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双锚钉联合纵向穿骨缝线与张力带钢丝联合环扎固定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8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41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0例采用双锚钉联合纵向穿骨缝线(缝合组),21例采用张力带钢丝联合环扎固定(张力带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缝合组术中透视次数[(2.6±0.6)次vs(4.7±1.1)次,P<0.001]和术后3 d VAS评分[(3.1±0.6)vs(4.8±0.7),P<0.001]均显著优于张力带组。平均随访时间(14.6±1.9)个月,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膝AKPS评分、Bostman评分及膝ROM显著改善(P<0.05)。缝合组术后1个月的AKPS评分[(79.7±1.7)vs(73.7±1.7),P<0.001]、Bostman评分[(22.6±1.4)vs(20.8±1.6),P=0.021]、膝ROM[(92.0±7.2)°vs(85.7±6.3)°,P=0.006]以及术后3个月AKPS评分[(86.5±1.5)vs(84.5±2.5),P=0.004]均显著优于张力带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关节面对合均显著改善(P<0.05),但是两组相应时间点的关节面对合、Insall-Salvati指数及骨折影像愈合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锚钉联合纵向穿骨缝线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优于张力带钢丝联合环扎固定,且恢复快,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日臻成熟的骨科手术,虽然具有良好的远期生存率,但仍会出现术后疼痛、感染和松动等问题,尤其是腹股沟疼痛。髂腰肌撞击是导致THA术后腹股沟疼痛相对少见且极易被忽略的原因,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会出现诊断延误和治疗不当的情况。髂腰肌撞击指髂腰肌与髋臼前方异常接触而产生的腹股沟区疼痛。THA术后发生髂腰肌撞击有许多危险因素,如髋臼杯突出、骨赘撞击、螺钉突出、骨水泥外溢、髋臼假体位置不当、下肢长度变化等。髂腰肌撞击的诊断主要依据体格检查、影像学征象和一种诊断性治疗,即在透视或超声引导下髂腰肌腱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和局麻药物后疼痛缓解。诊断髂腰肌撞击时需排除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松动或骨折等原因。治疗髂腰肌撞击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理治疗及超声引导下髂腰肌腱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和局麻药物)、髂腰肌肌腱切断术和髋臼杯翻修术,为使患者获益最大化,这三种治疗方法应阶梯式进行。
目的:探讨硝黄冰茶散外敷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及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08月~2015年04月在我科住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6~80岁,平均56.06岁。将治疗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分别测量肢体周径、身高、体重。硝黄冰茶散组20例:术后即开始局部外敷硝黄冰茶散治疗;空白对照组2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治疗。术前及术后1、3、7d查血常规,记录红细胞压积。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两组患肢髌上周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患者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间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比较却有明显差异,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硝磺冰茶散可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及隐性失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