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海燕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成像
  • 4篇帕金森
  • 4篇帕金森病
  • 4篇磁共振
  • 3篇静息态
  • 3篇MRI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低频振幅
  • 2篇抑郁
  • 2篇抑郁症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重性抑郁
  • 2篇重性抑郁症
  • 2篇网络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畸形
  • 1篇多模态

机构

  • 13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湖南省脑科医...
  • 1篇三亚市中医院

作者

  • 13篇廖海燕
  • 10篇谭长连
  • 7篇蔡赛男
  • 5篇周炳
  • 3篇沈琴
  • 3篇蚁金瑶
  • 3篇王敏
  • 2篇张洪春
  • 1篇杜万萍
  • 1篇朱熊兆
  • 1篇刘军
  • 1篇夏喜斌
  • 1篇程明
  • 1篇谭子琨
  • 1篇谭娜
  • 1篇王国涛
  • 1篇周柄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Sparganosis with live worm:report of 14cases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and MR features of cerebral sparganosi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imaging d...
廖海燕
关键词:MRI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伴日间嗜睡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日间嗜睡(PD-EDS)患者静息态下脑区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的改变。方法选取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程度等分别匹配的PD-EDS组患者14例及帕金森病不伴日间嗜睡患者(PD-NEDS组)18例,两组均进行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计算ALFF值,以ALFF的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FC值。结果与PD-NEDS组相比,PD-EDS组在右侧额下回、左侧嗅皮质、左侧额中回等脑区ALFF值减低。FC分析显示,在PD-EDS组中,ALFF值有差异的3个脑区与胼胝体、双侧额中回、双侧扣带回、右侧小脑后叶、右侧楔叶、右侧额内侧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额叶直回等脑区的FC下降。结论PD-EDS组与PD-NEDS组存在ALFF的差异脑区,且存在不同的FC改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PD伴有EDS的神经机制。
资宇姮王天宇谭长连毛珍妮王敏向意娟李俊丽廖海燕沈琴蔡赛男
关键词:帕金森病日间嗜睡低频振幅
不同分期帕金森病脑网络动态功能连接改变
2025年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帕金森病(PD)脑网络动态功能连接(dFC)改变。方法前瞻性对52例早期PD(早期PD组)、36例晚期PD(晚期PD组)及38名健康对照(HC组)行静息态功能MRI;以滑动窗口法、独立成分分析及k均值聚类等方法获取脑网络dFC强度及时间属性(包括分数窗口、停留时间及转换次数)。结果PD患者视觉网络(VIS)、感觉运动网络(SMN)、默认模式网络(DMN)、小脑网络(CB)及认知执行网络(CEN)的网络内及网络间连接模式均发生改变。共获得4种dFC状态,状态Ⅰ、Ⅱ下成分间连接较强,而状态Ⅲ、Ⅳ下连接较弱。晚期PD组、早期PD组及HC组分数窗口及停留时间在状态Ⅱ下依次升高,而在状态Ⅲ下依次降低(P均<0.05)。状态Ⅰ、Ⅳ下,早期PD组与晚期PD组分数窗口及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状态Ⅰ下分数窗口及停留时间均低于HC组(P均<0.05)、状态Ⅳ下分数窗口均高于HC组(P均<0.05)。结论PD dFC时间属性发生改变,具有更高分离状态;分数窗口及停留时间与PD分期相关,有望成为评估PD分期的新型生物学指标。
刘沁茹唐玉清谭长连李旭牛亚平黄聪丽廖海燕
关键词: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杏仁核和前额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患者情绪加工的核心脑区(杏仁核和背外侧前额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特征。方法:35名BPD患者(19男,16女)和36名健康对照组被试(16男,20女)完成系列心理评估量表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双侧杏仁核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为感兴趣区,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采用偏相关分析检验差异脑区连接值与心理特征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PD患者左侧杏仁核与左侧脑岛和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减弱。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楔前叶和左侧枕中回、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右侧脑岛的功能连接也均较对照组减弱。BPD患者组左侧杏仁核与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强度与消极认知性情绪调节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BPD患者杏仁核及背外侧前额叶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存在异常,这为阐明BPD情绪失调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曹万依廖海燕蔡赛男彭婉蓉刘朝霞谭长连蚁金瑶
关键词:边缘性人格障碍杏仁核神经影像学
静息态下低频振幅与功能连接异常可识别重性抑郁症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考察静息状态下异常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与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能否识别出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并作为MDD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标记。方法:35名MDD患者与33名对照组被试完成了结构磁共振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扫描,并完成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与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比较ALFF与FC的组间差异,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特征挑选、建模与分类,并计算支持向量机分类边际值与抑郁得分的相关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D组右侧脑岛的ALFF显著增加,额上回与左侧额下回的ALFF显著降低,右侧脑岛至同侧前扣带回的FC显著增加,额上回至双侧梭状回与右侧楔前叶的FC显著降低。脑岛、额上回与额下回的ALFF异常、额上回至左侧梭状回的FC异常可以有效识别MDD,且MDD组的SVM分类边际值与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静息状态下,MDD患者的ALFF与FC存在异常,且该异常模式可作为识别MDD的候选神经生物学标记。
彭婉蓉蔡赛男廖海燕刘朝霞刘倩曹万依蚁金瑶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静息态低频振幅
MR细胞凋亡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检测细胞凋亡对于早期发现可能病变及评价疾病早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出现的许多基于MRI的新型凋亡探针改善了MR成像质量。通过合成针对细胞膜上外翻的磷脂酰丝氨酸和显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尺寸更小的探针,提高了探针组织穿透力;为提高探针与靶点结合的特异性,优化了许多原有探针分子结构;基于MR成像新技术,合成了一些新型探针如Caspase-3敏感的纳米聚合性MR探针(C-SNAM),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高信号强度的目的。
张洪春蔡赛男谭娜廖海燕周炳王国涛夏喜斌谭长连
关键词:分子成像磷脂酰丝氨酸膜联蛋白V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震颤型与强直型帕金森病静息态脑功能度中心性的差异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观察震颤(TD)型与强直(ARD)型帕金森病(PD)静息态脑功能度中心性(DC)差异。方法采集51例TD(TD组)型、39例ARD(ARD组)型PD患者及56名健康对照者(HC,HC组)头部静息态功能MRI数据,比较组间全脑DC值的差异。结果相比HC组,TD组及ARD组双侧小脑DC值升高;TD组左侧壳核和左侧中央旁小叶DC值降低,ARD组左侧前扣带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DC值降低。相比ARD组,TD组左侧前扣带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DC值升高,双侧小脑DC值减低。结论TD型与ARD型PD患者双侧小脑、左侧前扣带回及右侧辅助运动区DC存在差异。
宋宸蝶周繁廖海燕沈琴王敏蔡赛男谭长连
关键词: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静息态
MRI增强扫描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附9例分析)
2010年
目的评价静脉增强MRI对脑静脉发育异常(DVA)的诊断价值。方法9例DVA病人经常规和增强MRI扫描,比较增强扫描显示DVA的扩张髓质静脉、引流静脉征象与常规MRI的显示DVA征象的差异。结果T1WI显示低信号流空引流血管2例,髓静脉未能显示。T2WI显示低信号流空引流血管2例,显示条纹状高信号髓静脉3例。T2flair:显示斑片状高信号3例。9例增强T1WI扫描全部清楚显示DVA的扩张髓质静脉、引流静脉征象。结论静脉增强MRI对脑静脉发育异常(DVA)诊断非常敏感,优于常规MRI。
杜万萍周炳廖海燕谭长连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CH)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手术证实的CEICH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 CT平扫5例病变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2例周边显示低密度水肿带环绕,中央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例均有占位效应。增强后,2例轻度"环形"强化,3例中度"环形"强化。5例均表现为T1WI、T2WI均匀高信号囊状病变,T2WI囊壁呈低信号"铁环"征,SWI为更低信号"铁环",增强扫描显示环形强化。结论 CEICH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其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铁环"征,MRI是CEICH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谭子琨严荣凯周炳廖海燕谭长连
关键词: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TMRI
重性抑郁症异常的额顶网络连接与受损的认知功能
2023年
目的:分析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额顶网络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MDD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神经病理学机制。方法:32例MDD患者和33例对照组被试分别完成了系列心理评估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颜色连线测验、色词Stroop任务和Go/No-go任务评估被试的认知功能,采用独立成分分析考察被试的额顶网络的功能连接特征。结果:相比对照组,MDD组颜色连线测验的时间显著更长,色词Stroop的正确项目数显著更少,Go/No-go任务的准确率显著更低。MDD组额顶网络内的右侧额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相比对照组显著减弱。MDD组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值与Stroop“色词”条件下的正确数呈正相关(r=0.42, P=0.02),右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值与No-go的正确率呈正相关(r=0.38, P=0.03)。结论:重性抑郁症患者额顶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神经病理基础。
曹万依廖海燕蔡赛男刘朝霞彭婉蓉程明蚁金瑶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