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炜
- 作品数:51 被引量:139H指数:6
- 供职机构: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检测水产品中诺如病毒的实时荧光PCR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水产品中诺如病毒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设计合成用于检测水产品诺如病毒的2组引物及探针;2)水产品中诺如病毒的富集与回收;3)水产品中诺如病毒RNA的提取;4)实时荧光PCR检测。本发明...
- 周常义苏国成黄建炜苏文金李莉黄自成郑惠能
- 厦门市2008年至2010年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复检及确证情况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厦门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检测情况,为指导监测检测工作提供依据,以促进实验室网络检测能力提高。方法采用一种ELISA试剂和一种快速法试剂对2008年至2010年厦门市各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初筛阳性送检的799份样本进行复检,采用WB试剂对复检阳性标本进行确证,并对其检测结果分析比较。结果经复检,有402份HIV抗体2种方法均为阴性(402/799,50.3%),血站送检样本复检阴性率(199/236,84.3%)显著高于医疗和疾控系统;医疗和疾控系统3年来送检样本复检阴性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ELISA和快速法双阳性与WB的阳性符合率为97.8%。HIV抗体不确定的WB带型中p24出现几率最高。结论 3年来厦门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检测质量在逐步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应加强对HIV抗体不确定受检者的随防检测。
- 李莉黄仕杰温慧欣徐雪荣黄建炜
- 关键词:HIV抗体确证
- 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的调查分析
- 2011年
-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食物中毒暴发的原因,为治疗和预防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资料分析和实验室检测,对食物中毒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判断。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该次食物中毒与食用糕点制品有关,结合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本次事件是由肠炎沙门菌污染糕点所致。结论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需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和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鉴于目前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建议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黄连江张建梅梁小亮宣迎梅张晶黄建炜
- 关键词:食物中毒肠炎沙门菌荧光PCR耐药性
- 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菌的脉冲场电泳分析及数据库建立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建立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数据库,分析不同来源菌株的同源性关系。方法 203株菌株的基因组DNA经SfiⅠ酶切、脉冲场电泳后,利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结果203株菌株可分成149种不同的PFGE型,91.13%(185株)的菌株具有独特的带型,同时也有少数带型包含的菌株数较多。对于日常监测中分离得到的菌株,PFGE分型结果与水产品的种类、采样时间基本无相关性,79个菌株可分成74个PFGE带型;从历年食物中毒应急监测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其PFGE型相对较少,124株中只有76个PFGE型。应用Bionumerics计算D值为99.81%。结论建立了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数据库,为本市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和疫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翁琴云游小伟张建梅黄建炜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 厦门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调查厦门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出血热),出血热宿主动物及其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状况,明确主要传染源种类,为预防和控制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检测出血热病毒抗原,血清检测抗体。结果 2008-2009年厦门市鼠形动物总捕获率为8.02%,属于2目2科6种,以褐家鼠(45.14%)为优势种。宿主动物血清阳性率为13.45%,褐家鼠血清阳性率为21.52%;宿主动物带毒率为2.52%,带毒指数为0.037 77。宿主动物带毒率调查阳性均为褐家鼠,全市褐家鼠带毒率为2.63%,此次监测结果与厦门市20世纪80年代宿主动物调查结果无差别(P>0.05)。结论厦门市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出血热疫源地,提示应根据褐家鼠的生态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以褐家鼠为主的鼠密度,降低出血热发生和流行的危险。
- 陈国伟郭志南黄建炜陈华芳徐雪荣陈敏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
- 免疫捕获法多重PCR技术检验和鉴定霍乱弧菌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应用免疫捕获法和多重PCR技术检测霍乱弧菌,探讨其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霍乱弧菌McAb包被微量PCR管,捕获标本中霍乱弧菌;裂解后用多重PCR检测菌体抗原和肠毒素的编码基因,以检测霍乱弧菌。[结果]用凝胶电泳法,检出限低于100 cfu/ml,可直接检测霍乱弧菌的血清群别和肠毒素基因(ctx),扩增片段序列与引物设计模板一致。[结论]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简便快捷,适于各种标本霍乱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 黄建炜陆祖福李莉徐雪荣牛建军
- 关键词:霍乱弧菌多重PCR分型鉴定
- 265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临床特点、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了解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链球菌的临床特点、血清分型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体外药敏分析及血清分型,并运用WHONET5.6及SPSS 13.0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岁以下、50岁以上患者占90.2%(239/265),265株肺炎链球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9.1%(236/265),血培养检出仅占7.9%(21/265)。血清型主要有23F(占31.7%),19F(占21.1%),6A(占9.8%),6B(占5.7%),19A(占4.9%),14(占4.2%),未能分型占22.6%。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对左旋氧氟沙星、利福平和奎如普汀/达福普汀耐药率低,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儿科病房患者分离株和非儿科患者分离株对10种抗菌药物(除青霉素外)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有10种抗菌谱,同时对5种抗菌药物不敏感(包括耐药和中介)有111株。结论肺炎链球菌主要来源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其血清型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以23F、19F、6A为主,本次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耐药较为严重,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左旋氧氟沙星对该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 黄连江袁玉涛王燕凤张建梅张晶黄建炜
-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血清型耐药性
- 人体华枝睾吸虫病2例报告与分析
- 2009年
-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于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成虫寄生于人、畜肝内胆小管所致一种危害人畜身体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近半年内。
- 汪家旭黄建炜陈加祥张卓平牛建军
- 关键词:肝吸虫卵食源性寄生虫病粪检吸虫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 厦门地区156株儿童感染性腹泻沙门菌的血清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分析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沙门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4年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 287例感染性腹泻患儿,取大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增菌培养及分离鉴定,采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沙门菌属确认和药敏试验,并对确认菌株行血清学分型。结果分离出156株沙门菌分属于5个群,23种不同血清型,其中B群鼠伤寒沙门菌和D群肠炎沙门菌分离率较高,分别占53.8%和12.2%。夏秋季节5-10月份检出率5.0%,高于冬春季节11-4月检出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3,P=0.015)。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59.6%,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三代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基本敏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高达16.7%,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率17.3%。结论本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沙门菌以B群的鼠伤寒沙门菌居首位,其次为D群肠炎沙门菌。夏秋季节检出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耐药现象不容忽视,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吴健宁吴佳音李舒宁黄建炜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腹泻沙门菌血清型耐药性
- 基于核糖体RNA ITS1-5.8S-ITS2基因序列的十二指肠钩虫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2015年
- 目的通过克隆十二指肠钩虫的ITS1-5.8S-ITS2,初步分析钩口属的系统发育,构建基于ITS1、ITS2的圆线目线虫的系统进化树,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进化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从厦门海沧东孚镇收集标本,分离,形态鉴定为十二指肠钩虫,分别克隆了供试钩虫的ITS1-5.8S-ITS2序列,经NCBI网站的BLAST比对以及基于ITS1和ITS2序列的钩口属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供试钩虫的ITS1、5.8S和ITS2序列,它们的长度分别为366bp、153bp和221bp,登陆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BLAST,在数据库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序列,将获得的序列作为新的序列上传至GenBank中进行注册,各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5.8SrRNA基因:EU344796、ITS1-5.8S-ITS2:EU344797。结论从系统进化树中,本实验的供试十二指肠钩虫均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十二指肠钩口线虫自然聚类在一起。
- 汪家旭苏成豪黄建炜叶曦李国伟
- 关键词:十二指肠钩虫系统发育分析