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芹
- 作品数:20 被引量:6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职业院校课程管理之开发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课程开发机制管理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课程开发方案管理和课程规划设置管理为载体研究课程开发机制的管理.以期通过厘清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问题来指导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实践。
- 张爱芹
- 关键词:课程管理
-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之项目课程理念研究
- 2009年
- 课程管理即对课程运行过程的管理,需解决对课程开发理念的传播和建立,课程改革理念作为保障后续课程开发有序进行的前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拟从课程开发理念应该传达目标、课程开发理念以及课程开发理念的传达方式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后续的课程管理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爱芹
- 关键词:高职课程管理课程理念
-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性缺失及理论归因被引量:6
- 2008年
- 伴随权力的下放、课程改革的呼唤以及知识多样的要求等,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拥了有较大的自主权。它理应成为课程管理的主体,但由于传统的课程管理理念、弱化的课程建构能力以及模式化的课程评估方式造成了其主体性的缺失.思考其理论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中形成的机械的课程本质观和单一的课程目的观。
- 张爱芹
- 关键词:高职课程管理主体性
-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之评价与监控活动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课程评价和课程监控是课程管理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二者的规范和管理是保证课程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规避课程评价和课程监控中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在课程评价层面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立场的正确性、评价方法的过程性,在课程监控层面应健全监控体制、完善监控职能。
- 张爱芹徐国庆
-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管理
-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从“外部赋权”走向“主体参与”被引量:6
- 2008年
- 由于课程管理意识的缺乏、过程的断层以及保障的缺失,造成高职院校在"外部赋权"的情况下没有真正达到一种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的状态。通过分析其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从其着眼点、切入点和落脚点提出相关的措施,促进高职院校课程管理走向一种有序的轨道。
- 张爱芹
-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管理
- 高职院校教师:从课程管理的“边缘体”走向“协作体”被引量:6
- 2009年
- 高职教师本应是课程管理的重要人员,但是受其本身课程意识薄弱、课程素养缺失、自身体系的封闭等因素的影响使教师成了课程管理的“边缘体”.严重阻碍了课程的有效运行。通过对高职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背景和问题进行分析.试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立高职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机制。
- 张爱芹
- 关键词:高职教师课程管理
- 情境学习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被引量:10
- 2008年
- 在人类学视角中,情境学习理论有其本身的特征和核心要素,实践共同体是知识的载体,学习则是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来实现的,整个学习过程则被理解为文化的吸收与融入,最终实现在共同体中身份的转变。根据这一理论,职业教育应该建构情境,以活动为载体来传授知识,在对时间情境的参与中进行学习,而教师则是能力发展的引导者。
- 张爱芹
- 关键词:情境学习实践共同体职业教育
- 从课程论视角透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被引量:3
- 2008年
-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使其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但是在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高职却面临着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缺乏,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等问题。因此我们又提出高职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而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实现高职院校课程的整合。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其课程的整合。
- 张爱芹
-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课程论
- 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作为”、“难为”与“应为”被引量:2
- 2009年
- 为了突破原有关于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宏观化模式,拟从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具体行为分析入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课程管理行为的"作为"与"难为",在"应为"层面上通过探究谁管理、管什么、为什么管等,来界定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内涵。
- 张爱芹
-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管理
-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的理论探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生产性实训是以生产带动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从事实训。在这种实训模式下学生既可以进行基本的职业能力训练,还可以以生产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开发,最终实现产品的产出,从而实现教育性与生产性的统一。文章试从生产性实训的内涵,生产性实训的知识观、课程观以及学习观对其进行初步探究。
- 张爱芹
- 关键词:高职生产性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