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鑫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苦心编织人生锦——从文学接受看徐坤小说《厨房》的构思艺术
- 2006年
- 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越来越注重表现人作为生物存在的本能和愿望,对带着“自由”和“个性”光环的“性”进行着诱人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展示和价值疏导的创作也随之成为一个潮流。然而,人们发现,文学在表现人的这些非理性的本能、渴求释放自我的愿望时,容易因流俗而肤浅,很难深入地展示人的非理性的本能与理性的思考之间、释放自我与道德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给人带来的自我意识的压抑、心理与情感的困惑。于是在注重感性的时代,如何表现当代人这种压抑与困惑就成了文学创作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短篇小说《厨房》通过欲纵故擒、茧退法等艺术构思,从心理层面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人这种丰富又凝重的精神压抑和心理困境,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刘晓鑫罗春华
- 关键词:构思艺术
- 杨朔诗化散文的内核:小说化叙事被引量:3
- 2007年
- 杨朔诗化散文多由人物和故事组成,叙述时一波三折,很注重细节的精细描述,并对内容和叙述方式作虚构性处理,是小说化的叙事话语;其结构形式也与内容的话语叙事相适应,成为情节性发展散文结构,成为形式化的内容,具有独立的形式审美性。这一切表明杨朔诗化散文的内核是小说化的叙事,它的单位意象也揭示了这一点。同时,杨朔散文"诗意"的产生也与其小说化叙事以及单位意象的指称意义转换有关。要说明的是,杨朔散文的小说化叙事,正是对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散文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 刘晓鑫汪剑豪
- 关键词:杨朔散文小说化
- 知识分子的改造隐喻:主体的消失与虚构认同——论解杨朔散文的主体性被引量:1
- 2007年
- 杨朔散文通过刻意的压抑写作的主体性以及写作上的虚构认同,从而达到时代的主体改造,但也因此造成知识分子写作的他者尴尬。分析杨朔的散文,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其诗意的产生来源于其隐喻了知识分子改造过程的结构形式。
- 汪剑豪刘晓鑫
- 关键词:虚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