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奚晓霞

作品数:34 被引量:469H指数:1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气溶胶
  • 11篇沙尘
  • 9篇气候
  • 7篇大气气溶胶
  • 6篇沙尘暴
  • 6篇气候变化
  • 6篇尘暴
  • 6篇春季
  • 4篇污染
  • 4篇TSP
  • 3篇沙尘气溶胶
  • 3篇飘尘
  • 3篇空气污染
  • 3篇更新世
  • 2篇悬浮微粒
  • 2篇远程
  • 2篇远程传输
  • 2篇中国沙尘暴
  • 2篇色度
  • 2篇沙尘天气

机构

  • 29篇兰州大学
  • 7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中心气象...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29篇奚晓霞
  • 7篇韩永翔
  • 7篇宋连春
  • 7篇方小敏
  • 5篇权建农
  • 4篇李吉均
  • 4篇李杰
  • 3篇叶燕华
  • 3篇张镭
  • 3篇穆德芬
  • 3篇刘治国
  • 3篇王世红
  • 3篇张强
  • 2篇王鑫
  • 2篇白延林
  • 2篇郭治龙
  • 2篇陈长和
  • 1篇陶健红
  • 1篇王永莉
  • 1篇白艳

传媒

  • 6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中国沙漠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冰川冻土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甘肃环境研究...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环境研究与监...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东缘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古)土壤发生记录被引量:9
1998年
柴达木盆地东缘典型剖面(古)土壤及其黄土母质的宏观特征和理化分析表明,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曾有几次较大的波动,反映了全球冰量影响的气候波动以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特征.揭示出气候变化过程中温度和降水并不同步,温度主要受地球轨道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的影响;降水则主要取决于冬、夏季风的强弱对比关系.夏季风盛行时,降水丰沛.间冰段古土壤S_m的土壤发生特征和强度,揭示了除低温引起的蒸发减少外,降水丰沛也是导致5~3万a左右气候相当湿润的重要原因.
郝永萍方小敏胡双熙管东红奚晓霞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气候变化古气候古土壤
兰州市冬半年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被引量:21
1995年
本文利用1988年至1992年兰州市10月至下年度3月期间的较为详尽的污染资料,进行了统计平均,通过图的形式,总结了兰州市冬半年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就这种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分析,一年之中,SO2、CO、NOx浓度最大值出现在12月,而O3浓度则在此月最低。之内,CO、NOx出现两次峰值,SO2最大值出现于午后,O3则较为复杂与NOx牵扯相连,峰谷相映.SO2、CO、NOx3种污染物的浓度城关区大于西固区,而O3则相反。
奚晓霞宋庆海黄建国王世红苗玉芝
关键词:空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二氧化硫
全文增补中
兰州市TSP和可吸入颗粒物的状况及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00年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1999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分析了该地区TSP和可吸入颗粒 物的质量浓度及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并与1993年春季同一时期测得的数 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TSP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近几年可吸入颗粒物的 粒径分布有了明显变化,粗粒子呈下降趋势,细粒子呈上升趋势;气象因子对TSP质量浓度 的影响十分明显.
奚晓霞权建农白延林贺志明王世红刘艳华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可吸入颗粒物气象因子
北太平洋地区沙尘沉降与海洋生物兴衰的关系被引量:25
2006年
通过对2001年4月中亚强沙尘暴过程在中国、韩国、日本和北美大陆地面PM10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推算出了北太甲洋PAPA地区的沙尘沉降通量,结合同期PAPA地区的海洋表层有机碳和叶绿素观测结果,探讨了北太平洋沙尘与海洋生物兴衰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强沙尘暴过程可以给PAPA地区带去大约3.1-5.8μg/m^3的风成Fe元素,它激发了海洋生物泵。引起海洋浮游植物的快速繁盛.
韩永翔宋连春赵天良张强奚晓霞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兰州市城关区冬季TSP的监测分析及其与辐射的关系被引量:19
2002年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值模拟预测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和最热门的前沿科学问题 ,也是了解气候变化机理的基础。为此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冬季不同高度大气气溶胶及太阳辐射的监测 。
奚晓霞权建农陈长和赵秀娟
关键词:TSP监测分析总悬浮颗粒气溶胶大气辐射逆温层
色度分析在沙尘气溶胶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4年
运用色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月份降尘的组成.计算结果与通过元素分析方法的较一致,说明这种方法用于分析降尘的成分是可行的.与元素分析方法相比较,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计算不同月份降尘的组成,而元素分析法只能计算整体值.计算结果显示:兰州市冬季(11-2月)大气降尘以污染物为主要成分,所占比例为77.78%.这一期间污染物的沉降量占全年的57.5%.兰州市沙尘暴影响最为严重的时期为春季的3,4月份,其这一期间的沙尘降尘量占到了全年沙尘沉降量的48.9%,在当月降尘中沙尘所占比例分别为67.7%和71.7%.
权建农奚晓霞李杰张镭杨胜利
关键词:色度降尘气溶胶
中国气候(水热)连续变化区域现代土壤中类脂物分子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19
2007年
利用GC/MS对中国气候(水热)连续变化区域现代土壤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酮和长链的支链烷烃等.其中,正构烷烃高碳数(nC29,nC31,nC33)和低碳数(nC16,nC17,nC18)的主峰优势记录了土壤成土过程中湿热和干冷区域的相关信息;正构烷烃(nC16+nC17+nC18)/(nC29+nC31+nC33)比值与水热条件的变化相一致,有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指标;代表低等菌藻类、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陆生生物输入的正构烷烃nC21—/nC22+,nC17/nC31和(nC15+nC17+nC19)/(nC27+nC29+nC31)比值在不同的气候地带(森林、草原、荒漠区域)有很好的交替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季风区域与内陆区域气候的差异.正烷基-2-酮C21—/C22+的比值以秦岭为界记录了南北温度变化的差异性.而湿度变化对正烷基-2-酮分布特征影响不明显.正烷基-3-酮C21—/C22+的比值随气候变化(温度、湿度)有明显的规律性分布.长链的支链烷烃A-D系列的生物来源有可能是生存于弱氧化还原环境的喜水热的某种特殊真菌,其分布特征记录了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现代土壤类脂物分子的分布特征很好地记录了水热连续变化区域的气候变化信息,是中国典型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
王永莉方小敏白艳奚晓霞张玺正王有孝
关键词:气候指标
兰州市春季沙尘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对兰州市2005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监测资料的计算,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和色度随时间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大风时,沙尘浓度较高,红度、黄度也高,相应地污染物比例就小,明度就高;有降水、阴天和多云天气时,空气中沙尘和污染物少,明度高,而沙尘和污染物的比例变化比较小,所以红度和黄度也高;无降水且风速小时,污染物比例大,则明度低,相应地沙尘比例小,红度、黄度也低。本文还分析计算了沙尘暴发生时沙尘粒径的分布、PM10和PM2.5的质量分数以及PM2.5在PM10中的比重;粗细粒子比重不同说明沙尘来源不同。
雷洋袁九毅奚晓霞刘远永仝纪龙
关键词:气溶胶TSPPM10PM2.5
中国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及日本、韩国黄沙的源地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利用 1 961~ 2 0 0 0年中国 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 ,分析了近 40年我国沙尘暴月际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1 2~ 3月 ,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 ,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4~ 6月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 4月是中国沙尘暴发生范围最大的月份 ;对比中国沙尘暴和日韩黄沙天气的月际分布 ,推测日韩两国冬季的黄沙大部分应该来源于青藏高原 ,春季青藏高原也有一定的贡献。由于沙尘暴发生在相差悬殊的不同海拔高度上 ,特别是在春季 ,扬起的沙尘在低层随涡旋系统而高层随行星西风向下游传输 ,可能是日韩观测到沙尘多层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连春韩永翔张强奚晓霞叶燕华
关键词:沙尘暴黄沙时空变化特征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西部晚中新世气候变干事件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39
1997年
发现于南亚等地的晚中新世气候变干或生态转型事件是晚新生代地质历史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最近Quade等人将其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及由此导致的亚洲季风的形成相联系,而其他学者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并认为可能与著名的海洋磁极性6碳漂移事件和地中海蒸发成盐事件相关。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对全球中新世晚期一系列重大环境-生态事件序列和亚洲当代环境形成的理解,尤其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和亚洲季风的形成以及与此有关的中国北方和北半球大气粉尘的发生历史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方小敏奚晓霞李吉均穆德芬
关键词:晚新生代气候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