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振宇

作品数:47 被引量:61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生物学
  • 9篇农业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8篇植物
  • 8篇苦苣
  • 8篇苦苣苔科
  • 7篇入侵
  • 6篇外来入侵
  • 5篇物种
  • 3篇杂草
  • 3篇植物物种
  • 3篇入侵植物
  • 3篇系统学
  • 3篇化感
  • 3篇化感作用
  • 3篇归化
  • 2篇地理分布
  • 2篇异叶苣苔属
  • 2篇扫描电镜
  • 2篇生态危害
  • 2篇配子体
  • 2篇种子
  • 2篇紫茎泽兰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植...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检验检疫...
  • 2篇东北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云南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44篇李振宇
  • 6篇于胜祥
  • 5篇石雷
  • 4篇王印政
  • 3篇刘演
  • 3篇潘开玉
  • 3篇金效华
  • 3篇严志坚
  • 3篇徐晗
  • 3篇覃海宁
  • 2篇何兴金
  • 2篇姜闯道
  • 2篇张志翔
  • 2篇赵莉娜
  • 2篇金孝锋
  • 2篇臧春鑫
  • 2篇陈世龙
  • 2篇陈文俐
  • 2篇俞建成
  • 2篇曹伟

传媒

  • 11篇植物分类学报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植物检疫
  • 2篇Acta B...
  • 2篇广西植物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贵州科学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 1篇船舶力学
  • 1篇舰船科学技术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植物研究
  • 1篇武夷科学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小檗属新资料被引量:13
1999年
紫云小檗新种图1BerberisziyunensisHsiaoetZ.Y.Li,sp.nov.SpeciesafinisB.unifloraeF.N.WeietY.G.Wei,sedfloribuspluribus10~25fasciculatisd...
何顺志肖培根李振宇李振宇黄勇其徐文芬
关键词:小檗属
绣球属29种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绣球属(Hydrangea)29种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其种子形状分为椭球形和长柱形;种子表面纹饰为网脊形或网状多边形,网脊的形态为波状、深波状或近平直;网脊间常具皱褶状纹饰或近光滑。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分类中绣球属的离瓣组(sect.Petalanthae)的种子为椭球形,网脊为波状或深波状;脊间多数为不规则纹饰,少数为规则或孔穴纹饰;绣球组(sect.Hydrangea)的种子均为椭球形,网脊近平直,脊间较光滑;星毛组(sect.Cornidia)和挂苦子组(sect.Heteromallae)的种子均为长柱形,大部分具近平直状的脊,脊间较光滑;冠盖组(sect.Calyptranthe)的种子为长柱形或椭球形,表面具网状多边形纹饰,网眼内具洼点。绣球属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除了在组水平上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在组内种水平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在某些组水平上种子微形态性状还具有系统学意义。
张梅刘旭刘旭李振宇李振宇
关键词:绣球属种子微形态系统学扫描电镜
山东日照新截获大戟科外来植物——本氏巴豆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报道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本氏巴豆(Croton bonplandianus Baill.)在中国境内的首次截获,介绍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入侵危害和防治措施。
夏常英范晓虹李振宇吴学学裴紫馨于胜祥
关键词:大戟科外来入侵生态危害
鸢尾(Iris L.)叶片取向与其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关系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反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鸢尾叶片取向对植株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影响。自然状态下,鸢尾的叶片不同取向影响植株对光能的截获;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相关;东西取向叶片的Pn要大于南北取向。南北取向的植株中叶片叶绿素(Chl a和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略高于东西取向。日进程中,各取向的叶片在一天中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光抑制。相对于东西取向的植株,南北取向植株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在两种取向的植株中,叶片东侧和南侧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下调幅度较大;PRI的变化量(△PRI)大小依次为:东侧>南侧>西侧>北侧。鸢尾植株取向改变了叶片倾斜角度,两者共同导致光能截获减小;同时,叶片光能利用效率下调和叶黄素循环增强,这可能是不同取向植株均未发生严重光抑制的原因。
张健张金政姜闯道李志强石雷李振宇
关键词:鸢尾光抑制叶绿素荧光叶黄素循环
基于柔性可折叠翼的水下滑翔机建模与运动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水下滑翔机载机空投部署和潜艇管式发射部署的应用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柔性可折叠翼水下滑翔机。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水下滑翔机不同翼面形变下的升力、阻力与俯仰力矩进行计算,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翼形变与水下滑翔机水动力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基于牛顿-欧拉方程建立柔性可折叠翼水下滑翔机在流体中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设定模型中净浮力和重心调节控制参量并改变翼面形变量对锯齿和螺旋两种典型滑翔模式进行仿真。根据仿真实验结果得到了两种滑翔模式下滑翔机运动参数与翼面形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滑翔机自适应翼形变控制和运动性能优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李振宇李振宇俞建成俞建成
关键词:形变水动力系数动力学模型运动仿真
亚洲产透骨草属植物的修订被引量:3
2000年
对PhrymaleptostachyaL .的亚洲产亚种 ,即ssp .asiatica (Hara)Kitamura作了分类修订 ,列出了显示两个亚种本质区别的检索表 ,并提供了ssp .asiatica的详细的地理分布资料。
李振宇
关键词:地理分布
外来杂草非洲牛筋草的形态特征研究
2022年
本文记述了一种口岸常规监测中发现并及时铲除的外来杂草——非洲牛筋草(Eleusine africana Kenn-O’Byrne),阐述了其分类地位、分布和起源、形态特征及潜在风险等,并将其与近似种牛筋草(E. indica)和穇子(E. coracana)进行了形态比较区分,以便于识别。
孙民琴徐晗林丽莎葛泳伶李振宇
关键词:外来物种杂草
紫茎泽兰对五种苦苣苔科植物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0
2007年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为菊科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现已在我国西南部地区蔓延生长,并侵入多种苦苣苔科植物的生境。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均已收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部分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为了解紫茎泽兰对本土苦苣苔科植物生长的影响,作者分别采用其根、茎、叶水提液(8%)对3属5种苦苣苔科植物,即刺齿唇柱苣苔(Chirita spinulosa)、荔波唇柱苣苔(C.liboensis)、烟叶唇柱苣苔(C.heterotricha)、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和台闽苣苔(Titanotrichum oldhamii)的幼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叶水提液对刺齿唇柱苣苔、荔波唇柱苣苔和烟叶唇柱苣苔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其中对刺齿唇柱苣苔的化感作用最为明显,当叶水提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4%、3.2%和4.0%时,刺齿唇柱苣苔幼苗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紫茎泽兰的茎水提液对台闽苣苔有一定程度的化感作用,当提取液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1.6%时,对台闽苣苔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达到40%。紫茎泽兰叶和茎水提液对芒毛苣苔幼苗生长无明显的化感作用,紫茎泽兰根水提液对5种苦苣苔科植物也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紫茎泽兰对唇柱苣苔属和台闽苣苔属的植物有一定的化感作用,而对于芒毛苣苔属无明显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紫茎泽兰对岩生苦苣苔科种类要比附生于树上的近缘种化感作用更为明显。
李渊博徐晗石雷李振宇
关键词:EUPATORIUM化感作用苦苣苔科幼苗生长
基于ITS序列的中国外来苋属植物系统关系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ITS序列对21种中国外来苋属植物进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通过ITS序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发现苋属种间变异为0~0.055 1,种内变异为0~0.009 2。使用TAXON DNA软件分析ITS序列种间、种内变异的分布图看出规律,结果表明苋属ITS序列的种间变异适中,种间变异明显大于种内变异。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系统树将中国苋属分为5或6个进化支(根据自展支持率取值不同)。异株苋亚属长芒苋和苋亚属刺苋聚类在一起,西部苋和糙果苋单独成为一个进化支。苋亚属中苋组苋亚组反枝苋和绿穗苋亚组鲍氏苋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苋组苋亚组尾穗苋和绿穗苋亚组绿穗苋、繁穗苋等亲缘关系更近。白苋亚属分为2或3个类群,根据自展支持率取值不同,合被苋可以和白苋、北美苋并为一支,也可以单独成为一支。综上所述,该文认为苋属经典分类体系中3亚属或2~3组的分类地位不成立,建议中国苋属采取5组2亚组或6组2亚组的分类体系。5组2亚组分别由长芒苋组、糙果苋组、苋组(苋亚组和绿穗苋亚组)、白苋组和凹头苋组组成。其中,合被苋也可从白苋组分出,单独构成1组,形成6组2亚组的分类体系。表明该序列对苋属大部分种类分类效果较好,对西部苋和糙果苋复合群,绿穗苋复合群以及白苋亚属的分类价值不高。
徐晗李振宇李俊生
关键词:ITS序列系统进化
山东日照矿码头首次监测发现小花毛彩雀
2019年
毛彩雀属(Chaenorhinum)有21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至伊朗和阿富汗等地。小花毛彩雀(Chaenorhinum minus)是该属唯一一种形成入侵的植物,目前已广泛入侵北美洲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山东日照矿码头外来杂草监测中首次发现。本文就小花毛彩雀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入侵危害、防治措施以及与近缘种的区别进行了报道,以期为口岸外来有害杂草的鉴定提供借鉴。
于胜祥杨洪娟丁伟夏常英许为斌许为斌
关键词:玄参科外来入侵生态危害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