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舟
- 作品数:101 被引量:836H指数:17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腰腹部大容量肿胀麻醉抽吸术528例临床研究
- 目的 探讨以肿胀麻醉吸脂技术一次性吸出3000ml以上皮下脂肪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本组528例全部为接受腰腹部吸脂手术之女性,年龄18~63岁,一次性吸出皮下脂肪量为3000~7700ml.统计患者手术中肿胀麻醉液的注射...
- 李跃军李望舟李学拥陈绍宗
- 去细胞异体神经材料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兔 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 3cm去细胞异体神经材料 (来源于新西兰兔 )修复异体神经缺损 ,术后每日注射bFGF到移植体周围 ,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 2 0周进行形态和功能学检测。 结果 实验组白兔诱发电位幅值及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分别为 (6 7.5 9± 2 9.6 3) %和 (5 9.79± 2 1.11)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 9.0 7± 15 .74 ) %和 (36 .85± 18.6 9) % (P <0 .0 5 )。实验组移植体中央再生有髓纤维数为 (87.2 6± 2 0 .18)根 / 10 4μm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 8.79± 17.92 )根 / 10 4μm2 (P <0 .0 5 )。 结论 去细胞异体神经材料结合bFGF能较满意地修复一定长度神经缺损。
- 李跃军陈绍宗李学拥李望舟
- 关键词:周围神经缺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去细胞异体神经神经再生
- 腰腹部体外超声吸脂术的应用及疗效探讨被引量:20
- 2004年
- 目的探讨体外超声吸脂术I期治疗腰腹多部位脂肪堆积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在肿胀麻醉技术基础上,通过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在体外乳化脂肪,再应用负压将乳化的脂肪抽出体外,共完成腰腹部脂肪堆积治疗1000例。结果1000例患者平均吸出脂肪量2900ml,最大量9600ml,除了10例血清肿及4例局限表浅皮肤坏死以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全身肥胖明显者获得良好减肥效果,局部脂肪堆积者取得良好的塑形效果,吸脂后术区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回缩,无反弹。结论体外超声腰腹部脂肪抽吸术安全可靠,整体塑形效果良好。
- 李望舟李学拥李跃军石冰许龙顺陈绍宗
- 关键词:腰腹部体外超声吸脂术肿胀技术
- 双侧大腿环形吸脂术中肿胀麻醉利多卡因用量分析
- 李跃军吕晓星李靖李金清蒋立李学拥李望舟
- 双侧大腿环形吸脂术148例肿胀麻醉利多卡因用量分析
- 目的:探讨局部肿胀麻醉技术下进行双侧大腿环形吸脂手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及是否存在中毒反应。方法:148例全部为女性,年龄19~56岁。平均30.01±7.91岁,肥胖指数13.43~43.59,平均23.37±6.82。采用...
- 李跃军吕晓星李靖李金清蒋立李学拥李望舟
- 关键词:利多卡因吸脂术肿胀麻醉
- 封闭负压引流对猪爆炸伤创面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51
- 2007年
-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VAC)技术对猪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各造成1个面积为(7.3±1.0)cm^2爆炸伤创面,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8个创面)和治疗组(8个创面)。两组均在伤后2 d行创面处理。对照组:创面清创后覆盖单层油纱;治疗组:清创后用VAC治疗。各组均于处置前及处置后1、3、6 d切取2 mm×2 mm×2 mm的创面组织行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周皮细胞的分化、Image C软件行毛细血管管腔面积计算及图像处理。结果对照组处置前及处置后1、3 d,创面毛细血管较少,且血管内皮细胞周围缺少周皮细胞包裹;处置后6 d毛细血管增多,有少量周皮细胞包裹。治疗组处置后1 d毛细血管增加,并有充足的周皮细胞包裹;此后有周皮细胞包裹的毛细血管逐渐增多。治疗组处置后1、3、6 d创面内结蛋白阳性颗粒吸光度值(2569±330、3984±377、9611±960)均高于对照组(91±54、199±85、1552±298,P<0.01)。对照组处置后1、3、6 d毛细血管管腔总面积较小,分别为[(59±36)、(250±70)、(938±287)·μm^2],均小于治疗组[(818±234)、(4518±1080)、(9058±1656)μm^2,P<0.01]。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VAC不仅能使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内新生毛细血管形成,还能促进周皮细胞分化,增加毛细血管管腔面积。
- 李学拥李望舟李跃军吕小星李靖陈绍宗李金清
- 关键词:伤口愈合爆震伤负压引流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0
- 2000年
-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增加创面血供的机理。方法以兔耳背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分别给予- 5.32、- 9.98、- 14.63和- 19.95 kPa负压引流,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施加负压前后创缘血管网的血流速度和微血管口径的变化,并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施加负压后,- 9.98、- 14.63和- 19.95kPa压力组的流速较负压前有非常显著的增加 (P< 0.01);- 19.95和- 14.63kPa负压吸引后微血管口径增大,与吸引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01)。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能提高创面微循环血流速度,扩张微血管,从而增加创面血供,改善血液循环。
- 荆金忠刘红李敏苑庆勇李靖陈绍宗李学拥许龙顺李望舟程飙
- 关键词:创面微环境血液供应创面愈合
-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中人慢性创面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8
- 2005年
-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是否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从而减低炎性反应来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方法:选取2001-04/2002-04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急、慢性创面患者21例为实验对象,其中急性创面患者为普通外科乳腺癌手术患者,共10例,慢性创面患者为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患者,共11例。全部患者均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慢性创面诊断标准:创面形成1个月以上而无愈合倾向,应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无效者。收集10例急性创面患者乳癌术后1,2,3d的创面引流液,同时收集11例慢性创面(5例压力性溃疡,6例静脉性溃疡)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前及治疗后1,3,5,7d的创面渗出液,利用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急、慢性创面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并进行动态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共纳入急性创面患者10例,慢性创面患者1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创面术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急性创面引流液渗出第1天肿瘤坏死因子值水平较低(0.35±0.07)μg/L,第2天含量有所下降(0.12±0.04)μg/L,第3天回升(0.24±0.08)μg/L,第1天与第2天差异显著(t=3.042,P=0.008)。②慢性创面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慢性创面渗出液中静脉性溃疡及压力性溃疡在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较高,以前者更为显著[(0.82±0.14),(0.45±0.05)μg/L]。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时间的延长,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前者在封闭负压引流后1,3,5d差异显著(t=2.909,P=0.008;t=3.223,P=0.005),后者在封闭负压引流后5,7d差异显著(t=2.059,P=0.037)。结论:急性创面渗出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低,随时间延长会出现轻度波动;而慢性创面中肿瘤坏死因子值较高,以静脉性溃疡更为明显,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时间的延长,肿瘤坏死因子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前慢性创面炎症反应较重,而治疗后炎症�
- 石冰李望舟李学拥陈绍宗李金清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伤口愈合慢性病
- 下斜方肌肌皮瓣早期修复颈项部深度电损伤
- 2010年
- 目的总结应用下斜方肌肌皮瓣早期修复颈项部深度电损伤的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应用清创结合下斜方肌肌皮瓣一期治疗9例颈项部深度电损伤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18~46岁,平均28岁,伤后2h~2d入院。烧伤总面积2%~20%。结果转移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8个月至2年,皮瓣质地良好,无破溃等,颈项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瓣区无明显畸形。结论下斜方肌肌皮瓣供瓣面积大,血供丰富,转移灵活,是临床上修复颈项部深度电损伤的较好方式之一。
- 吕小星李学拥李跃军李靖蒋立李望舟赵雨千
- 关键词:下斜方肌肌皮瓣电烧伤
- 封闭负压技术治疗各种术后伤口裂开
- 李靖吕小星蒋立李金清李望舟陈绍宗李学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