(10g—rank检验P〈0.05)。区域淋巴结转移组1、2、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30.O%、22.5%、6.3%;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69.8%、52.8%、34.5%(P〈0.05)。随访期间,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中短期复发(≤6个月)者10例(71.4%);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142例(31.6%,x。=9.75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肝硬化、肝切除范围〉1段、最大瘤径〉5cm、组织学呈低分化和肿瘤包膜缺如是影响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患者DFS的重要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包膜缺如为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HCC患者肝切除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切除转移淋巴结以及术后综合治疗对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减少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孔杰 赵海旺 李辉 王琛 徐权斌 孙智勇 叶永强关键词:肝细胞癌 区域淋巴结转移 复发 肝切除 预后 两种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与LC+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17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8例,女性94例,年龄(66.88±9.7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LC+LCBDE的患者86例纳入LC+LCBDE组,行ERCP/EST+LC的患者86例纳入ERCP/EST+L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胆总管结石最大径≥1.2 cm时,ERCP/EST+LC组首次结石清除率为76.5%(13/17),小于LC+LCBDE组的96.3%(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44)。胆总管结石数目≥3个时,ERCP/EST+LC组首次结石清除率78.9%(15/19)小于LC+LCBDE组的96.7%(2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46)。LC+LCBDE组和ERCP/EST+LC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9.07±19.33)min和(101.86±27.48)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01)。LC+LCBDE组和ERCP/EST+LC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20.0,30.0)ml和13.0(10.0,15.0)m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16.00,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结石最大径、结石数目、术前胆总管内径、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总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C+LCBDE和ERCP/EST+LC均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当患者胆总管结石最大径≥1.2 cm或胆总管结石数目≥3个时,应优先考虑LC+LCBDE,而当患者一般情况欠佳时,应优先考虑ERCP/EST+LC。 张平 袁玉斌 季淑婷 孔杰 叶永强 王琛 李辉 赵海旺 孙智勇 石合现关键词:胆囊结石 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总管探查 siRNA沉默Rab23基因对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1年 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是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号分子之一,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ab23是该信号通路副调控基因,其功能受到抑制后会导致hedgehog信号通路活性受阻.该研究设计针对Rab23基因的siRNA将其沉默,观察对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刘云建 高波 王琛 史松梅 李辉 徐晓秋 汪谦关键词:胰腺癌细胞 PANC-1 调控基因 HEDGEHOG信号通路 RNA沉默 腹腔镜胆囊切除中安全性评估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9 2018年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手术,已推广普及至各级医院。依照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LC不仅要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再入院率。 王琛 王丽燕 郑伟 赵海旺 徐晓秋 叶永强关键词:安全性评估 CHOLECYSTECTOMY 胆囊良性疾病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32例 被引量:20 2018年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技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价值。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管切开取石术(LCTD)治疗复杂性胆总管结石患者32例,必要时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术(LH)及胆道镜下微创技术,如双频双脉冲U100 YAG激光碎石(FREDDY)、内镜下狭窄胆管球囊扩张及术后辅助胆道镜治疗等。32例患者均行LCTD,其中2例Ⅱb型结石由于左半肝硬化同时行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23例第一次手术时结石全部取净,25例第一次手术时狭窄彻底解除。9例第一次术后三级胆管内仍有结石残留的患者,经多次辅助性胆道镜治疗后5例成功解除胆管狭窄并取净结石,其余4例由于狭窄、结石复发给予再次手术治疗。28例(87.5%)患者取净结石、解除狭窄,实现胆道自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技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创伤小,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王安伟 王宏超 王琛 赵海旺 李辉 叶永强关键词:肝胆管结石 微创技术 腹腔镜 胆道镜 DNAH2基因突变与一穴肛畸形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基因丝动力蛋白(DNAH2)基因突变与一穴肛畸形形成相关性。方法选取4例一穴肛畸形核心家系和8例独立患者,采集术中标本及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筛选出致病DNAH2突变,以AdMax腺病毒干扰沉默人间质干细胞DNAH2基因进行功能验证,观察SHH信号传导通路下游靶基因SMO及Gli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筛选出DNAH2基因的复合杂合非同义突变(p.Ser312Thr和p.Arg573Cys),沉默人间质干细胞DNAH2基因后可观察到细胞内SHH信号传导通路下游靶基因SMO及Gli2蛋白表达减弱。结论DNAH2基因复合杂合非同义突变(p.Ser312Thr和p.Arg573Cys)可能与一穴肛畸形发病相关,其遗传模式可能为复杂隐性遗传,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的动物基因敲除模型证实。 王琛 王丽燕 李龙 郑伟关键词:泄殖腔畸形 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